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集中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息烽集中营心得”。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通过这次革命传统教育,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再次点燃了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切身感受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老区带来的新面貌,更切身感受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感慨万千:“忘记就等于背叛,历史必须铭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雄鸡一唱天下白'而进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在重庆求学期间,我有幸参观了歌乐山的渣滓洞与白公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但是,2011年08月31日息烽集中营的红色之旅,我的感受更加强烈与震撼,如果说渣滓洞与白公馆是“中学”的话,那息烽集中营则为“大学”,其中红与黑的斗争更加激烈,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信仰更让我感动,国民党的非人折磨手段则让我更加愤慨,而就是这一墙之隔,注定革命烈士们将流芳百世,永存人生,而国民党的左翼积极分子注定遗臭万年,永远被人唾骂。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于西南大后方三座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在这里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该集中营被国民党军统称作关押犯人的大学,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政治犯”,如杨虎城及其家人、罗世文、许晓轩、宋绮红全家和韩子栋等知名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只要犯人一旦被关进来,注定无法活着走出去。
走进集中营,“抬起头来”四个大字就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一种“洗脑”策略,意为“抬起头来觉悟才有新生”,可他们殊不知我们共产党人那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是不会被任何因素所动摇,他们的任何威逼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往前走迎面看到的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的监狱,被他们美其名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这里曾留下了“小萝卜头”玩耍和传递信息的身影和足迹。更让人难忘的是,是被称之为“猫洞”的地方,里面的刑具令人发指,披麻戴孝、老虎凳、辣椒水,关水牢,吊囚笼。看着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当时所受到的非人折磨,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他们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深知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当他们入党的时候或走出革命这一条路时,他们就作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怀抱着主义、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非人的折磨和血腥的屠刀面前没有屈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泪流满面。
息烽集中营之旅,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对先烈们的崇敬,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正如局党委方雄书记所说,很多青年人目前存在着信仰危机,他们不知道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在生活和工作中,心中充斥着浮躁,不懂得去感恩,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把本属于自己该有的快乐丢失了,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而我们最需要的,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种精神和境界。在这和平的年代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一名职工,我唯有继承他们的优秀信仰,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面对困难,定会勇往直前,时刻把“息烽精神”体现在工作中、学习中和生活中,争取表现出一个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信仰,让他们永存人生。
参观结束后,心里有诸多感慨。
息烽集中营描绘了一个悲怆、不屈的画面。
在这里,我们感受着逝去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看到了历史的息烽,息烽的历史,悲壮的历史,历史的悲壮,见证了社会主义曾经走过的那段黎明前的阴影。
在这里,孕育着革命前辈最为坚定的信仰,燃烧着共产党人最为光辉的人生。有多少人在烽火岁月中抛妻舍子,有多少人在弥漫硝烟中血染沙场,有多少人经受了金钱美色的诱惑,有多少人忍受了酷刑拷打的折磨,即使被敌人的锁链磨砺的累累伤痕,即使被恶贼的竹签刺出了殷殷鲜血,也动摇不了他们在入党仪式上的铮铮誓言,也摧毁不了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忠贞。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能有我们的今天。
追昔抚今,在历史的震撼与当今的感受中,现实的意义凸现的更加明显了。鹰犬般的特务、残酷无比的刑讯、毫无人性的虐杀、恶毒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在历史的车轮下已悄然遁去。今天,没有集中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无数的英雄舍身捐躯为我们打造出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不能忘怀的记忆。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于贵州息烽阳郎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军统内部称之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称“中学”和“小学”。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了许多有影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囚于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军人监狱”。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令军统将这批人迁至武汉,不久再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息烽关押。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数百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初入这所监狱,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绿色、树木葱郁、花香鸟语、景色怡人,但就是这个貌似幽静园林的地方,当年却是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革命志士最黑暗、最残暴的人间地狱,这里曾经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国民党当局为了强迫革命志士就犯,采用了各种酷刑,如:“喝汽水、坐飞机、老虎凳、点天灯、快活椅、绣花针”等毒辣手段,先后杀害和迫害致死600多人,许多共产党人在这里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理想,在逆境中奋起抗争,这里也曾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坚持真理,反抗国民党反动黑暗统治的特殊战场。
《红岩》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所特殊的“大学”里。他们在罗世文、车耀光、许晓轩和韩子栋等策划成立的“中共狱中秘密支部”领导下,和敌人展开殊死斗争,许晓轩烈士在狱中写了“走出大笼,赶进小笼,苦比笼中重,不如锁笼中,太阳真宝贵,每次廿分钟,革命不怕苦,宁死不出笼”诗篇;他利用特务们要他在一棵核桃树上写标语的机会,巧妙的刻下“先忧后乐”四个大字,隐喻黑暗过后即是光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还要他再写,他宁死不屈,从树上跳下抗争,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共产党人在这里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狱中地下组织利用“小萝卜头”年幼,不引人注意的条件,让他传递口信,充当小小交通员,有组织的和敌人开展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年蒋介石把集中营设在息烽是为了取息烽“息灭烽火”之意,然而革命之火是熄灭不了的,无数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最终还是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中,中国共产党人笑到了最后。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走进息烽集中营,看过旧址英烈事迹陈列馆,犹如重读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册。感怀革命先烈在这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英勇不屈,正气浩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断荡涤着我的灵魂,催我奋进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就是要我们不要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学习先烈就是要像他们那样,无私无畏勇于奉献。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实实在在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复兴中华民族,最终实现党的目标,努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以此告慰烈士们的英灵。
在这里,孕育着革命前辈最为坚定的信仰,燃烧着共产党人最为光辉的人生。有多少人在烽火岁月中抛妻舍子,有多少人在弥漫硝烟中血染沙场,有多少人经受了金钱美色的诱惑,有多少人忍受了酷刑拷打的折磨,即使被敌人的锁链磨砺的累累伤痕,即使被恶贼的竹签刺出了殷殷鲜血,也动摇不了他们在入党仪式上的铮铮誓言,也摧毁不了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忠贞。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能有我们的今天。
追昔抚今,在历史的震撼与当今的感受中,现实的意义凸现的更加明显了。鹰犬般的特务、残酷无比的刑讯、毫无人性的虐杀、恶毒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在历史的车轮下已悄然遁去。今天,没有集中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无数的英雄舍身捐躯为我们打造出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息烽集中营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的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息烽集中营。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小刘。 息烽集中营呢位于贵阳市息烽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军统局设立的......
息烽集中营参观后感贵州红色之旅回杭后,我连夜整理了相机上的沿途的风景,一组不太轻松的照片摆在我的面前--息烽集中营。这个建立在大山之中一片葱茏里的集中营,改造前是一个地......
不能忘却的记忆——息烽集中营有感 四天的贵州行飞快地流逝了。可是我的内心总是无法平静,像有无数的风浪泛滥在心头,难以消逝。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与悲愤的莫过于息烽集中营......
简报第10期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修文县六广中学支部委员会2014年5月26日5月24日,六广中学全体党员干部教职工,到息烽集中营开展党的群众到达息烽集中营后,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
《息烽集中营》读后感 以前有许多革命者在战场上、监狱中牺牲了,可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息烽集中营》读后感作文。在《息烽集中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