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伤逝赏析”。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感染着,甚至郁闷着广大的读者。当然,我也毫不例外。“伤逝”伤为何,逝又为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伤逝》有一个副标题,叫“涓生的手迹”。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些端倪。鲁迅先生这一名篇,别具一格,深奥难懂,运用了“手记”的手法,笔触艺术而细腻,让人难以企及。只是精剪些浮浅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
一篇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伤逝》真实而细致的细节,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可见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
小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二人热恋到分手的过程也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也许失业算),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鸡们”和“叭儿狗”,那些夫妻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而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当涓生向子君表达爱慕之时,子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传神。进而,将子君这一整体形象活脱而出,娇人,可怜,淋漓尽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数句白描,将涓生那丝异样的空虚和寂寞跃然纸上。这意味深长的细节给人以难以忘怀的铭记。
二
独到的人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小说陡增艺术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说人物性格内容极其生动复杂,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有着剖析不尽的深度内容,其中一点本人认为尤其值得关注。涓生那种天马行空的畅想让人颇感疑惑,但在其面对失业的巨大(这只是本人强加于他的定语)打击后想法如何更应深度探析。
“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一想法在读者想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原本是用来维持生计的“饭碗”,他却视之“极微末的小事情”,可见涓生对社会现实的懵懂,他的过于天真。从而延伸到对于冲破封建的藩篱靠自己微薄之力更见可笑。这种独到的人物构建逐渐揭开思想的实质,寓意深刻。
小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奠定整篇小说基调的关键句。《伤逝》却用了一个惯常作结的句子做了开头,可谓是巧具匠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然而就是这样寥寥数字就奠定了文章的情调,读者便意会于心,同时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和氛围,仿佛拉着读者去观览一个凄然的故事。
三
思想深刻,发人深省。一篇小说,对其的思想解读往往是最深刻,最丰富的。我觉得,也许我的观点是不够全面,失之浮浅的。所以,只是在分析一下作品诞生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后做出的一个简单的理解。
对于基于“眼光只局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随之失去附丽,终于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的解读之下,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小说揭示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局限性与妥协性。鲁迅先生甚至否定了个性解放,反对那个窒息新生事物繁衍的黑暗社会,极力倡导寻求社会的解放。这更是小说深刻内涵。同时笔调哀怨感人,直烙人心。
探索着这一斑驳的手迹,浩淼而深刻,我只得在其表面涉猎些锱铢。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从伤逝看鲁迅和朱安 自由的 爱情 一直 是人 们 永恒的 追求,爱 情的 自 由是人 们在 追求 过程 中 最大的享 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爱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与子偕老的人才能 理解!从作者本人来看,我是很不屑鲁迅先生的婚姻的,一个思想的救赎者,却救不了朱安 的人生,一个黑暗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却不肯点亮朱安房间的灯!自由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俗话就是两情相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给了许广平,且不论许 广平对鲁迅是爱慕还是敬仰,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支持者中,这是一个自由的爱情,带来了一 份自由的婚姻,他们也享受到了爱情的自由,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 的心中,鲁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赖,她看许广平就像是亲妹妹,她看海婴就像自己的 儿子!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鲁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妻 子,事实上的老妈子吧!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许广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朱安,我暗自猜 测,这是不是鲁迅先生良心发现而写下的忏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几乎 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钉在哪里,无可 奈何孤独老去。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 影,不经意间,依稀还能望见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阳的余晖里,淡淡地闪出一线光,瞬 间又暗下去。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的命运写真。遭遇了鲁迅,我以为他会待她好,起码可以给她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遗弃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遗弃了一样!在追逐 爱情的美好甜蜜的过程中,子君是个新时代女性,她会被娜拉吸引,那个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为自己能像娜拉一样洒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却成了她挣脱不了的桎 梏,当一个人把自己禁锢住,除了他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 子!从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间没有了爱情,于是就放弃了婚姻,在现在看来,放弃婚姻 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从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虚伪的面对虚伪的对方,有了更广阔的天空,生活会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觉跟涓生逃 不了干系。这让我很难明白。我并不认为子君的死与涓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我觉得,子君 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内心的自我否定,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认定的要追求的,追求 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给自己设了一个牢笼,结局是这自由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时的子君只想逃离这个牢笼,但是逃离出去的她要去 哪里呢?一旦逃离,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她已经无处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辈子面对这个牢 笼,就像一个已经梦醒的人,明知道无法再沉溺梦境,但醒来又无路可走,这时的子君,除 了选择死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换句话说,子君的死是必然!与子君不同的是,朱安 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建立在爱情上,朱安留下来是为了责任和道德,但是那样的活着跟活着牢笼里有什么区别?当鲁迅死后,抗 战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鲁迅藏书,宋紫佩跟友人前来劝阻,朱安冲宋紫佩说:“你 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真凄凉 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说的不对,她不是鲁迅的遗物,而是遗弃物!钱理群说“小说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于他 们之间无爱的现实,是说还是不说?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说鲁迅借 由爱情想表达自己的困境,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实的心,那就是从梦中醒来,哪怕没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选择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鲁迅先 生在说真话方面是无畏的,他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话。
许广平是新时代女性,她看重爱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赏着许广平宽广的胸怀!都欣赏着鲁迅不离婚,对朱安尽责尽义。但是她的胸怀,他的不离婚,在我看来都是对朱安 的伤害!他不离婚,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让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当然,对于朱安来说,离婚也是她无法承受的,许的胸怀,让朱安对许广平有着一种歉疚,朱安死的时候还在称赞 着许广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全是鲁迅跟许广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 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总之,子君是死了,涓生还活着;朱安是悲剧的,鲁迅还有许广平。如果说《伤逝》是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子君的悲剧,涓生的悲哀!因为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 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子君一心追求的美好的自由婚姻被摧毁了,看这悲剧诞生的人是涓 生,他是悲哀的!面对子君的死,涓生会忏悔,会痛苦,会难以释怀,但是几年以后,十年 以后,几十年以后,如果涓生突然发迹了,他的婚姻会怎么样?他的生活会怎么样?虽然不 能断定,但必定会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与子君无关了!伤逝也是有一个时间限定的!想 一想这以后的情景,又是一个悲剧!像鲁迅先生自己写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家出走很简 单,很常见,可是,出走以后呢?这个玩偶似的女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她没有看到自己 的四肢仍然被牵扯着!自由,不是她能奢望的!一场梦醒了,要寻求自由,就要离开,就要 出发,但是突然间面对着无路可走的困境,人生该怎么办?人该怎么面对自己?子君选择了 死,得不到自由也不肯回头;朱安选择了活,得不到自由那么就默默承受悲哀!如果得不到 自由!我们该何去何从?
《伤逝》:质疑现代女性解放神话一.“娜拉出走”与鲁迅的质疑大家大概会记得茅盾在论及《彷徨》(涓生是他的重要论据)时说过的一段话:‚《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
《伤逝》读后感从小时的读到鲁迅的文章到现在读鲁迅的文章,两种不同的情怀,鲁迅锐利的文笔给我深刻的印象,从他的《伤逝》就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对与《伤逝》这部作品,他是鲁......
作者:梅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
《伤逝》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伤逝》读书......
面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读《伤逝》有感爱情是什么?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直教人生死相许? 也许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但似乎每个人又都回答的那么完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