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_基础课程改革刚要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1:12: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础课程改革刚要”。

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1]基于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生成性、教育途径多样性、探 究活动数量多、类型丰富等特点,课堂互动这一教学 形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大量运用。

一、概念界定

“互动”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物,通过物质的或信息的交流,彼此之间产生互相影响作用,引起 事物的时空位移或人的意识的变化。[2]“作为一种人 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个体之间发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但仅仅 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 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 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只有当这些共存的个体之间行 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互动的 存在和发生。”[3]《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解释为 能实现预期目的。[4]所以,课堂互动就是指师生间在 同一教学目标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有效互动”,是指通过互动教学这种方式,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 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该教学方式有没有 效益的唯一指标。[5]综上所述,有效互动是指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形成 全体师生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知识以及情感的交 流,实现全体师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二、存在问题

(一)互动主体混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

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 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过去长达数千 年的教育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教育模式已深深烙在 当今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难以转变。教师们已 经习惯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不敢也不愿意完全放手。在互动低效的课堂中,教师常被定位在“知识的占有 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传道、授业、解 惑”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 下教师往往更注重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自己怎 样讲,以及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少考虑到 要使学生怎样学、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怎样交流,为 了维护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 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这种情况下,学生处 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 证,更谈不上敞开心扉、民主对话,因此师生之间的 有效互动关系便难以建立。

(二)互动组织混乱

教师若在组织互动之前缺乏充分的规划和组织能

力将会造成教学互动组织时的混乱。如在一次探究实 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刚说完要做实验,顷刻间,学 生就忙碌起来,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全都 热情参与到实验探索过程中,互动交流时间,教师请 学生做实验报告,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沉浸在有趣的 实验之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全然不反应。在这个教 学片断中,学生确实动起来了,但教师的预先设计与 课堂实际出现较大偏差,学生交流的这个环节难以组 织到位,互动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这种表面上活跃,实则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现象,源于教师在对教学 互动的内涵理解不够,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与互动教学各环节时间和互动程度作整体设计,协调 把握。

(三)互动机会不均等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有效的 互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在一些互动课堂上教师 关注的只是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 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处在被教师“遗忘的角落”。造成 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和 部分学生进行互动;二是受教室空间的限制,固定的 座位会使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均等;三是受教师 对不同学生的课堂期望值限制。“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提到,教师给予孩子的期望值决定了孩子的成功与 否。因为,教师会与那些他们认为是有能力的学生进

*[作者简介]刘书梅,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62);张迎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陕西西安 710062)

脱离形式化,适时评价等途径可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2011年第4期(综合研究)行互动,这就使得互动教学成为只针对少部分学生的 低效互动。

(四)互动缺乏学生生活基础

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其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是生物课堂有效互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有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这 个前提,设置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互动,造成学 生在情感上不能引起共鸣,缺乏互动的兴趣。还有的 教师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中偏离学生的认知范畴,脱离 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明显的成人价值取向,导致学 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在这些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内涵的互动中,学生往

往处于懵懂的状态下,被动地进行着教师一厢情愿的 安排,当然不可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及情感的升华,也不可能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改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促进以 “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教学互动的新课堂 迫在眉睫。

三、提高教学互动有效性的路径

(一)和谐互动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苏霍 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 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互 动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 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学会 放下身段,突破“师道尊严”的桎梏,建立平等的师 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成为控制者和管理 者,学生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很 难开展有效的互动。有效的教学互动需要教师激励和 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 教学气氛。建立高效的课堂互动,除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重要的是要建立高效的生生互动机制,组织互动 组合作学习,达到组内互动、组间互补。“划分合理 的合作学习互动组,是成功进行互动组合作学习的前 提。”[6]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互动组建的基本原 则。小组分工明确,角色轮流,生生互动的成效受很 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组织及学生 的性格特点等方面。

(二)优选互动内容,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互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互动兴趣的产生。首先,互动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 心是产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对学生而言,他们未知 或只有一知半解而又很想知道的内容便能激发他们的 求知欲。其次,互动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对学生 而言,太难的内容会使学生沮丧,而太简单的内容也 会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能针对不同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让学 生“够一够”就能够得着。最后,互动教学内容的选 择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情境,美国教 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 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7]帮助学生置身于真实 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互动角色,形成实质性的情感交流。

(三)以评价促进有效互动

学生内心都有一种被欣赏、被尊重的渴望,不管

是实施哪种形式的互动时都要作出适时的评价。教师 真诚、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特别 是对学习差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如果能经常得到老师 的鼓励和好评,将会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即使是 很小的进步,也要让他知道,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其对学习的热情。这种课堂生成性评价不仅能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 离,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形成,还能促进师生认知 和情感的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互动。在建立 评价体系时,应力图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建立多元互动评价体系,维护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应尽量抛开过分量化的评价方式,避免过分“泰 勒模式”化,使人成为技术的奴役和意识形态的工具,陷入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局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

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 学活动中得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 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 不能,其乐融融。”只有这种如鱼得水的互动才能算得 上是平等、和谐、高效的互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 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 生关系的转变,实现师生认知和情感的交流。注释: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4-145.[2]何尚武.论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的构建[J].教育评 论,2004,(5):68.[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 究,2001,(4):30.[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 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90.[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 育,2001,(6):46.[6]文涛.论有效的课堂互动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2,(12):55.[7]王承旭,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责任编辑:钟文杰] 2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已呈飙升态势。在阅读教学的领域中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摘要: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这为素......

《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评价一、从《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改历史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2006年——创建《医药商品分类基础》的前身课程是《医药商品学》,05年我院刚......

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新课程改革实施总结“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已悄然结束。一学期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新)

老调新“谈”——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永康市实验学校吕阳春摘要:学生的学习好差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下载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