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时,要与时代特征相统一,与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反观我们过去的思品课教学,不难发现: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学的目的仍然是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再认,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也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这也是思想品德课堂之所以受冷落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
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生活情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和改变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例如,湖南的唐波老师在讲授《感受责任》教学内容时,将珠海市文园中学保安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保洁员认真清扫校园的行为、教师中午工作和休息的情况、厨师精心烹饪菜肴的情况制成课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人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杜老师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杜老师就事先准备好的网上购买的大力神起重机,让学生谈谈商家的这一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接着又将搜集到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行为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谈谈这些行为分别侵犯了消费者的哪种权利,课堂上让学生就消费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后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其意义,除了让课堂充满思辨的活力,不再空洞枯燥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有话可讲,有理可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再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的观众,从而建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责任感
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杜老师在讲授维权意识及维权人数时,列举了一系列教字,说明真正做到能够依法维权的人数还不多,维权意识还不强,并且维权意识和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此来告诉学生,要承担起维护消费者权力的责任,不仅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还要做一个高素质的消费者.如在教授再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老师向同学们讲述有关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纷纷捐款捐物,奔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家园等感人的故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有数万名志愿者和广大灾区群众奋战在一起。在这数万名志愿者中间,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北京小姑娘,始终以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身份在汉旺东汽小学参与抢救伤者,为地震灾区孩子做心理辅导。她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爱女——习明泽。使同学们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添了活力,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3、联系乡土知识 培养学生爱乡情怀
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时,应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制约瓶颈,并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尽管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会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热爱之心是相同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能想出一些妙计。通过讨论、思维的碰撞,学生献计献策,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再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市本地实际环境情况的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到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乐于参与,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厚实的精神底色。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杜老师在讲完维护消费者权利这一内容后,进行了一个让学生设计消费广告的环节,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学生不仅乐于作做一个消费者,更乐于做一个关注消费环境的负责任的公民.由于学生有话可说,写出来的广告语含义深刻,富有时代气息.(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生活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案例“男生女生”】:讲《男生·女生》一课,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题目。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意料中的有些噪动。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男生·女生……”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我更是听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我巧用课本中的活动题目接着说:“男生、女生,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们想过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再“推波助澜”:“今天,我们让男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女生形象,让女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男生形象……”课堂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学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兴奋。
2、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 4 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案例“青春畅想曲”】: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感悟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校的张老师在“青春调色板”和“青春进行时”这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春畅想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3、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课后延伸生活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如果用标点符号形象表征的话,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在课尾一环要将课内教育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继续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在课尾要召唤和趋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后,张老师让学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有匪警、火警电话和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张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说法》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 5 学生行为践履提供了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及价值(一)研究背景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
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语言摘 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课堂关注点都在技法传授上,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是“短板”。当务之急是把语言的逻辑性、启发性、艺术性和严密性调动起来,生活......
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云安县前锋中学 张荣湛 我们知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精选18篇)由网友“你鞋带开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1: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