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推荐语文学习资料”。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题材:战争主题。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综合性学习:
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 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用两则消息导入)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那什么是新闻(消息)呢? 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的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4页,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www.daodoc.com)
三、悟(读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点)
结合14页《日本签署投降书》消息分析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四,写,结合课文分析以下题目
第一部分:
1、常识填写。(2分)
⑴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⑵消息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利南渡”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5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结果:
4、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2分)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风平浪静:
5、请揣摩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⑵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6、请写也该消息的导语。(2分)
7、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3分)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www.daodoc.com)8.画出新闻的电头,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9.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2分)
10.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经营:
11.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2分)
12.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2分)
13.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⑴标题、导语、主体;⑵用事实说话
2、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胜利
3、依次为: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4、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⑵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5、⑴加点词语用语简洁,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⑵“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7、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8、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9.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10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11.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12.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 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 二 课 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臵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
遗嘱()渗透()
炸药()仲裁()
卓有成就()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 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 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 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 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 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 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 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X 射线
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邓南特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法国国际仲裁会 科学 进步 和平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语文古诗学习资料,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资料汇编【成语透视】一败如水 胆小如鼠 引狼入室 风驰电掣 刀山火海 一贫如洗 料事如神 视死如归 对答如流 挥金如土 如履薄冰 如日中天 势如破竹稳如泰......
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资料汇编【成语透视】一败如水 胆小如鼠 引狼入室 风驰电掣 刀山火海 一贫如洗 料事如神 视死如归 对答如流 挥金如土 如履薄冰 如日中天 势如破竹稳如泰......
《草原》学习资料【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
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资料【成语透视】一败如水 胆小如鼠 引狼入室 风驰电掣 刀山火海 一贫如洗 料事如神 视死如归 对答如流 挥金如土 如履薄冰 如日中天 势如破竹稳如泰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