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变革、转型的美国——浅论罗斯福新政的必然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浅论罗斯福新政的必然性
人类的文明向来都是在不断的革命,变革中发展前进的,二十世纪的世界尤其如此。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定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竞争的加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由自有资本主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结构的过渡。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
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化过程中,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不断深化,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一个自身范围内调整、适应的方式,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部分质变,是适应时代发展,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变革。因此,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变革。
然而纵然资本主义如何变革其生产关系以解决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避免,资本主义自身的根本矛盾无法避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大河奔流、坝垒横截,不是大河被阻就是坝垒崩塌,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资本主义有自由阶段过渡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各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对外进行经济侵略,争夺原材料,商品市场,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也是一战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各资本追国家内部垄断资本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加深。随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组织的矛盾也变得不可避免。这种种矛盾说明,资本主义有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私人垄断阶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至善至美境界,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而解决这些就需要不断的变革。随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凸显。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坚信“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然而在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的日子降临了。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很快产生:人们疯狂挤兑现金、银行不堪重负,大量倒闭、工厂停产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据统计,这次经济危机导致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在危机来临的短短前两周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中,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一片凄凉大萧条景象所代替。
美国股市的暴跌及由其产生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工业国家进而演变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大萧条”时代由此开始,并持续了四年。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它带了如下影响: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殖民的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商品倾销,转嫁危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抢夺商品输出地而矛盾重重;有些国家法西斯势力开始上台;开始出现国家干预经济。导致在经济上是生产力的倒退,人民生活的下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下降40%以上,对外贸易萎缩60%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倒退30年以上。美国等进行改革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罗斯福的新政;政治上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加深,为应对危机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逐渐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走上扩军备战侵略扩张之路。美法和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运动猖獗,美英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进行改革以应对警觉经济危机及尤其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各国人民和民主进步力量联合加强与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大危机加速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到来;社会上,各国的阶级矛盾,社会危机加深,失业严重,罢工增多,要求变革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法西斯道路,这也加剧了各国的政治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党政的胡佛政府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当时的美国政界思想界就救济、负心和改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从社会政治层面来说,分歧在于先考虑企业家的利益,先复兴公司,再重新雇用工人,还是先救济或扶持广大的劳动者;从经济政策上说,是继续坚持放任主义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之争。胡佛政府在危机初期的漠然,当政的胡佛政府属于美国的保守派,认为“政府管的少才管得好”,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不应该插手自由的市场经济,他的理由则是认为美国的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健全的。在这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胡富为代表的共和党政府一直采取不承认主义和驼鸟政策。他认为,纽约证卷市场崩溃引起的金融危机,同1907,1913和1920年等过去历次小规模危机一样,是一种暂时现象,很快就将过去。因此他把这次危机称之为萧条,因为它看上去不像“恐慌”和“危机”那么吓人。他坚持认为,危机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比给美国制度和美国经济除了什么毛病。他对大萧条的解释很简单:认为“美国制度”是基本健康的,只是由于偶然的和意外的影响才带来了暂时的灾难,它主要来自国外。据此,胡佛政府向全国保证,危机将在60天内被克服。一直到1932年,经济情况一直在螺旋式下降,饥饿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胡佛仍然认为问题出在心理上,说什么:国家需要笑话去洗刷萧条,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饥寒问题。胡佛政府基于自愿原则的反危机措施,胡佛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坚持自愿原则,他在第一阶段采取的局部反危机措施,都是以这个原则为前提,在工业方面,胡佛主要指望通过企业主与政府的合作和劳资双方的合作维持工业的稳定,劝说工商界雇主们维持生产和现行工资,同时要求劳工界领袖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在社会救济方面,胡佛政府不予重视,没有制定出一个救济失业者的方案。第二阶段胡佛政府勉强采取的联邦直接干预政策,反危机政策,把重点转向稳定银行体系,健全政府政策和刺激私人投资方面。主要内容是成立一个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复兴金融公司。通过这个公司向全国的大企业进行贷款,帮助他们摆脱危机。纵观胡佛政府从危机刚刚开始的漠然政策;到危机长时间持续后,只是采取鼓励企业者自愿增加生产,保持工人工资的消极政策;直到最后,当危机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还只是片面的向企业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胡佛政府在错误的经济思想的支配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这一错误的决定又符合了其所在阶级的利益,于是被自己的错误搞下了台。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弊端已经无法调和,改革势在必行。在经济上破解需要变革警觉经济危机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政治上为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人民也要求变革,资产阶级要求变革,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变革,美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了。1933年,以“新政”为竞选口号的罗斯福当选为美工历史上第3届总统。这时留给美国的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那便是新政。接着,便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全面的社会和经济改革。
罗斯福政府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方面来概括 , 即复兴、救济、改革。新政是从金融方面开始,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对破产银行进行整顿,使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对各大银行开业进行补助及贷款.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禁止黄金出口,把黄金的流动权牢牢控制在美国政府手中,以加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2、对农业和工业的调节,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工业生产.监督生产,调整商业金融.规定工业产量,市场分配价格.以此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现象,限制农业生产.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规模,销毁“过剩”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克服农业生产危机。3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对失业进行救济。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创立公共工程署,工程兴办署等机构,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军队通力合作,付诸实施。形式和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其所承担的工程也是国家所需要的,如修铁路和公路,家电话线,桥梁建设,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植树造林,夜深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的结果不但解决了事业问题还使得大量受教育不完全的青年得到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第二年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不仅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而且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调节劳资关系, 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得禁止工人罢工.调节劳资纠纷.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制定《社会保险法》。
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美国的生产力逐渐得到恢复和提高,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工农业生产恢复了正常秩序,失业人数大量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美国的民主制度得到完善和巩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从此垄断资本主义诞生 它是和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的一种形式 它是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躲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世界民主国家解决经济大危机提供了模板,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政治上维护完善了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此资本主义逐渐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高价垄断资本主义有着其深刻内在原因。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新政的施行具有客观必然性。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然而新政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原因,新政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由于这一特性的存在资本主义要想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不断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以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
必修二历史---第18课罗斯福新政今天我要讲一个人,什么人呢?美国人,罗斯福。美国第32人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他打破了美国总统不能连任两届以上的惯例,总统任期长达1......
第18课罗斯福新政(人教版必修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华夏明月当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
人民版高一年级《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