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化和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政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国罗斯福新政”。
美国现代化和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政策(文字稿)(《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第九讲)
主讲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讲时间: 2007年8月19日上午
限于时间,本讲不可能逐一分析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与影响,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特点和影响作一个比较研究。本讲主要讲述以下五个问题: 一,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地位
二,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 三,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四,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的比较 五,克林顿新经济改革和小布什政府的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地位 1)罗斯福新政措施 1.临危不惧,推行新政
1932年7月2日,纽约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坚韧不拔毅力扔掉双拐从轮椅上站立起来,接受了总统竞选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说称:“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为美国人民施行新政。”他在1933年3月4日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号召美国人民战胜对经济大危机的恐惧心理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批评前领导“脱不开过时传统的窠臼”,宣布“要求国会准许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从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间,通过国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70多个新政立法和命令,史称《百日新政》。罗斯福新政,一般指1933--1939年期间罗斯福政府所实行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并不包括在内。1933-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在于复兴和救济;1935-1939年为第二次新政,主要意图在改革。由于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三个英文字母开头都是R,所有人们称罗斯福新政为三R计划。在新政期间,总共颁布了700多项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调整三权分立体制等六个方面。2.大刀阔斧,整顿财政 首先是整顿银行
主要有其一,1933年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决议,总统签署命令,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3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囤积黄金,3月6日命令暂停银行活动进行整顿。3月12日罗斯福首次发表“炉边谈话”解释政府的改革银行政策。
其二,1933年6月16日, 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高特法》迫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脱钩。其三,1933年5月27日, 政府颁布了《联邦证券法》,要求所有担保人和经纪人提供真实情报。其四,1934年6月6日,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建立证券和兑换委员会,防止并惩处投机行为。其次,统制货币
主要有其一,1933年4月22日,罗斯福颁布不准黄金出口令。5月又宣布减少美元含黄金成分50%,发行30亿美元的纸币。
其二,1933年6月5日,罗斯福签署命令,颁布《放弃金本位法令》。
其三,1934年1月31日,总统颁布《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将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斯黄金(等于0.999512市两黄金,即1英两黄金),相当于1900年时黄金价值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这一举措,加强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四,1934年6月19日,政府还颁布了《白银购买法》。第三,改革银行体系主要有1934年2月2日, 成立进出口银行。1935年8月23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银行法》,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第四,改革税制
主要有其一,1933年12月5日,宪法第21条修正案批准,废除了1919年批准的第18条宪法修正案关于禁酒的规定。
其二,1935-1938年间, 颁布《财产税法》和新税法。其三,1939年5月16日,实施食品税计划。第五,实施公平竞争
主要有,1936年颁布联邦反对价格歧视法令,又称罗宾逊——怕特曼法,1937年规定零售商的公平交易的法则。
3.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调工节农 第一,在调整工业生产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产业复兴法。据此, 在同年8月5日, 建立全国劳工局。该法案宣称“旨在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该法案第三条规定了生产规模和价格,被称为“工业和平”的公平竞争法规。第七条A款,则规定了劳工的基本权利。根据这一法案,建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1935年5月27日,在谢克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政府案中,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违宪。
其次, 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重申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中七条A款的重要内容,即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应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雇佣条件;不得以是否参加工会作为限制受雇的条件。
第三,1938年6月25日,政府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最高工时每周40小时。在这以前的1936年6月30日,政府还颁布了《政府雇员工作法》。第四, 规定其它管制工业立法。
第二,在节制农业发展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2日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该法宣称旨在“提高农村购买力以解救当前全国经济危机”,规定了保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的具体措施。根据法案成立了农业调整局,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剩余农副产品部分由政府收购,部分则销毁或暂存仓库。凡拒绝执行签约的农场不得享受贷款和援助。其后,推广到奶油、糖、亚麻等农产品。大量小麦、马铃薯、牛奶被销毁,猪、牛、羊等牲畜被屠宰。1936年1月6日,最高法院审理巴特勒诉美国政府案,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1935-36年先后颁布《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提倡土壤保护和科学耕作制度。
第三, 1938年2月16日,政府再次颁布《农业调整法》,规定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物价。
第四,其它农业调整和扶持措施。
4.社会保障制度和田纳西工程 在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颁布了《民间护林保土队救济法》, 建立民间护林保土队;实施一系列联邦紧急救济措施,实施以工代赈计划;这些救济措施,对于解救临时性困难起了重要作用。民间护林保土队先后雇用了275万青年,从事垦殖、建筑国有公园和森林。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新政时期最具深远影响的社会立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此外实施了保障住宅的立法措施,建立保障雇员权益的一些机构,建立民间救济工作管理机构,规定铁路职工福利保障规定退伍军人福利保障等。
在举办公共工程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据此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该法旨在“改进通航,并为田纳西河的洪水控制作准备;确保重新造林和合理使用田纳西河流域地区;保证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等,这项计划已久的最大的综合工程,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还建成了胡佛水坝、密苏里河上的佩克堡水坝等。
此外还建立其它公共工程管理机构,实施其它水利工程,颁布《洪水控制法》、《哈奇法》,扩大农田灌溉工程等。
5.行政机构和司法制度的改革 首先,改革司法制度
1937年2月25日, 罗斯福提出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建议, 由9名增至15名。7月国会司法委员会提出反对改革的报告,认为“它违反历史上的一切先例”“破坏了宪法给予少数派的保障。”,拒绝批准罗斯福的建议。
其次,改革行政管理机构
包括建立临时国民经济委员会、颁布《政府机构改组法》、颁布第一号行政命令等。这些举措使总统管理经济的权力得以扩大,并使总统制职权体制化,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室、预算局在内总统办事机构和管理体系。
2)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
1.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实行改革,以维护资本制度,避免法西斯,防止共产主义,阻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积极改良措施,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
2.新政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护了社会生产力。
新政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在经济上,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来调整垄断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垄断资本和中小资产阶级之间及工农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是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持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作出必要的让步。在政治上,以缓和内部矛盾的某些措施来防范危机的蔓延,避免法西斯上台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政的改良措施缓和了危机的恶果,避免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实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表明这种改良具有进步意义。新政是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和新国家主义改革、威尔逊的“新自由”改革到罗斯福新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改革的线索。新政使《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实惠得以扩大,使得较多的中下层“被遗忘的人”,有机会被列入一切人的范围。有人说新政(NEW DEAL)一词,分别取自威尔逊新自由(NEW FREEDOM)和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DEAL SQUARE)两词中的NEW和DEAL。对于新政的民主精神,1945年4月14日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称:“罗斯福忠实地继承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以来最优秀的民主传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斗争。”“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来代替快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卡特的反滞胀政策、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宣称和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主义政策、尼克松福特的新联邦主义政策、里根和布什的振兴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新政的烙印。
3.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的尝试
新政的最大贡献是进行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干预的尝试,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从而带来了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政措施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它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不谋而合。实际上,新政措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它用国家直接干预各个领域经济事物的办法,来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一方面扶植或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则向工人和农民及其他阶层作出某些让步,提供就业和必要的社会生活保障,阻止危机的恶化和蔓延。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依赖自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且依赖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交替运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从而,使美国的资本主义走向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4.新政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新政代表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罗斯福自己坦言:“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有人否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存在开明派人士,把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相混同,等量齐观,各打50大板,这是与事实有悖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罗斯福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任内,先后举行了998次记者招待会和“炉边谈话”,他和各阶层的人士都保持较为广泛的联系。由于他颇得民心,有人认为在美国历史上他的地位,应和林肯、华盛顿齐名。纽约有一所小学举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罗斯福最受欢迎,上帝其次,但得票远不如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斯福是开创当代资本主义新局面的第一人。
二.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1)反危机的背景比较研究
它的共同点是, 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困扰而无医治良药。它的不同点在于: 1,经济危机的深度不同, 前者危机刚刚展开和发展, 后者已经到了锅底, 矛盾揭露得相当充分。
2.政治危机的程度不同, 前者危机刚刚显露, 后者已是面对来自法西斯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的两方面的威胁。
3.传统自由放任的地位不同, 前者正处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后者已是危危可岌‘ 4.反危机的经验不同, 前者一无借鉴, 后者已有前车之鉴。
2)反危机措施的比较研究 共同点是:
1.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
2.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3.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两者的不同点是: 1.在社会救济和保障的重点上有明显的不同: 谁来救济? 主要是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如何救济? 是单纯性救济还是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救济对象?主要救济大资产者、大农场主还是“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2.全面整顿工农业还是局部调整工农业生产? 罗斯福主张前者, 胡佛则是后者。
3.扩大公共工程的规模还是缩小公共工程的规模? 罗斯福主张前者, 并由联邦政府来主持, 胡佛则是后者, 并强调由地方政府来办。
4.平衡预算还是赤字财政, 金本位废除还是保留? 金融财政全面整顿还是局部调整? 罗斯福主张前者, 胡佛则是后者;⑤是改变管理体制还是体制不变? 罗斯福主张前者, 并扩大联邦政府的干预职能, 胡佛则是后者, 并强调联邦政府少干预为妙。
3)反危机措施的指导思想比较研究 两者的共同点是:
1.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统治。
2.都主张要维护自由资本主义竞争制度。
3.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 阻止经济危机继续恶化。
两者的不同点是: 1.是否着重强化国家干预。
2.是着重照顾大资产阶级利益还是要照顾到一般资产阶级及中下层的承受能力。
3.是固守信条还是实用主义随机应变, 是坚持传统的庸俗经济学还是在实践中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4)反危机后果的比较研究 共同点是: 1.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危机。2.都对战后的美国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点在于;
1.在抑制危机的作用上两者有着明显不同, 胡佛的措施尤如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 从而错过了宝贵机遇, 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对于缓解危机的恶果起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的调整政策对于取得随之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2.在美国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两者的地位不同。可以这样说, 罗斯福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的第一位总统, 而胡佛则是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末代总统。
3.他们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响也明显地不同。胡佛的政策主张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府有着重要影响, 在战后的50年间, 共和党执政27年。而罗斯福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重大影响。仅仅强调罗斯福的影响, 而忽视胡佛为代表的思潮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三.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1.二战后自由主义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间, 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
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政策的实施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罗斯福新政的继续;是在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和初期繁荣条件下的改革举措;也是从新政到60年代, 新边疆政策和伟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 宣称要“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这实际上是兼顾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和胡佛自由放任的中间道路, 是自由放任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折衷, 即有限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它表明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干预的重点、规模、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 民主、共和两党政府, 各有自己的特色。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既受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影响, 也对尼克松、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带来烙印。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 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事实上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是统治阶级在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它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总需求为代价, 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表明新政式的改革走到了尽头。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蓝图,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继续, 许多重要立法措施直接导源于肯尼迪时期。
2.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战后初期美国四任总统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有着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改革的内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同异处。
A,在改革面临的任务方面:
首先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50-60年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于破产的1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而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
第三, 在30年代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在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
B,在改革的主要措施方面:
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它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立法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改变了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把部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和对外经济援助事业,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 并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第五, 注意改善黑人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地位, 缓和种族矛盾。这集中表现在60年代三个民权法案的先后通过上。从法律上肯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
4,在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比较方面:
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罗斯福新政措施只是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并非自觉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性的经济学说。50-60年代无论是杜鲁门还是肯尼迪、约翰逊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特别是汉森,阿尔文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和调整, 都是实用主义的, 非激进的, 非法西斯主义的方法。到了60年代在使用上更趋灵活。
5,改革和调整政策的后果方面
两者都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罗斯福新政, 影响更大。如果说, 罗斯福新政开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之先河, 为应付大危机提供了范例;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开福利国家措施之先河, 为在平时保持经济繁荣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改革的继续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而罗斯福新政对整个战后经济政策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影响要小。这是因为:60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没有面临新政时期那样严峻的经济形势, 而且由于记取了30年代的经验教训, 能够采取象粮食用于和平、发行食品券、发展尖端科技事业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掌权阶层不必向人民群众大幅度让步。
另一方面,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也使统治阶级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战后最初25年特别是60年代的改革也带来了面对经济滞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的。
总之,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 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新政式的干预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后改革调整的需要, 也不能准确反映战后改革的现实。60年代的改革实际上既吸收了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经验, 又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化军事和高新科技干预的经验, 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说, 新政改革主要是和反危机、反法西斯、非军国主义经济相联;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主要是和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危机、解决工业现代化的丰裕社会中的新问题、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相关。
四.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的比较 1)7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改革概况
70年代以来, 以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突出现象。从直接导因看: 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美国政府历届面临如何解决经济滞胀、重振经济和国威的新课题。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宣布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是对自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职能的调整, 也是对胡佛自愿合作的联邦主义政策的继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和美国统治集团为解决经济滞胀所进行的政策大幅度调整的探索。它在当时虽然收效不大, 但在调整联邦制度权力结构、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能, 克服社会福利政策弊端,寻求对付滞胀经济的途径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民主党人卡特,吉米1977年就任总统台后首先致力解决通货膨胀难题, 虽然当时首先甚微,但是为里根政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身为民主党的总统, 却不固守传统的“新政式”的模式。
共和党人里根,罗纳德1981年1月在就职演说中,他宣布要对外重振国威, 对内振兴经济, 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在里根政府八年任期里,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 兼顾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经济的新局面。
1989年1月, 里根任期的副总统布什,乔治就任新总统,他在任期四年间,基本上承继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和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1/4世纪改革不同, 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尼克松到克林顿政府经历又一个1/4世纪的演变过程, 逐步形成新的调整改革模式。
2)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比较 1. 从改革背景和任务看:
它面对着经济滞胀要着力解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难题;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态势, 和重振西方霸主雄风的任务。
五、六十年代的调整改革模式是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而70年代以来, 出现了大社会、小政府、低税收、有限福利模式政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思想领域, 和在这以前自由主义大发展不同,7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相对衰落,保守主义抬头,新联邦主义发展。
2.从改革的内容看;
70年代以来, 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偶而局部增税;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 以紧缩货币, 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 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社会保障政策和60年代的扩大社会福利规模和开支不同, 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 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 鼓励民营化为主;工资、物价和生产增长的协调受到了更多的重视;70年代以来, 美国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高科技发展政策。
3.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
70年代以来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籍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说, 转向了重视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并兼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现代货币学派等其他学派兼顾;在政治思潮方面, 更加重视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主张实际上反映了民主党人的新保守主义思潮。[13]
4,从改革的效果看
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学费, 取得了经验;80年代, 治理经济滞胀效果明显, 但它是以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沉重代价换来的, 它困扰了布什政府。90年代初摆脱经济危机后,克林顿政府革新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的新繁荣局面。
五.克林顿新经济改革和小布什政府的调整 1)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
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在现代美国史上是仅次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1993年1月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1996年连任。他举起推行罗斯福新政路线的旗号,以维护中产阶层利益自诩,兼及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实施经济改革,力图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克林顿的经济政策改变里根、布什政府致力于美苏军事争霸的导向, 着力于振兴国内经济, 以适应冷战后美日欧经济争夺加剧, 保持超级经济大国的优势地位的需要;他一反里根、布什政府关于政府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保守主义经济学说, 吸收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成份和日本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克林顿于任内,采取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 首先, 大胆提出增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以求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失衡, 提出公平负担的原则, 把增税压力较多地放在富人身上。
其次,实行倾斜政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 采取财政干预措施来刺激经济。第四, 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第五,放宽对企业兼并的控制,推动新高科技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小布什政府的安全战略调整
小布什总统任期调整对内外安全战略下维护经济繁荣与稳定政策。2000年春夏,美国出现了股市大崩盘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9·11”改变了美国的国内政策走向,布什政府把“反恐”列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对外安全战略和国内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力图维护有利于富人阶层的稳定和繁荣经济政策。他政策可以归纳为:
首先,难以兑现的“2009年将赤字减少一半”目标
其次,扩大贫富悬殊有利于富人的税制改革
第三,矛盾重重的外来移民政策
第四,维护美国利益的能源政策
第五,进退两难的医疗改革
第六,引发争议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第七,开拓更多美国产品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力
小布什政府有利于美国能源利益集团的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富民称霸政策,恐怕要重蹈约翰逊总统内外政策失败的复辙,自2006年秋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失去在两院的多数后,布什政府形同跛鸭,步履艰难。
写于2007年8月5日 注释: 黄安年著:
*《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社会经济史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主编:《世界大事典·美国卷》,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4年9月出版。
黄安年文: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史学评林》,1980年第1期,第17-22页。《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93-403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第61-69页。《罗斯富新政改革》,《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77-39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兰州学刊》,1986年美国史研究专辑,第34-42页。*《论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世界历史》,第34-41页,1986年第10期。《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62-37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93年第3期,第40-4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世界史〉,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载《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纪念论文集》,第81-94页,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试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第18-27页。*《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上),第65-73页。《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9年第1期(下),第79-83页。《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71-49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从里根到布什——没有里根的里根时代》,《学习》,1989年第1期,第29-30页。
*《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第205-237页,北京历史学会,1989年版。
*《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学论衡》(总1期),第333-349页,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04-418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19-46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论20世纪资本主义整体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第135-147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第2期,第84页。*《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84-92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 3 D1 P130收录。
*《20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40-44页。*《喜读〈当代美国经济〉》,《全国新书目》,2002年第1期,第19页。*《一部系统整理现代化理论学术传统的著作,----评〈什么是现代化〉》,《全国新书目》2002年第5期,第11期。
*《警惕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误导》《科学时报》2007年2月9日第4版。*《美国的崛起历程(讲演文字稿全文》,《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第27-44页。
*《从国情咨文看布什第二任期的经济政策走向》(上),人民网/2005年2月21日;《从国情咨文看布什第二任期的经济政策走向(续前文)》,人民网/2005年2月28日。*现代化之路篇(3)《当代美国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和调整(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之一)》,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6年11月04日首发 *现代化之路篇(4)《当代美国的第二次经济改革和调整(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之一)》,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6年11月05日首发 *现代化之路篇(5)《当代美国的第三次经济改革和调整(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之一)》,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6年11月07日首发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
必修二历史---第18课罗斯福新政今天我要讲一个人,什么人呢?美国人,罗斯福。美国第32人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他打破了美国总统不能连任两届以上的惯例,总统任期长达1......
第18课罗斯福新政(人教版必修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ACO”为你整理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第八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4级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专题六第二课罗斯福新政备课:兰青青审核:历史组2014-06-16班级:姓名:★课标要求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