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歌语言的鉴赏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1)抒情性(2)形象性(3)凝炼性(4)含蓄性(5)音乐性(6)多义性(7)跳跃性。
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句)和语言风格。(一)炼字(词)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词)、炼句类答题模式
某字(词)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答案: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0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
简
要
分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 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窄衫短帽,穿着便服;欣赏花开鸟鸣;午醉醒来,月上树梢;词人被朝廷弃置不用。
(二)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技法点拨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诗句或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句)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第三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答案: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
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语言特色技法点拨:
1.用一两个准确的词语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多指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诗作中时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通过思考而有所得。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模式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
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1.诗眼类。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的可以统领全诗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设问方式:(1)×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2)×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思路解析:答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诗眼”,而是要将“诗眼”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诗眼”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诗眼”放入原句描述并分析;(3)点出“诗眼”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字词类。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主旨思想,抓住这些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因此近年来很受命题人的青睐。
设问方式:×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回答该字词在突出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3.语言特色类。
这种题不是只要求分析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可用来回答此类题的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
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3)分析诗歌中这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如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二是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三是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07年浙江卷16题中的第(2)题: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就出题材料的体裁而言,可以是唐诗,也可以是其他朝代的古诗,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可以是宋词,如2008年重庆卷选择的是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可以是元散曲,如2007年浙江卷选择了一首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还选了一篇是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
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就材料选择的篇数而言,可骒单篇,如2008年重庆卷、北京卷,也可以是两篇或三篇的,2007年浙江卷是三篇作品风格比较鉴赏,即除了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吴激《人月圆》之外,还有一篇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高考比较鉴赏,一般都是两篇,三篇很少。
解答风格鉴赏题两步走:①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这“两步走”也可以说是两个关键点,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或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以上三题的“风格”也就不难“简要分析”了: 2008年重庆卷12题(2)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08年北京卷12题(3)答案: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涨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007年浙江卷16题(2)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
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语言风格的分析与鉴赏
有的题,需要从相关古诗词的总体风格切入,通过分析出题材料的内容主旨或语言特色来解答,属分析、鉴赏题型。请看2008年全国卷Ⅰ中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样诗鉴赏题。宋诗的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有
人说,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作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有移动。以“退”写“进”——“生新”,这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都是朴实的常用字,洗净铅华——“瘦”。至此,联系第(1)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
“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来渲染。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2)题中的问题: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当然,这两道试题,也可双常规思维来解答。
第(1)题是考查赏析炼字。赏析思路是: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由此也不难得出第(1)题答案。
第(2)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常规思路是: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操作时,不可胶柱鼓瑟,应依据具体诗篇,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出题材料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如2008
年上海卷中的宋诗,则适宜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赏析解题。请看试题——阅读正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王安石诗歌的语言,就表达特点而言,往往散文化、议论化,(其实,这也是宋诗的语言特色)通观这首五言律诗,这个特点也很突出。解题时,也可从这个角度切入,疏通理解诗歌。
首句“客思似杨柳”,是个比喻句,散文化句式,“主谓宾”齐全。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愁绪好像飘拂在春风里的千万条杨柳。联系上述15题,不难看出A项“赏析”错误,春风里“千万条”的“杨柳”,是比喻“客思”春愁的,并非实景。如果抓住句中主语“客思”,谓语“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两句都是动宾结构,也是散文句式,其中“涨”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即“寒食泪”使冶城江水上“涨”。从句式特点入手,两个诗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倾泻而出的泪水使冶城江水上涨化为春潮。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写哀痛之情,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也不难体会。这样上述15题正确项B也不难选出。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两个主谓式结构的诗句。意思是头巾下的白发争着生出,镜中青春容颜早已淡去。诗句中的“雪”“朱”二字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诗句上承悲凉哀思的生命体验,下启对个人际遇的万千感怀。尾联是因果复句,直把胸臆,意思是为官不快,所以,只想退隐山楂,捕鱼打柴,终老一生。读懂了这些,由此不难看出,15题C项表述有误:“过早衰老”不是“辞官归隐”的原因。由此,也不难概括出全诗的内容:首联写的是客思之愁,颔联写的是寒食之哀,颈联写的是衰老之叹,尾联写的是为官不快。由此,也不难看出“客思”在诗中仅能统管首联,也不难看出D项说以客思“贯穿全篇”,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由以上理解为铺垫,再来解答16题,何难之有?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
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语言诗歌语言它曾经有人称其为神赐之物语言它作为交流的基点流传至今语言它千变万化穿梭在永恒之间就是这恩惠的神典而今却也解不了心的纠结那时它犹如锐利的尖刀却找不到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语言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谁的诗语言运用得好,谁往往因此而获得美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春天的烂漫景象写活了,因此作者被誉为“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 学习目标1、理解语言的方法。2、鉴赏语言的角度。3、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4、表述要清晰规范。第一课时导入......
诗歌语言风格4.绚丽:诗。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