《背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那背影”。
黄石
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8:33 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背影》,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没觉得多么感人。老师也试图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一篇写父爱的名作,如何如何感人,感觉也还是言不由衷苍白无力。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9:22 后来当上了语文老师也教这篇课文,也开始人云亦云说这篇文章多么有名多么感人,并试图找到这篇文章的感动点,但似乎学生从未被感动过。于是告诉学生,也许你今天不会被这篇文章感动,只是因为你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还还不够丰富。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0:12 如今人到四十,也经历过一些生离死别,也体验到世态炎凉,终于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体会。当一个儿子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父亲的庇护。也会有叛逆的时期,以此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不再是个男孩,对父亲不那么敬佩。还会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本事,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条件,比不上谁谁的爸爸。而做父亲也会对儿子诸事看不顺眼,总觉得儿子不懂事不成器,离自己的期望值很远。由此,父子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紧绷。《背影》中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就是由此造成的。桑梓梨(2603070817)23:00:34
何为父亲:恩重如山。何为儿子:孝感天地。有这个体验,才能懂透,教准,学到。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02
当一个儿子成家立业,也为人父亲的时候,他才明白父亲的这份责任和重担,才能体会做父亲的不容易。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渐渐老去,开始依赖儿子的时候。父亲不再对儿子挑三拣四,甚至开始顺从儿子。做儿子也终于体会到了一个父亲的不易和艰辛,开始原谅父亲的一些臭毛病。如能彼此体谅,还可以一起喝一杯谈谈心,没准还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了。《背影》的最后一段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转变。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47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个人的亲身体验,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背景和情感积累在其中,他是怀着多年积攒的父子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们读《背影》的时候,同样要加上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深体会那份流淌在血管中的父子之情。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2:54
这是本学期上完背影后,我写给学生看的心得体会。正道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2015-11-16 14:32:25 今晚研讨预习„湖南桃园县教研室丁大永老师作品: 指向明确是华平教授这节课最明显的地方。开始的三种学法选择,表面上是要学生自主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三个层面,同时也告诉学生,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课一得,把一种学习方法用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选择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二、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三、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这四步,既表明了方法,又兼显了流程,这就是真正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解读精致是华平教授本节课让我为之惊叹的地方。
精致之一是用文本解读文本。我们解读文本特别粗糙,仅从表面自以为是。譬如写作背景,大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从教参上寻找,或者自己多方补充,何曾想过一切答案就在文本呀。
精致之二,创设情景仅一行文字。同样是本文,某些老师为了突出朱自清家里的惨状,或者是着力渲染描述,或者是用图片,或者是用视频,华平教授的做法是在课件上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引领,当我看到这一行字时,心里的悲凉自然腾起,我想学生一样。像这样的引领,课堂上还有很多处,我认为这就是华平教授的精致,运用文字的力量,“无声胜有声”。精致之三:借话引话,开启学生新的思维。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不中要害,华平教授不加否定,也不进行点拨,仅是借话引话,让学生反复思考,然后让其自然达到豁然开朗。譬如老师问:为什么父亲的信能让朱自清就写了本文呢?学生说:大去之期不远矣。师借话引话: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来了感情,要写文章了吗?学生猛然想起:信上还说了“惟膀子疼痛厉害”„„师借话引话:膀子疼痛厉害是能让人大去之期不远的病吗?他父亲心里到底想说啥?学生马上明白:我想见你一面,因为恐怕以后就见不到了„„这借话引话的精致,为什么我们平常就不能使用到位呢?我们最多就停留在借话问话上,就是不会引话。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14:34:53
我为什么这样教《背影》? 李华平
为什么设计三套学习方案,让学生选择?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三套学习方案,让他们选择:(1)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2)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3)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选择时要说明理由。这样做的原因是:
第一,课堂是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是对学生学习权的尊重。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要设计三套方案才能体现这一点,但对学生需要学什么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关注我想灌输什么,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第二,由于从没有接触过这个班的学生,对学情就不了解,因此在学生选择方案说明选择理由的过程中,我也可以探知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这一步也有投石问路的作用。
第三,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要充分考虑三套方案的分别实施,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难度的设计,对突破困难的办法的思考,实际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其实,这样的做法,我在2002年就运用过。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与会者达1000多人,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作讲座,我执教高中篇目柳永的《雨霖铃》。我也是给学生提供三套方案供其选择。当时上课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学生,课后要了我的电子邮箱,与我保持了长达十年的电邮联系。2 为什么不重点教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
这一段,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一段,也是不少老师喜欢教的一段。不过,这一段并不是作者表意的重心所在。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重在表现“我之心”;解读散文,就要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特定时候、特定地点、特定情境表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一种、这一个方面的特殊的思想感情。《背影》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集中在首尾,这种情感的“特定性”体现在情感迸发的特定情境(写作背景)、父亲买橘子事件的特定情境(故事背景)。因此,我的这一课教学,就重在理解这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背景”是具体的背景,而不是到文本外部去找一大堆大而无当的材料——正所谓“米不够,水来凑”。我的教学中,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背景”、理解“背景”,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语文能力。
而父亲买橘子一事,只不过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这件事情本身就真的那么感人,作者为什么不当时就写下来,而要等到八年后?这就是问题所在,八年前的故事只有等到某一个特殊的情感触发点才能变成文字。读散文,就要找到这个情感触发点,理解这种特殊的情感。遗憾的是,不少教师老是抓住父亲买橘子一段大做文章,希望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可见对散文体式特点的把握多么荒疏!(当然,利用这一段从写作的角度教精准的语言表达则又是很好的课。不同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不同的。)我的课,就是要循着散文体式特点教学生学散文,循着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规律教语文,循着学生语文思维成长的规律教语文。3 为什么要那么清晰地给学生呈现思维流程? 这堂课,根据学生选择的方案,我较完整地给学生呈现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的思维流程:
(1)初步感知,了解大意;(2)筛选信息,了解背景;(3)提炼信息,把握内容;(4)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让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和理由。
我这样做,就是要将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包括:阅读文本的一般流程,得出结论的基本依据,整合信息的思维方式。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有人喜欢追求课堂教学的“行云流水”,反对思维“痕迹”。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是把教学单纯看作了看电影式的欣赏。须知,“教学”不等于“欣赏”。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意味着要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也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误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有建立在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最严重而让人容易忽略的问题是,有些教师上课往往省略掉思维过程,而无意中犯了“代替学生学”的错误。比如,挑出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赏读。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所认为的关键句子是怎样找出来的?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子?其实,辨析、找出关键句子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而我们的老师却是“为了他伟大的事业,没心没肝地把孩子撞倒了”(卢森堡语)。
我们观课议课一定要有专业的眼光,不能停留在消遣式的欣赏层面,而要进入学理审视的批评(赏析)层面。当然,此批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批评,而与“文学批评”中的“批评”有相通之处。看课议课的学问,就是教学批评学。
欢迎老师们继续展开讨论。我非常欢迎大家的批评(否定式、建议式的评论),正如不拒绝大家的表扬一样。
永安镇初级中学师生教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课:陈秋凤审批:课题:《背影》 课型:新课讲学时间:年月日第 周 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2、学习本文人物......
课题 《背影》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2、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
《背影》教案方案一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练习恰当选材并通过描写外貌、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
《背影》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