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儒学海外传播”。
儒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一、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经被推翻,相继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新兴封建国家。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
据《旧唐书·东夷列传》记载,高句丽在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即建立了儒学教育机关“太学”。“太学”是属于中央的国家最高学府,主要招收贵族子弟,传授“五经”、“三史”等儒学经典和中国史书,以培养国家官吏为目的。“太学”还设置五经博士制度,给学习成绩优异者授予五经博士称号。除太学外,在地方上还设置了“扄堂”。扄堂是地方普通教育机关,主要招收地方的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子弟进行教育。
与高句丽不同的是,百济传入儒学的侧重面与高句丽不同。因为百济经常遭受近邻高句丽的武装入侵,对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国家防务和统一问题,所以,百济将重点放在建立国家体制和各种典章制度上,以解决国家的统一和防务问题。为此,百济着重吸取孔孟原始儒学的典章制度。
新罗在建国一个世纪后的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4世纪初,才开始接受儒学。新罗神文王二年(682年),在中央设立国学,配备博士和助教等教学人员。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主要讲授儒学经典。到元圣王四年(788年),开始实行可居住杜,科考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儒家对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有很多祭礼,朝鲜也有很多祭礼,朝鲜的孔子庙祭祀之礼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孔子庙又名文庙,是为奉祀孔子及儒学贤达的庙宇,它的发展是以儒学的地位为基础的。朝鲜的孔子庙,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同步发展,到李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另外,在朝鲜,把家庭礼节看得很重,而且成为老幼的自觉行为。比如,在家里一日三餐,盛饭菜先承老人的,并给老人摆单人桌,由儿媳或儿子恭顺地端到老人面前等等。
二、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广泛传播是在百济派五经博士渡日后,中国儒家经典逐渐传入日本,日本就以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为桥梁,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交流。真正以儒家思想来辅助政治者当首推圣德太子,他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史称“推古朝改革”。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中国儒学虽然传入日本较早,但却长期停留在统治阶层,成为统治阶层的学问。其二,儒学传入日本,并不是中国儒学的简单翻版,而是进行选择和改造,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其三,日本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观是多元,除了儒学以外,日本人既信奉神又信奉佛。“日本人并不拘泥于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在理论上的差异,而更为注意这些信仰和价值观的功能。‘有用即有价值’这种非理论的实用主义正
1是日本人多维价值模式观的来源”。
到了江户末期,由于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化,封建政治经济关系及封建等级身份制逐渐走向解体,西方自然科学开始传入日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靠儒学思辨的自我完善已经很难适应瓦解过程中的封建社会和发展了的自然科学,儒学在理论上的创造力已日渐枯竭。
三、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对越南强大的影响,儒家思想也传入越南。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设南海,桂林,象郡。其中,象郡包括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郡和日南郡的地域大致相当于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公元1009年,前黎朝军队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取得帝位,建立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巩固的封建王朝——李朝。早在宋朝建立以后,就及时调整了同越南的关系正式承认越南的独立,并与之建立一种“藩臣”关系。
东汉末年,越南除了儒学外还有佛教,道教。儒学在此时并不盛行,而且是儒道佛相互渗透融合为一。李朝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宗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
儒学在越南的衰落有两个重要原因,即越南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法国对越南殖民统治的建立。在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越南政治上丧失独立,经济上遭受剥削和掠夺。在意识形态领域,法国殖民者极力设法消除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文化,如废除汉字,隔断了中越两国文化联系的纽带。
三、儒学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世纪。那时的华人从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他们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在新加坡近代以前的传播和发展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19年新加坡开港到19世纪末,传统的中国文化移入新加坡并得到发展,包括民间信仰、佛教和儒家学说。在早期民间宗教信仰较为普遍。19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期,儒家文化逐渐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后,发展到第三期,近代文化色彩渐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五四运动后,新加坡文化又深受中国新文化2运动的影响。
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和为了求生存,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明建设,从而出现了朝野共倡儒学的时代。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提倡儒家文化,加之华语运动的大力推广以及在中学推行儒家伦理教育,使儒学在新加坡得以复兴,被外界称之为“文化再升运动”。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政府进一步组织、加强对话活动、组织和参加大型国际会议,从而使儒学走向世界。通过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和研究儒学的活动,新加坡儒家文化迅速发展,影响越来越深刻,举世瞩目。从此儒学越出亚洲临近国家的范围,开始向其他大洲传播。
儒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一、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
儒学的早期传播主要是通过耶苏会士。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开始传入欧洲,主要应归功于我国明清之际、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来华的传教士耶苏会士。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海外扩张,耶苏会士们不远万里把他们的传教事业扩展到中国。耶苏会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但他们在致力传教的同时,却也给自己创造了第二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研究者。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利玛窦,利玛窦到中国传教的背景正是16世纪的西欧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时期,所以耶苏会士也配合这一扩张活动积极进行海外传教,以扩大势力和为殖民者服务。利玛窦作为耶苏会士之一,掌握中国汉字,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学穿儒服,按中国礼仪行事。还结识当时著名的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这不 1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9页
仅促进了西学的东传,同时对利玛窦向西方介绍儒家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玛窦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天学实义》,《测量法义》(与徐光启合译)。利玛窦向西方介绍中国儒学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资料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
礼仪之争”是中西文化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对“西学东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中学习传”也产生作用。“礼仪之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祭祖之礼,祭孔之礼和祭天之礼。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做了天主教徒之后,同时能否再参加祭祖、祭孔、祭天的仪式。
“礼仪之争”对中国和西方最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从康熙到雍正、乾隆年间虽然在清廷中始终有耶苏会士供职,但由于罗马教廷不再遵守“利玛窦规矩”,所以对传教士采取了冷淡的态度,甚至出现全面禁教的情况,从而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然而,对西方来说,“礼仪之争”却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西传,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并且汉学随之兴起。
二、儒学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传播与影响17、18世纪,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神学统治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欧洲启蒙运动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使社会各个阶级都沉浸在对中国文化的狂热之中。特别是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在欧洲的“中国热”中起了带头作用。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转型时期,中国文化被传教士介绍过来后,他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思想的思想武器。“欧洲十八世纪是所谓哲学的时代,是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对于宗教文化之扬弃而发生的哲学时代„„所以孔子的思想在这时便成为某些人反对宗教文化之一个武器。即因这
3个缘故,遂使中国哲学文化成为十八世纪欧洲思想所吸取的外来成分。”
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发动和领导的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在德国表现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在18世纪的德国思想界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德国和法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哲学革命,但同是哲学革命,德国和法国又有不同,“因为孔子思想,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把它当做‘自然神教’来接受,而法国百科全书派则当成‘无神论’来接受。德国偏于思想的革命,法国偏于政治的革命。”
儒家思想传入英国较法德要晚,对儒学的研究也一直落后于法国和德国。“自然神学”发端于英国,而后传播到欧洲大陆。“自然神学”,“就是用理性和自然重新解释中世纪的神学,在他们看来,在《圣经》中,在基督教神学中,凡是符合理性的就是符合信仰的,凡是
4遵循自然规律的就是符合神性的。”
所以说,在18世纪,欧洲的思想家们,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一直抱有仰慕之情,在大多数启蒙学者的笔下,中国被描绘为由一群有理性的哲人治理的“模范社会”,“模范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的体现。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页 孔子学院的建立推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2500年前,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汇集了举世瞩目的孔子儒家文化。2500年后的21世纪,孔子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潮流在全球大范围内不胫而走。首先是韩国和日本,在自己的大学课程中开设孔子儒家文化,专门设立自己的孔子学院。于是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众多国家纷纷加强了自己国民关于汉语课的学习,孔子文化成了他们首选学习的范本。《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CN11-5658/C),中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综合类文化期刊。系英汉对照,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9年3月,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孔子学院》正式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为期刊致发刊词。《孔子学院》期刊的读者群体包括各孔子学院及所在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各国与汉语国际推广有相关合作的政府及民间机构、教育机构及所有对汉语言文化和中国感兴趣的人群。《孔子学院》秉承促进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增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友合作的办刊理念,开办了《总部信息》、《专题报道》、《院长论坛》、《学术界面》、《本期人物》、《图片故事》等14个栏目,为各国读者提供鲜活的总部活动、汉语教学、中国当代文化信息,加强孔子学院总部与全球孔子学院和广大汉语学习者信息沟通与交流,交流孔子学院的办学经验。
现如今,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生长在全球80多个外国教学点、3000多所大学校园洋学生的课堂内。孔子学院的名称是国务委员陈至立专门命名的。这一命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它精妙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渊源,并逐步为更多外国友人诠释了中国的久远历史意义。
小议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摘要: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
儒学的崛起与影响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
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摘要】儒学,即儒家学说,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便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
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
儒学与政治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确实与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留下来的主要有有《论语》、《孟子》、《大学》等,里面的论述都涉及到政治方面。像《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