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方剂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自然辨证法中的系统论”。
简论方剂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不仅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还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方剂学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探讨中医方剂立法用药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医学的方剂学中,也蕴藏着不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认识这些辩证法思想,有利于我们掌握治法原则和组方规律,从而灵活运用于临床。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始终。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应该是 “阴平阳秘”,也就是人体内在阴阳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所致,即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体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关键在于脏腑气血运行平衡的失调与否,而遣方用药则在于调整这种失衡状态。所以中医学说治病的总原则,就是调整阴阳的不平衡,使之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而方剂的组成,也就是在调整阴阳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以药物性味中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解决机体内阴阳失调的矛盾。
下面我们将以对虚、实证的治疗方剂为例,阐明辩证唯物法观点在方剂学中的一些具体体现。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现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虚证,按人体基础物质不同种类的亏虚,一般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张景岳提出 “阴阳者,一分为二,合之则一”的著名观点。他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这表明阴阳从寒热性质来说是相互对立的,但从生化作用来说,阴阳又是统一的,从而得出了阴阳一体的结论。这一结论反映阴阳在生理上是互生。然而,这一生理机制如果遭到破坏,反映在病理上则表现为阴阳互损。或由阳损及阴,或由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俱损,所以他又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因此,正由于阴与阳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病理方面都表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性质,说明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对于虚证的治疗,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和虚则补之的治则,在治疗虚证的补法中把阴阳气血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如在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中,除以附子、肉桂等补肾阳以外,并配以熟地黄、山药等补肾阴,如补肾阴的左归丸中,除山药、熟地黄、枸杞子等补肾阴外,又配有鹿角胶、菟丝子等补肾阳,这样阴阳结合,相反相成,发挥药物治疗的综合作用。同样,由于气血是互有联系,相互影响的,故在用于血虚的补血剂中,常需加以补气之品;治疗气虚的补气剂中,亦常需加补血之品。如治疗血虚的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是当归的5倍。这是根据阳生阴长的原理而拟订的,说明补血往往需要结合补气。治疗内伤劳倦,中气不足的补中益气汤,是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制订,方以益气升阳为法,方中除用黄芪、人参、白术补肺脾以益气外,还用当归和血养阴,说明补气亦往往需要结合补血。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治疗方法,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对于实证治疗,亦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治疗实证的一般原则是“实则泻(攻)之”,但是在“攻实”的方中,其组方用药并不是一味地攻,而是特别重视保护正气。如《伤寒论》白虎汤一方治外感热病发展热邪亢盛的高峰阶段,阳明气分大热,出现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甚至大便干燥等症状,方中主要用石膏、知母等寒凉之品,清解阳明气分实热,并兼生律,阳盛实热消退,阴津恢复,则阴阳和调,病可随之而愈。在治疗血瘀或气结疾患时,则根据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往往分别结合行气或理血药物,以使互相促进,加速药效。如治疗下焦蓄血证之桃核承气汤,方用桃仁、大黄、芒硝等行气破瘀,以泻膀胱热结时,还配合一味入气分的桂枝以行气而通血脉。又如应用行气解郁法以治气结实证时,在一定条件下,也需兼用和血药物,如香附汤、逍遥散等均配有和血的当归,体现了气血结合相辅相成之理。
通过以上对治疗虚、实二证的一些著名方剂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组方无不体现出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加之,疾病的证候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立方用药,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执,许多著名方剂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其方药的组成结构上贯穿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全面观念。所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从调整阴阳失调出发,调整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解决疾病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从而取得满意疗效,其机理就在于此。由此我们以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学习中医学的方剂学,这有助于掌握复方、立方、用药的规律,从而达到执简驭繁,灵活运用的目的。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第一单元 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基本结构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在中......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诗经中的植物简论,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经中的植物简论诗经汇聚了先民的慧心与灵巧,融入了绵绵不尽的情思,植物承载着诗之“意”。《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古人说读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植物为先......
选择题和论述题 总论 现存的第一本方书《五十二病方》 方书之祖 《伤寒论》第一部由政府编撰的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创方论之先河 程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