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_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47: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伴随着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得不失去世代耕种的土地,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就愈加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的起因和失地农民的现状,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所受补偿甚少,再就业没有保障,许多人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可见,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不容乐观。然后,本文仅就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对于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其再就业问题只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诸如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我们同样还有许多要做。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再就业

一、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

1.1城镇化及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

城镇化是指我国农村逐渐向城市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每个国家、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的阶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失地农民可简要表述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1]。失地农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征用土地,他们失去了全部或部分耕地;其次,土地被国家征用后,他们在身份上被转化成为城市居民;第三,在居住上,通常以群体聚集方式居住在城郊或城内某一特定区域。

1.2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原因

就全国范围来讲,农民土地权益侵害越来越严重,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从制度方面,二元制结构是农民土地权益受侵害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结构”种种现象。

第二,从政策方面,以政策取代法律是农民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国家在对农民利益保护的方式上呈现出政策多于法律、政策的作用大于法律、政策的覆盖面广于法律、执行政策的意识强于法律的特点。

第三,利益驱动、粗放发展加速农民失地。近些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城市高度扩张,大肆占用农民土地。

在土地被征用时,政府对农民的补偿多以土地的种粮价值计算,而土地的种粮价值往往远低于土地的其他商用价值。补偿的一次性很难给失地农民长久的经济来源。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目前,大概有一亿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这其中大部分包括失地农民。全国失地农民是3500万左右,根据专家估计,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3500万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其中保守估计也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2]。

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2003年国家统计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耕地被占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征地安置的人员占总调查人口的2.7%,外出务工的约占24.8%,第二三产业的约占27.3%,仍从事务农工作的占25.2%,闲赋在家的约占20%。根据此次统计分析,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不容忽视。

总结失地农民就业的情况——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

点;

(1)就业环境条件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多从事建筑施工、煤炭、电子加工、制衣制帽的高危行业或劳动密集行业。

(2支付难、医疗养老无着落:拖欠农民兄弟工资似乎成为的社会一大难题,屡禁不止。从温家宝总理帮助熊德明和丈夫讨要拖欠工资,到近年河南省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帮助工地老人起诉追要农民工资,启动司法程序进行救济。农民的工资支付程度的难易,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农民务工基本不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待遇。

(3)社会地位不高,存在就业歧视:农民外出务工多数从事的脏、累、苦的工作,长期以来受到歧视。

三、对于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强化相关部门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各相关部门应把解决农民就业当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事来抓。建议由政府牵头,有计划地实施“失地农民就业工程”,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就业。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同时,要将农民就业与领导政绩挂钩,完善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

3.2建立培训服务制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适用培训内容,尽可能多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部门和行业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同时积极建立政府和民间携手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兴办民间培训机构。

3.3完善就业安置

(1)就近转移就业

根据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交通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区域要素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之上,以土地资本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从而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一部分有农业技术、有资金实力的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并以“名、优、新”为标准,以农业科技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以及农村中小企业一直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大规模失地的地区,许多适合当地农民就业的中小企业在拆迁中被迫消亡,进一步加剧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压力。建议对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在出让土地的过程中,应预先留出部分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以进行统一规划,发展二三产业。对于那些原本在土地上经营的中小企业,则可给予优惠措施鼓励其在留用土地上恢复经营。也可鼓励集体经济实行土地入股,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2)异地转移就业

这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进城务工。政府着力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培育和发展专门针对农民的劳动市场,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农民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

(3)国际劳务输出

作为实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而劳务输出创汇不到1%,潜力巨大。但在劳务输出扩大的同时,要重视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以确保在国外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3.4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征地补偿费和就业安置费是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本钱,要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建议在扶持政策上,工商、税务、信贷等部门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要与下岗职工再就业一视同仁,并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资金补助制度。

3.5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都在参加的失业保险的范围内[3]。在新形势下失地农民成为失业人群中一种新的主体,理应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中。全国人大代表吴建平指出,:“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不同于城镇居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农民兄弟的失业登记资格受限,不能享受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他们的权利,理应扩大失地农民作为失业保险的调整对象。

参考文献:[1]金兆怀,张友祥·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与保障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6,6

[2]王国华·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M]《新农村建设执政读本》四川·天地出版社,2008,P128

[3]黎建飞·失业保险法[M]《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341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张彦丽 王峰(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涌现。他们“种田无地,......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市化是当今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结......

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江 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据劳动和......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按照第一阶段关于开展领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到**就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一、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从1990年......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孟 凡随着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切实维......

下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