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础教育改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印度基础教育改革
摘 要: 印度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政府提出“经济发展植根于教育,未来之根在课室”的理 念,对基础教育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师学历 正文:
在印度 10 多亿的人口中,穷人占有 6 亿多,教育的普及水平相对较低,印度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必须投资教育。印度把发展教育作为重点。
印度独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初期的印度基础教育遵循的是甘地提出的基础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包括初等基础学校五年、高级基础学校三年和基础后学校五年。到了中期,《教育与国家发展》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劳动实习课,以取代作为一种制度的基础教育。到80 年代,《国家教育政策》提出早日普及初等 教育和解决辍学问题等。
一、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 1. 改模式,促管理
原先甘地倡导的“基础教育”并未能成为全国初等教育的模式,1962 年印度情感一体化委员会认为应该从全体学生的利益考虑,建立一个共同的教育模式,还认为现有的“11 年学校教育年限不足以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充分准备,似乎有必要增加一年的课程。” 目前,印度的基础教育学制采取的是“10 +2”的模式,普通教育阶段为十年,实行“5 +3 +2”模式。各教育阶段课程情况如下: 初小教育阶段,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文字和计算的基本技能。高小教育阶段,课程基本上是巩固初小学习的内容,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初中教育阶段,使学生能顺利的进入社会,既有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学习更高级课程的能力或为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做准备。2. 改教学,促公平
针对学生入学率和保持率不高的现状,20 世纪 80 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普及初等教育之风,在教育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首先,采取不留级政策和不分年级学制。另外,不分年级政策也开展起来了。这一政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进度进行学习,给予自学材料,学完一课紧接着学习下一课,学习快的学生将给予更多的学习资料,而学习慢的学生将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提高女童和环境不利儿童的入学率。印度政府采取提高给予女童的出勤 奖金和建立女童非正规教育中心两项措施来达到此目标。此外,一些落后民族和落后部落的教育条件较差,印度政府则采取中央拨款的政策来帮助那些环境不利儿童,建立住宿学校,免费供应午餐、课本文具等,为环境不利儿童创造入学机会。
3. 改标准,促师资
师资问题是普及初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印度政府对教师培养做了相关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教育或师范学院修满一年师范课程,取得教育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后才能当中学教师。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教育方面,印度政府做了进一步地规定:一是在教师教育机构方面。印度培训小学教师的机构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学制1-2 年,为小学教师安排职前和在职培训;二是在教师教育内容方面。1998 年发布的《高质量教师教育框架》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大纲和框架;三是在教师在职教育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印度陆续建立起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机构,目前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在职教育网络
二、印度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尽管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但由于国情特殊,基础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1. 统一学制“徒有其表”
虽然印度基础教育“10 + 2”的模式原则上已经 确立下来了,但实际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印度基础教育并未真正实现统一学制结构。
2. 普及教育“任重道远”
印度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公布的年度报告,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最近几年,虽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在不断增长,但辍学率也在不断增长。印度离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3. 师资队伍“头轻脚重”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历教育,印度初等教育教师学历以高中和本科为主。印度初级小学到有中学的高小,这几类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但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印度初等教育教师学历偏低,师资队伍较弱。
三、印度基础教育的影响因素
基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1. 多民族、多语言的国情———主要因素
印度有几十个民族,各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一种民族语言成为全国普遍使用的语言。多种语言的复杂性使得基础教育尤其是语言学习政策难以制定,最终采取了三种语言的方案,其基本精神是以印地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 联络语言,各邦的民族语言为本邦的官方语言。
2. 种姓制度———独特因素
种姓制度出现在吠陀时期,根据种姓,社会被分为五个等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种姓制度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农村处于种姓制度最 底层的阶层,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普及进度。虽然印度政府对底层阶层提供了许多教育优惠政策,但并无太大效果。
3. 农村的贫穷———重要因素
农业问题是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土地改革的不彻底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农村并没能从贫困中走出来。教育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贫困不仅导致教育条件恶劣,而且导致童工问题严重,出现农村儿童入学率低和辍学严重的局面,从而影响基础教育的普及进程。
四、印度基础教育的启示
虽然印度目前还未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在有些 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印度独立初期,政府就在宪法中对教育作了规定,将教育摆在先行发展的位置,并始终保持高度的连贯性。印度政府这种高度重视教育的做法,正是其政治、经 济、文化等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值得效仿的地方。
2. 实现普及教育公平
1950 年印度《宪法》中规定,普及儿童的初等教 育至14 岁;到 20 世纪 90 年代,印度又重申将普及初等教育作为一项法定要求;2002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6 - 14 岁年龄段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是印度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重视女童教育则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为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及提高入学率,印度为女童提供免费教育和发放奖学金。3. 合理教师教育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的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1978 年,印度发表的《教师教育课程:一个框架》中规定了从学前至高中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四年制的课程计划中,基础学科学时占总学时的 34. 9 %、专业科目占 46. 5 % 及教育科目占18. 6 %,这种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及学时安排与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较为吻合。在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课的学时,将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课按 1:2:1 的比例分配学时。课程学时安排的合理化,使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增强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学 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书面作业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2.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二......
1.第2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 A.论语B.大学C.中庸D.周易您的答案:D 2.第3题不属于教育中“类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A.柳宗元B.龚自珍C.洛克D.赫尔巴特您的答案:D3.第4题“学......
[键入文字]基础教育改革《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是D.卡耐基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 )A.备课下列哪部电影体现了“像母亲一样慈爱”的主题?A.《乡村女教师》 “自学辅导教......
基础教育改革 1.第1题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A.龙应台B.余秋雨C.柏杨D.毕淑敏标准答案:A 2.第5题 从叙事的主题和内容上看,叙事研究不包括( )A.教学叙事B.......
基础教育改革一、不定项选择题 “八字教学”的倡导者是:(D.段力佩) “异步教学”的倡导者是:( B.黎世法 ) 《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C.孙云晓 ) 《易卜生主义》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