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课程改革内容”。
新课堂 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了新“课程”,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和新课例,真是令人欣喜振奋。但是在我们听课观察中,也发现少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确有可讨论之处。下面略谈几种“新问题”:
1、“自主”没有落到实处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自主”往往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他主现象。即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自主学习,所以“他主”现象明显。
二是淡化出场。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却出场很少,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结果使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都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绝不是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的职责,一定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2、“合作”存在无效现象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组际竞争,时有思维碰撞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一是合作匆忙。即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缺乏深思熟虑。
二是合作无机制。即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盲目让学生分组围坐,但成员分工不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结果乱哄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三是合作成“调味”。由于合作的目标不明确,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
1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无实际意义。
四是合作“包场”。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则过于依赖,一部分则盲从。
因此,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引导等诸多因素都是教师应全盘考虑的。
3、“探究”没有抓住重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在探究操作上要讲究科学,要杜绝随意性。
关于探究性学习,根据我们的听课观察,教师让学生探究的机会比较少,即使有探究环节,尚有以下几种现象应特别引起注意:
一是探究学习形式化。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左一个探究,右一个探究,充满了整个课堂,有些问题可以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也要探究,其实,我们反对“注入式”,不是反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二是探究问题无意义。在教学中,有的探究题目零碎,未抓住重点,不能通领全局;有的过于肤浅,不需探究也要让学生探究,有的偏离教学目标,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
三是探究问题来自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有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在实践中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比较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当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四是忽视探究结果。过去在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现在我们提倡要“重过程”,但是“重过程”不代表不要“结果”,这是个误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过程观”。有时教师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初衷很好,有时却常常是不了了之。
4、“对话”理解不够全面
“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合作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有少数教师在理解“对
话教学”中有不够全面的现象:
一是对话机会不等。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有时师生的对话呈现“课堂上的孤独行为”,“问题”均有教师提出;或者呈现出简单的“一问一答”,话语霸权严重。
二是对话淡化倾听。在教学中,注重交往和交流,淡化倾听现象严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使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在对话中互补与汲取,教师也没有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对话忽视前提。对话前应该让学生对问题多思考,多准备,才能保证对话交流质量。而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书本也未好好地看,却让学生展开讨论,组织交流。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5、“赏识”需要教师真诚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所以为新的一种标志。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是否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赏识是否真诚?值得探讨。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没有发展性评价,或者根本不予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真诚地赏识学生,就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运用,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
6、“预设”中的行为呆板执行
课前“预设”是必要的,关注“生成”是可佳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但呆板地执行“预设”就要扼杀可贵的“生成”。其表现如下:
(1)执行教案,不折不扣
在课堂中,教师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况,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害怕“节外生枝”,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的顺序对话,教师就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此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他不懂如何开发生成性资源。
(2)学生资源,视而不见
教师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是
带着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参与到课堂中的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与表现,视而不见;而课堂的动态生成被教师的迟钝所扼杀。
(3)偶发事件,缺乏机智
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对教学中偶发事件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或者说,没有把偶发事件作为预设的一部分,当课堂事件发生了,没有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办法,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它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当事件发生了,只能追求与预设的一致,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回绝,导致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4)资源开发,“五个不知”
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关系到在课堂能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问题,在当前资源开发中,少数教师尚存在“五个不知”,即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只知用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媒体;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试点省市的经验不断引起业内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 2004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走进新课程。在局领导以及教研室的领导下,我县各中小学......
老调新“谈”——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永康市实验学校吕阳春摘要:学生的学习好差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根据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组的统一部署,在我县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