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那些背影”。
永安镇初级中学师生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课:陈秋凤
审批:
课题:《背影》 课型:新课
讲学时间:
****年**月**日
第 周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课前自学: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3)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4)思考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三、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⑪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⑬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⑭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2、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四、重点语段品读。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2.第四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内探究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作者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又饱含父子深情的词语?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
二、深入质疑
4.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5.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中心意思。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课堂检测一
1.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
(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拼音()。(2)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拼音()。(3)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拼音()。(4)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拼音()。2.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1)变卖典():。(2)不能自():。(3)触目伤():。(4)情()于中:。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1)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造句。(2)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造句。4.判断正误。
(1)《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2)《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3)《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4)《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课堂检测二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了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为什么说“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我为什么“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怎样的感情?
3.当时父亲的处境如何?
4.父亲讲的那句话表现了什么?
(二)①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④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⑤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⑤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⑦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⑧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⑨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4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⑩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A___”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B__”(18)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穿戴的服饰是____;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
__。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3.“进去吧,里边没人。”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4.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题 《背影》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2、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
《背影》教案方案一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练习恰当选材并通过描写外貌、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
《背影》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13.背影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写作背景:背影一文采用了纪实的手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