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旅游资源的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中国新兴旅游资源的发展
欧洲有句谚语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的确,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物,是与乡村截然不同的人类生活空间。同乡村相比,城市在所提供的设施、服务、信息,乃至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如此,抱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不断地涌入城市。数据显示:1800年世界城市总人口数为2930万,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吴良镛,1992);而到20世纪末,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农村人口增长速度2-3倍(UNCHS,1996)。
一方面,21世纪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它被称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的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而未来的世界则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大多数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里,城市首次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空间,城市生活也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中的居民对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城市的旅游中心功能需要得到近一步的发挥。
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在城市研究中引入系统论的思想,逐步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具体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与其外部在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方面不断交换的过程。当今城市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趣,集中体现了城市不断增强的开放性。大量涌入城市的旅客在城市中进行观光、娱乐、购物、商务等活动,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生活环境、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城市实际上已成为居民与游客“人人共有的城市”。
面对以上这种情况,以前那种只是建几个饭店、搞几个景点、仅仅只考虑到游客利益的城市旅游规划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消除城市旅游规划基本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更好的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在编制山东省济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大胆提出了“超旅游”发展规划这种新的城市旅游规划新理念。
本书围绕“超旅游”发展规划理念展开,由理论篇和应用篇两部分组成。理论篇主要介绍与“超旅游”发展规划有关的理论知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其中第一章“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主要介绍旅游业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功能、旅游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旅游城市的类型、城市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城市旅游系统等内容。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基本模式”重点介绍“1231”工程模式,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做好三个发展板块设计、构建一个支持系统”。第三章“城市旅游规划新理念”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区域旅游规划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城市旅游规划与之不同之处,引出“超旅游”发展规划理念并加以阐述;2)介绍利益主体理论在“超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3)指出城市旅游规划建设的两个重点:中央游憩区和环城游憩带,此为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上)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以黄果树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江河风景旅游资源、以四川卧龙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特种工艺旅游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宗教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长速度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之旅游行业也得护岸工程、塔河第一桥、和田河交叉工程等)。 1.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农一师阿拉尔市地处古丝绸......
发展海洋旅游资源之我见在海洋经济中,海洋旅游业是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不仅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2010-11-17 16:52(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
旅馆1001班郭兰海学号:2010014501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摘要: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
第三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3、熟悉各类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重点难点:1、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