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_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56: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1

摘要: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知性德育、与现实脱离的误区。道德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并没有使人自觉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的荒芜、精神世界的失落使现代人尤其是使身处社会激流中的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高校道德教育作为呵护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精神重塑的重任。近几年来,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消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走出误区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高校道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本是一种鲜活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现实性,使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下误区:

(一)在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上,迷失于功利主义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越来越唤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使人们受压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因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带来的实惠,产生了所谓“成就感”、“幸福感”。人们越来越沉溺于眼前的物质世界,人成了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道德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成为浅薄的功利主义教育。

这种趋向功利性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处世冷漠,功利意识过强,缺乏与人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一些善恶是非问题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以至屡屡出现大学生人格扭曲的极端事例。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帮助 1

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健全的心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而实际情况却是面对市场利益的冲击,道德教育往往“无可奈何”地舍弃自身合理、本质的内在价值,去满足物质经济等外在发展的需要,迷失于功利主义。

(二)在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受制于工具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培养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加上我国的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价值和功能,强化道德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道德教育不得不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把德育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政治服务的辅助工具,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丧失了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满足其他实践活动及其主体之需要的属性,也就是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但同时德育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而且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价值是源、是本,是工具性价值的基础。

德育工具理性的强化,必然促使德育从各种规范出发,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听话、顺从成了“好学生”的标准。在工具理性驱使下的道德教育把追逐功利作为自身的目的,学生主体的情感和需求退居次要地位,使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成为死板、教条、扼杀人性的规范教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性德育。结果是德育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导致“无人”德育的出现。

(三)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局限于知性德育

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受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倾向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人们过分注重了认知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德育事实上成为道德知识的传递过程。这种德育方式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其实,单方面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只会导致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和普遍的虚假,不仅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而且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也成为空谈。

知性德育与生现实脱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教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现实生活层面的东西,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致使德育教学在辛辛苦苦地做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德育日益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从道德教育的效果看,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由于道德教育漠视当代大学生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造成德育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这样的德育没有改善大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学生不能从德育活动开展中感受到生活的充盈与精神的愉悦,德育更多地进行的是与学生个人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所以在有些学生眼里德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成了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地位。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误区,势必消减了德育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魅力。现代德育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出误区,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关怀人的生命终极之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这种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表现为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德育是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其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关键是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在道德的人文关怀下健康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心和灵魂就是人本精神。

建立在这种人本教育理念基础上的现代德育价值观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确立属于个体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道德原则能否对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人之道是自由之道,人之德便是自由的创造生活”。人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具有相等价值、平等地位的一员来对待,所以,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主要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更加崇尚个性与自我;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今天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的个性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二)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

道德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还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学生视为成长中的完整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首先,德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人的德性品质无疑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德育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发掘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生活之变化”中吸取生动的、直观的、本真的道德素材。这些道德素材主要是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需要,如该不该给街头乞讨者钱物,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外租房,通过网络红人我们看到了什么等等社会热点问题。力求从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以生活实践为素材的德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其次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尊重大学生的整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生活中完整的人来看待。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需求日趋复杂,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关怀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发展,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惟有如此,德育才不会把人当作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

(三)道德教育要坚持引领并高于现实,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并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现实、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现实。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善于综合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和学生一起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尴尬、压力、恐慌、挫折,引导大学生直面现实,培养、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道德教育在对现实世界客观、全面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思维,能够使大学生站在高于现实的理性高度上,引导学生朝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内在指向的是人的未来可能美好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生对自己明天的生活寄予了极大的渴望,这种渴望使人的生存具有了高于现实生活的价值。道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保持大学生的内在的精神需求并使其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使学生在对善的、道德的追寻中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不是大而空的说教,而是学生基于对现实理性思考后的自觉选择,它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选择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

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里蕴含着的是人类善的愿望与追求,它推动着现实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发展,而前进的现实生活又不断地结出更美的道德果实。高校道德教育就是在倡导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中实现塑造人、生成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09页。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5]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刘晴,1970年出生,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0期(全国中文核心)。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论道德教育的价值【摘要】品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诚信、勇敢、节制等品德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道德的根本是道德理想、道德目的、道德标准等,即道德价......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二、课题的研究人员:顾问:邬春芹组长:陈凡凡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

大学生价值取向范文

大学生价值取向范文(合集20篇)由网友“白碗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价值取向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

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加强道德教育。市场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如竞争、优胜劣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

下载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