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_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39: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宋文华

1(1吉林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138005)

摘要:目前,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职业教育内涵及性质的确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而具体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不仅可以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同样,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德育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其教学原则都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教育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学科专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相匹配,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各个层次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很多教育思想在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后,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在研究各种流派的教学观点中得以启示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

孔子要求其弟子做学问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温故”“告往”即旧的知识、经历,“知新”“来者”即尚未了结的事物,即知识的创新。这两句话不仅说明,新知与旧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掌握新知也就必须将它和旧知联系起来,同时也提出了通过旧知掌握新知的创新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通过积极地思维形成创造性的认识。孔子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要接连不断的追问“如知何”?通过这样不断地追问,不仅可以穷追事理,使认识得到深化,而且能够在积极地思考中产生创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问题提得好,研究的深入,孔子就会高兴地大加赞赏。再者孔子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的论断。当时《诗经》在外交及正式场合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人们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和意图。孔子说,如果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不能在外交活动等时发挥作用,遇到问题时不能加以处理,那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夫子并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孔子周游列国,要传播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思想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功用性的。理论要与实际相联系,知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转换,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国事,天下事,要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及对于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争取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以服务于社会。虽然当时孔子的所有教育目的都体现在“学而优则仕”这样的从政思想,也没有明确提出创新概念,但是这些思想都说明了孔子对知识的社会现实意义的理解。

谈到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同样要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训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打好基础。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终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能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政策与时间上要给与大力的支持。这也是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对象的广泛性——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即 “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体现了孔子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任何教育类型都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平等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无论教育对象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绝大多数还规范在高中毕业生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观念希望我们在高职教育中打破这样一种规矩,对教育对象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再者,有教无类也给我们一种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可以继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课程体系的规划也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在学习空间。在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给他们留下一些行业内的可行的带有必须自己去探索的大问题,让学生在从业后自主学习。

高职教育的对象,在以前的教育教学阶段,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都不能算作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班级授课制和讲授法教学方式都不能使他们的大脑思维走进课堂,多数处于“人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就是一个关键。开始就把他们看做不可救药,就不可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果也必然引起不良的教育结果。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可教之才。但是这里也必须避免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法、同样的要求进行教育”。总结说就是“教学无类亦有类”。因为学生的知识起点可能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程度、教学方法就要区别对待。这在下面的教学原则重要进一步讨论。

作为教师,忽略学生的贫富、生地、出身容易,而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水平就不是很容易了。而且我们应该思考他们高中以前教育失败的归因,从中吸取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关于孔子德育思想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上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的道、德、仁、行、忠、信、礼等都属于人格教育的范畴,艺、诗、乐等属于知识、技艺的范畴。这是孔子为了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学生规定的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担当治国重任。

我们培养的是参加未来建设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道德水平将决定他将来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从业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德育工作的成败将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换句话说,教育的产品将决定其他生产产品的质量。

四、孔子的教学内容——六艺皆精

孔子教育不仅力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时也注重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上面提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在孔子的教育计划中,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君子不器”,一个人不能象某种器物那样只有一种作用、一种功能,而要具有多种技艺。

就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话题。除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应不应该纳入教学计划且不深谈,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要有一技之长还是应该注重教育个体的“通才培养”还尚有争议。况且由于目前国内好多高职教育一方面是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转型产品,一方面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加产品,所以在教学中真正能够做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够普及。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观念问题与实践指导能力是否充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从“一技之长的专才向一专多能的通才转变“。这种通才在于知识基础宽,知识融通、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强。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中心要始终定位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学会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引导方法,花大力气把握学生“愤和悱”的时间和尺度,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学过的知识,从而举一反三,成为创新人才,同时调动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向获得知识之路,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符合这种通才培养的要求,夯实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技能的培养。就某一专业来讲,教育对象的可从业范围可宽可窄。就畜牧兽医专业来讲,学生可以从事各种家畜、家禽、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工作,那么这就可以涉及10几个方向;还可以从事兽医的工作,这又涉及到大动物兽医师、宠物医师、实验室化验员、特殊诊疗技术人员;还可以从事销售工作,涉及兽药销售、饲料销售、饲养动物销售、动物产品销售;近十几年新型的宠物行业不仅仅促进宠物诊疗工作的发展,同时,宠物饲养、宠物驯养、宠物美容、宠物食品各种相关行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焊接技术可从事的行业就相对要少一些。那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体系的如何构建?采用传统的“一锅出”教学模式还是采用灵活的模块式教学?教学班的设置大还是小?课程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还是由校方统一构建?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孔子的教学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才智、性格、特点等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对中等以上才智的学生,可以给他讲授比较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才智的学生,则不宜讲授高深的学问。子路问:“听到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吧。”公西华对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表示疑惑不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冉求这个人胆小,遇事容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立刻大胆去做。而子路好勇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所以我要给他降一下温,让他头脑冷静一点。这是孔子中庸思想在教学原则方面的具体体现。集体上课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显得僵化。但是,孔子的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在对待我们的学生时,要注意确定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学生起点不同,个性差异也较大,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加以考虑。这里的起点要包括学生的智能起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课业知识差异,不能够考虑到学生性格、心理状况,也是教育失败的一种。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考虑到“教有类”,即便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高中毕业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一刀切,更何况有些院校的学生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年级学生的起点还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校个别专业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的学生、和未进入分数线的落榜生,如果把他们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显然不合适,即便这种多渠道办学和统一上课可以体现“有教无类”,但是,那也只不过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在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

第二,启发诱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理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却不能推知几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了。如果不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味“填鸭式”地“满堂灌”,不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孔子思想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知道教育成功的原因,也明白教育失败的道理,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高明的教师,以晓喻为主,对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会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容易主动而充分发展。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善于引导、鼓励、启发,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是优秀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惯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的设计思路一直是也应该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相对于孔子教学含量和教学任务,我们要多很多,如何探讨启发式教学应用还是一个很深的课题。

第三:长善救失

《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先当学生,才能当先生;教是为了学;教者必须知学,才能教;教学的进度,既是教的进度,也是学的进度;多了,可能是积极性高,利于“博”,但容易食而不化;少了,可能专心致志,利于“专”,但效率又太低;难度小,利于培养信心,但难以深刻;畏难不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常是学习的积极性出了问题。把握好这个度,实在不易。在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教学的进度是因人制宜的。但真正的恰到好处并不易。在班级授课制的状况下,把握好这个度,在客观上更有其难度。在大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的问题。人是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看学生浑身都是毛病,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判断的错位,常常导致教育的混乱。在进入高职以前的所有教育过程中,或许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初中都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而进入高中之后的教育就可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了。我们正式在已经失败的教育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些孩子的人生之塔,还遵循老路子,那么明显会延续这种教育的失败,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教育职能。既然能够了解了我们学生的四种学习毛病,就应该及时的给予纠正。所以要做到长善救失,这是对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教育原则。

孔子的教学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更多,在我们向外界大量汲取先进经验的同时,重新研究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同样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许,就我们民族的教育来讲,其中的教育思想精华更有利于根据我们的国情和传统教育特点实施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孔子思想,2、潘俊杰, 雷怡, 刘月飞.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1).3、吴小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初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4、王标.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现代意义[J].科技信息, 2009,(18).5、张思坚.孔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4).6、陶静.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时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7、刘云汉.孔子教育思想的主旨:德以育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8、吉爱明,丁泗.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维普资讯http:///

作者介绍:

宋文华,临床兽医学硕士,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讲师.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精选8篇)由网友“白菜君”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供大家阅读参考。篇1: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介绍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有感

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有感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厦随性说了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然子厦的本意不是“读书做官论”,但是这一思想却在接下来的两......

下载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