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_儒学朝鲜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47: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儒学朝鲜”。

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

【摘要】儒学,即儒家学说,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便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也是亚文化圈的重要内容,对东亚及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论文将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两方面分析儒学的国际化问题。【关键词】儒学;朝鲜;传播;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深刻影响了古代朝鲜的社会历史,朝鲜社会的政治、教育、思想文化、法律、民风礼俗等都浸润着儒学的精神,儒学与朝鲜的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演变

(一)儒学传入朝鲜。

中国儒学何时传人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考旷学界大体有四种推测:

1、箕子引进说。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叶纣王叔父——箕子去朝鲜,被周武王封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以礼仪及蚕织耕作教导百姓。朝鲜学者张志渊认为,箕子是孔子的先祖,箕子建朝鲜,朝鲜就是儒家的宗主。

2、汉四郡传进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其地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今平壤乐浪区土城,乃乐浪郡治遗址)。各郡派有汉太守,与汉通商。随着汉人官吏、商贾、移民的介入,儒家思想文化移入朝鲜。

3、汉文字导人说。14世纪初叶,李朝世宗创立自己的民族文字“训民正音”。在这以前,朝鲜一直借用汉文字。公元1、2世纪,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初建,急需一套较系统的统治理论,特别急需一种文字供国家统治和交际使用,于是,汉字便成为三国时代公文记录文。通过文字,中国秦汉时期儒家经典大量传人了朝鲜。

4、国学与遣唐留学生始传说。韩国学者玄相允认为,儒家思想传人朝鲜年代久远,但无最初的文字记载。因此,儒学的传人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

公元372年之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经典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儒学在朝鲜传播之初。(参见张敏:《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也有史书记载,高句丽小兽林王(371—383年在位)曾正式设立“太学”。历史学家对于当时太学的教学内容虽无明确记载,但它既然是模仿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她所推行的正是儒学教育。多数学者则认为,根据一些考古发掘推测,儒学在朝鲜的传人与发展可能在汉或更早的时间,是伴随着汉字的传人和使用而在朝鲜得到传播的,可以说,汉文字的传人带动了儒学的传入,因为汉字包含着儒学思想。但是,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经被推翻,相继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新兴封建国家。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

(二)儒学在朝鲜的演变。

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发展进入鼎盛期,确立了它在朝鲜朝官方哲学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儒学由前期的被全面认同和接收转入本土学者个性的理论创造,完成了在朝鲜民族化、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实例一:性理学之高标。李朝前期的朱子学者中,以士林派的金宗直、赵光祖、李彦迪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反对世袭用人政策,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提倡王道政治,反对勋旧派的保守、腐败;在哲学理论上,则继承朱熹的理本论,以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此期最能代表朝鲜理学成就的学者是徐敬德。

实例二:阳明学之特立。在王阳明《传习录》初刊的第三年(1521 年),阳明学就传入朝鲜。最早接受阳明学的南彦经、李瑶等学者,基于阳明“心即理”思想,批评主理论,认为天理只是人事、吾心,而非另有客观存在。统治者阶层宣祖本人亦对阳明学颇感兴趣。后又有崔鸣吉、许筠、张维等人主张阳明学,提倡人的平等,提倡学术自由,反对独尊理学而排斥异学。尤其是张维,张扬阳明尊重个性的思想,强调心的自主、自立,在朝鲜阳明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三、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取儒学,结果,它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儒学思想对朝鲜政治思想的影响。朝鲜三国基本模仿儒学的政治思想,儒学给朝鲜三国以及后来的高丽社会政治思想以深刻影响。例如,提出了德治思想。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从此后,高句丽历代王

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第二十代长寿王于公元414年,为纪念其父王的历史功绩,特树《广开土大王(亦称好太王)碑》。东明王所提出的“以道与治”同《书经》所记载的“以道与治”,其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东明王的“以道与治”就直接受《书经》的影响。后来,到大武神王时,朝廷右辅松屋句继承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持德者昌,持力者亡”(《三国史记·大武神王》),使之更为完整。

还有朝鲜三国还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社会政治思想。高句丽根据“以仁为奇”,提出要“爱民”,并强调把它体现于政治之中。所以,故国川王目睹民众的悲惨生活,就说:“差乎为民父母,使民至此极,孤之罪也。”(《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故国川王》)

再如,“正名”又是朝鲜三国的重要社会政治思想。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搬到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新罗古歌云:“君王为君王,臣下为臣下,百姓为百姓,则国定于太平。”(《新罗乡歌·安民歌》)

(二)儒学思想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古朝鲜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照搬照抄儒学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纪。他们以“仁”与“礼”相结合而成的“三纲五常”作为道德规范,并结合古朝鲜“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提出了子对父母尽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大义明道思想,以此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并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道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例如,高句丽琉璃王曾因太子解明不孝就“赐剑自刎”。解明听之,则毫无怨言,稍后便说,“父之命其可逃乎,„„走马触之而死”。(《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

又如,大武神王的儿子好童怕继母元妃另选太子,抢自己的太子位,就整天忧心忡忡。父王听之,开始不太相信。后受元妃一帮人的挑拨,却以为好童不孝,表示治罪。好童身边的人劝其向父王讲明事情的原由。可是好童却说:我若释之,是显母之恶,贻王之忧,可谓孝乎,乃伏剑而死。(《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显然,孝道之规是绝对不得违抗的,即使是有冤枉也要服从。

高句丽人自从接受儒家思想后,意识到过去婚姻制度不合情理。于是,他们改变旧的习惯,使之“婚姻不受礼,受礼则为羞耻”。(《唐书·高句丽》)

吸收儒学后,高句丽人的丧葬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高句丽人埋葬死人时,头部朝东或朝南,即实行“东枕”或“南枕”。认为头部朝向日出或日照的方向,死者会复活。所以,实行“东枕”或“南枕”,“东枕”尤为盛行。可是,后来受《礼记》中“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的影响,改变过去的习惯,将头部朝向北面,实行“北枕法”。后来,这一习惯又传到百济,使百济也实行“北枕法”。

(三)儒学思想对朝鲜教育事业的影响。

儒学思想在朝鲜最先扎下根的,就是儒学的教育思想。在朝鲜三国中最先吸收儒学的是高句丽。高句丽于小兽林王二年建立了“太学”。这是朝鲜最初的儒学教育机关。太学的建立,意味着儒学已经在朝鲜扎下根。到了高丽成宗年代(982—997),把太学改编为国子监。国子监仍然以贵族子弟作为培养对象。课程是以《孝经》、《论语》、《尚书》、《春秋》、《毛诗》、《三礼》等经学和史学,以及《说文》、《字林》、《三仓》、《尔雅》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定期进行国子监试,并以此作为选拔人材的主要依据。这说明儒学已经成为官学。

另外,在地方还设立私学。私学在高句丽的最初阶段叫做“扃堂”。到了高

丽时期,私学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由于高丽遭受契丹人的多次入侵,使儒学教育机关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上,战后国家无力兴办学校教育,所以,官学兴隆不起来,趁此机会,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最初创办私学的是高丽政界元老、大儒学家崔冲。他于1055年,七十余岁告老还乡,开始举办私学。私学后来改名为乡校,派经学博士去讲学。

随着儒学的普及,到高丽光宗九年(公元958年)政府“始置科举”,并以此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科举考试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科举制的实施促进了儒学的深入发展,并且巩固了儒学教育成果。

四、结语

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代表汉文化的儒学不断走出国门,是社会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如儒学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经过千年的实践验证,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以后必将随着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振兴,而越来越被这一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所重视。同时,儒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也正在越来越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瞩目。

参考文献

1、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M】齐鲁书社 2003.2、陈尚胜,中外文化交流—汉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J】星岛环球网2006(08).3、林贤九,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J】CSSCI学术论文网2010(05).4、龙逆天,朝鲜儒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历程【J】大家论坛2010(04).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一、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小议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摘要: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

儒学的崛起与影响

儒学的崛起与影响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

日本儒学的特点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完全笼罩中国文明,而且对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发散出它强烈的影响力,使得该国的民族哲学中有着深厚的儒学传统,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要探究日本人的隐忍特性......

下载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儒学朝鲜 朝鲜 儒学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