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_日本现代化进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9:27: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现代化进程”。

我看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

赵**10000*****某理科学院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邦交频繁。古往今来,有关中日之间的比较从没有停止过。近代史前,泱泱中华乃亚洲的龙头,是日本佩服和效仿的老大哥。十九世纪中后期,迫于国际环境和世界列强的压力,中日两国先后打开国门,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学习和追赶欧美列强的现代化进程。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力每况愈下。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完胜与获偿更是确立了其国力超过中国的事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企图用武力化解经济危机的日本,深陷中国的“持久战”中,并因发动太平洋战争而被美国彻底打趴下。但战后,日本在美国强行推行的资本主义民主改革中,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并紧随美国步伐,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隔海遥望,初露头角的中国工业在日本侵略下惨遭摧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错失和*的浩劫,又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到重创。但改革开放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高速发展的经济,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待--东方巨龙正在复苏。对比中日之间的现代化进程,回顾两国的近代历史,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进程能起到明确方向、以史为鉴的作用,应该说是颇有益处。

【关键词】:中国 日本 现代化进程 脱亚入欧 战争 经济

【正文】:

我看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 19世纪中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入侵日本,锁国大门被迫打开。但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让日本叹为观止,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与此同时,两次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将清政府的“自以为是”和“固步自封”彻底击碎。安于现状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历史洪流,翻开了近代史的篇章。于此,中日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学习和追赶欧美列强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19世纪中期,日本正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落后的制度,专政独裁的领导,使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与此同时,迫于日美两国国力的悬殊,1852年的“黑船事件”迫使德川幕府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

经济上的压制,外交政策上的软弱,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从“尊王攘夷运动”到“倒幕运动”,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统治。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幕府统治彻底倒台。日本扫清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开始了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废除了传统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工业技术和司法制度,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变军队编制,宣扬忠于天皇的神道教等一些列措施。

在“脱亚入欧”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导下,日本面貌为之一新。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日本迅速崛起,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东方新兴的工业化强国,是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然而,改革的不彻底使日本社会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近代天皇制的日本成为具有极大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与征服,为日本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市场;但丰硕的战果使日本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企图用武力化解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上世纪中期,日本深陷中国的“持久战”中,并因发动太平洋战争而被美国彻底打趴下,自明治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几乎葬送。

但战后,日本在美国强行推行的资本主义民主改革中,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没有完成的政治民主化的任务。1951年通过的《旧金山和约》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占领状态,解脱了战败国的束缚,恢复了主权。同时战后的日本抓住了第三次 工业革命、朝鲜战争、奥运会等带来的历史契机,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经济奇迹。

1964年,日本过渡到发达国家。1968年,日本宣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在总经济上超越苏联是80年代末的事情,故而,日本此时只能算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和造船国,汽车制造业也异军突起,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制造国(90年代以后又被美国超越)。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

在大起大落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大和民族逐渐成长。隔海遥望,那几乎同时期起步的华夏民族又将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人对早期现代化的探索,是在呼吁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迈开的第一步。但洋务派想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而实现国家的“求强求富”,这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在此期间,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这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甲午战争后,落败的中国被迫倾尽国力“养肥”日本。在亡国的威胁前,虽有末路英雄光绪皇帝远见卓知,任用有识之士康有为、谭嗣酮等人,在中国推行“戊戌维新”。可惜好景不长,仅历时一百零三天,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就暴力镇压了这次政治改革。

再次失去了强国富邦机会的中国,自此,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历史泥潭中。长达半世纪的腥风血雨,使中国疲于周旋如何抵抗外敌和如何维护国内政权稳定,中国难以获得发展本国现代化的契机与环境。当西方列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蓄力量,邻邦日本在国内实施着富国强兵的改革时,中国却在低谷中垂死挣扎,被强国的现代化成果欺压得无力翻身。中国眼睁睁看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从自己的身边一点点流失,却回天乏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然而,不切实际的“赶英超美”奋斗目标,不仅没能带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反而在中国造成了空前的经济灾难。随后的*浩劫,更使中国陷入低迷。一蹶不振的中国,在纠正错误后的两年内,依旧在反思探索中徘徊不前。

但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挡,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自此,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自此,中国走向了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光明之路。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在曲折中摸索着前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虽然路途艰辛,但是,中华民族在错误中吸取了经验,坚定了步伐,这是“天将降大任”前的激励与考验。

回顾中国的近代历史,对比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同,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进程能起到明确方向、以史为鉴的作用,应该说是颇有益处。

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异同对比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日两国的相同之处,应该是----在早期现代化之前,中日两国都是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世界列强的枪炮威迫下,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在时间上,几乎是相同的;在基础条件上,相较日本,“地大物博”的中国或许还略占优势,站在起跑线的前几步。

然而,中国却逐渐地失去大国优势,成为列强欺凌和瓜分的对象。对比中日现代化进程,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在早期的现代化中:日本善于向对手学习,渴望谋求发展;而中国却总以大国自居,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

日--“脱亚入欧”的提出者,福泽谕吉,在访问过欧美各大国家后,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往体制的落后。他呼吁:“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由此,日本“力图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可见一斑;再观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现代化成果,其善于向西方取经的学习能力显而易见。

中--地大物博的先天优势和绵延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使民族“自豪”感深入人心。即使在国门洞开的存亡关头,洋洋得意的东方老大哥依旧无法“放下身段”,真正地学会“师夷长技”,以谋求民族的富强。并且,中国文化自古便“重文轻工”,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动力。即便之后,中国还是顺应潮流,加大了学习西方的进程,但同时又固守着封建制度不放手,这种畸形的效仿,注定是以失败告终。

再细究其根源,主要差别是:日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由最高领导发起,逐级贯彻,改革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而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只要领导者不愿意,变革只能流产,清时期改革的失败也就非意料之外了。

(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日本靠战争走向富强,却也因战争走向毁灭;落后的中国在战火风飞中飘摇,现代化进程徘徊不前。

日--凭借着“脱亚入欧”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导,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东方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强国。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的条款,大大改善了日本的财政状况。战后十年,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不自量力”地挑衅美国。终于因太平洋战争的惨败而痛定思痛,但却是以几乎葬送自明治以来现代化进程的成果为代价的。不彻底的明治改革,埋下了日后的祸根,战争不仅打断了被侵略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日本自身的现代化陷入歧途。

中--初露头角的中国工业,因甲午战败而陷入僵局。而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地大物博但却落后的中国毫无疑问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抵御强敌和维持国内政权稳定,所谓的“工业救国”、“教育兴国”等主张只能退居次位。在这世界发展的大好时期,中国屡屡失去现代化的发展机会。这个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徘徊不前。

在这时期,中国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在这几十年的浩劫后,中国吸取历史经验,图强治国。而日本也学会“安于本分”,为战后发展,打下基础。

(三)二十世纪中期至今:战后的日本迅速复兴,创造经济奇迹;中国在探索中跌倒,站起来后跑步前进。

日--战后的日本举国上下进行经济建设,并在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下,迅速成长。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和奥运会的发展契机,让日本经济迅速腾飞。日本不仅过渡到发达国家,并连续几十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直到去年,才被中国超越。

中--建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错失和*的浩劫,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到重创。但改革开放的提出,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政治等各个领域,中国逐渐站稳脚跟。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中国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极,鼎力在世界一角。

在这个时期,中日两国都在曲折中前进。但在美国的保护和历史赐予的契机下,日本迅速发展;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逆水行舟,才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统观中日现代化进程,除了进程前期的时候具有“可比性”,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中日之间都不能“相提并论”。

这倒不是说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不能比较。而是说,中日的文化传统本就不同,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其反应速度和应变态度的迥乎不同,亦是合情合理。既然没有相同的基础,那么谈“比较”,又有什么意义?

在早期现代化,中日虽然都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但日本是“全盘西化”,而中国是“洋为中用”;日本是由领导阶级主动发动和带领的现代化进程,而在中国,却是因领导阶级之下的人不愿当亡国奴,而不得不提倡和鼓动的现代化进程。

自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但因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比

较少,中国只能自己探索,谋求发展。而身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却可以借鉴现有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现代化进程经验,走历史捷径。

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源于两个国家的国体性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现有国力的差异。

虽然,中日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坚定本国的现代化方向和步伐,意义仍然重大。尤其是在国际政局动荡不安的当今时代,学会从昔日的敌人那里吸取优点,但同时又要强调主权问题的不退让观点,这是我们每个国人,尤其是社会眼中的精英分子—大学生们,在坚持中国现代化进程方向时,不能忽视与忘却的!

中俄现代化进程对比

中俄现代化进程对比摘要:中国与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上都有深厚的底蕴,都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并不断同化、融合其他文化,这点在中国的......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对比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

日本战后改革和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对比

日本战后改革和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对比一. 日本战后的改革(一)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反法西斯盟国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

下载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