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结_方剂学总结归纳

其他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8 17:06: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工作总结】

方剂学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方剂学总结归纳”。

方剂学总结

一、主治病证选方剂

二陈汤—湿痰咳嗽 香薷散—阴暑

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 六一散—暑湿

保和丸一食积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

乌梅丸—蛔厥 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鳖甲煎丸—疟母

禹功散—阳水

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普济消毒饮—大头瘟

阳和汤—阴疽 苇茎汤—肺痈

四妙勇安汤—脱疽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痈疡:肺痈—苇茎汤 阳和汤—阴疽

肠痈—大黄牡丹汤 痛泻要方—痛泻

小蓟饮子—下焦瘀热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

小柴胡汤—少阳证 消风散—风疹、湿疹

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 玉真散—破伤风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外燥 凉燥—杏苏散

四逆汤—少阴(阳需阴寒)温燥-轻—桑杏汤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温燥-重—清燥救肺汤

十枣汤—悬饮

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

黄土汤—阳虚便血

养阴清肺汤—白喉

甘麦大枣汤—脏燥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

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半夏厚朴汤—梅核气

芍药汤—湿热痢疾 湿温初起 湿重于热—三仁汤(邪在气分

橘核丸—

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

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 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

五苓散—蓄水证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

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 五皮散—皮水

桃花汤—虚寒痢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的代表方

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 加味乌药汤—痛经

麦门冬汤—肺痿 玉液汤—消渴

琼玉汤—肺痨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

2、主治病证不只一个

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牡蛎散—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自汗 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两虚

3、由病机来选方 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九味羌活汤

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郁热)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增液承气汤 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葱白七味饮 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

阴虚发热—小建中汤(脾阳/中阳不足)气阴两虚—生脉饮

胸痹—胸阳不足—瓜蒌薤白白酒汤 脾阳虚—人参汤

4、有病机、有症状

肝郁血虚,两胁作痛—逍遥散 肝肾阴虚— 一贯煎

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疼痛

—心胸脘腹刺痛—失笑散 郁血停滞—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饮 气滞寒凝,胃脘疼痛—良附丸 肝郁化火,心胸疼痛—金铃子散

5、有症状、无病机

肠鸣腹痛,大便腹痛—痛泻要方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半夏厚朴汤

二、功效选方 回阳救逆—四逆汤 阳虚解表—葱白七味饮

透邪阳郁,疏肝理气—四逆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紫血丹

祛风湿,止痹痛,益肾肝,补气血—独活寄生汤(功效最多)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三、特定中医俗语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

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同用,上、中、下焦并治 益气解表—败毒散 助阳解表—再造散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柴葛解肌汤—病证在肌表,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 寓通于补—济川煎

“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外科“消法”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辛甘化阳,又具酸甘化阴—小建中汤 “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

骤补真阴以制相火—大补阴丸

“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左归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

气血阴阳并补之剂—炙甘草汤

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

“火郁而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 凉膈散:薄荷、竹叶 清胃散:升麻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左金丸

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枳实导滞丸 “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

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四、方解内容理解 1 方中君药 A单味药做君药 补阳还五汤—黄芪 理中丸—干姜 保和丸—山楂 半夏厚朴汤—半夏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引火下行,补益肝肾)凉膈散—连翘(既重用,又君药)

B两味药做君药

败毒散—羌活、独活 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 二陈汤—半夏

C个别方中有三味药做君药

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黄芩

D非君药,但在方中重用 吴茱萸汤—生姜(重)

炙甘草汤—生地黄(重/君)芍药汤—芍药(重/君)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重/君)特殊剂量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六一散—

滑石:甘草=6:1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小建中汤—

芍药:桂枝=2:1 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7:1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温脾汤—

大黄:附子=2:1 炙甘草汤—

地黄:甘草=4:1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小蓟饮子—

生地:小蓟=8:1 特殊煎服法

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清晨空腹服用; 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

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反佐

左金丸—吴茱萸 芍药汤—肉桂 黄土汤—黄芩

[多选]

一、一个主治病证,多个方剂治疗

治中焦虚寒腹痛—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人参汤 中医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降心汤、五苓散、肾气丸 呕吐—吴茱萸汤、理中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 二、一个方剂,多个主治病证

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痈疡疔毒

理中丸—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 五苓散—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水逆证

磁朱丸—心肾不交,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

三、组成中共有的药

银翘散、桑菊饮—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甘草 理中丸、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甘草

四、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 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

肾气丸—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 左归丸—阳中求阴

补而无泻 右归丸—阴中求阳

纯补无泻

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

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

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 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 逍遥散—气血兼顾

肝脾同调

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

苦辛并进

补泻兼施 芍药汤—寒热同用,是以清热燥湿为本

气血并治

通因通用,补泻兼施,肝脾同调

归脾汤—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 小建中汤—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

五、方解

1龙胆泻肝汤—养阴补血:生地、当归

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阳血,所用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血,当归补血

2当归补血汤—黄芪作用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六、比较桑菊饮——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共用连翘、芦根、薄荷、甘草、桔梗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组成—桑:大多为辛凉之品,且具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要药物,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故其宣肺止咳之力大

银:银花配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其解表清热利咽之力强于桑

功效—桑:宜用于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的咳嗽,是辛凉轻剂

银:宜用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卫表之发热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者,为辛凉平剂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

相同点:组成—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且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病

不同点:组成—大:大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补脾和中

小: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芍药缓急止腹痛,因有阳明热结,故不用参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

功效—大: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寒热往来,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等证

小: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另也可治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相同点:组成—参、芪、术、草以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血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治脾气不足证

不同点:组成—归:龙眼、茯神、酸枣仁、远志等药,宁心安神,意在补益心脾,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以姜、枣调和脾胃

补: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之药,意在补气升提,佐以陈皮理气和胃

功效主治—归:兼有补血阳心之功,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主治心悸怔忡,健忘失

眠,盗汗,脉细弱的心脾、气血两虚证,及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的脾不统血证

补:兼有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的气虚下陷

证,及身热,自汗,渴喜冷饮,气短乏力的气虚发热证。是甘温初大热的代表方槐花散——黄土汤

相同点:槐与黄均有止血之功,均可治疗便血之证 不同点:槐花散、黄土汤两方在病机、病证上各异

槐花散主治肠风便血,是风热与湿热毒邪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症状特点是便前出血,血色鲜红,为近血,病性属热,其治疗以清肠凉血为主,兼以疏风行气,故用苦寒槐花、侧柏叶清热凉血,同时配荆芥穗疏风理血,枳壳宽肠行气 黄土汤主治阳虚便血证,是脾阳不足,统摄失权而致。

症状特点是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同时伴四肢不温,为远血。配伍灶心土、附子、生地、阿胶、黄芩等药,刚柔相济,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共成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剂。病性虚寒,宜温阳健脾,止血养血。故用灶心土为君药,温中收敛止血。5 小蓟饮子——八正散

相同点:组成—木通、滑石、山栀、甘草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之功,治膀胱蕴热,水道不利之热淋

不同点:小:侧重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而致的血淋尿血证。证见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故方中还用小蓟凉血止血,藕节、蒲黄凉血止血且消瘀,当归养血和血,生地凉血止血且养阴清热,其效重在凉血、止血、通淋

八:主治湿热下注而引起的热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故方中用瞿麦、蓄等诸利水通淋之品,大黄泄热降火,其效重在泻火利水通淋,其凉血止血之功不如小蓟饮子 6 五苓散——猪苓汤

相同点:组成—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功效主治—利水,治小便不利 不同点:组成—五: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助利小便之功

猪:滑石利水清热,阿胶润燥滋阴

功效主治—五: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猪:利水清热养阴。主治水热互结证,表现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 7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相同点:苏子、半夏,均能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以治咳嗽痰多之证

不同点:苏:以降气平喘为主,配伍肉桂,兼能温肾纳气;当归治咳逆上气,又能养血润燥;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痞;前胡宣肺下气,祛痰止咳;大枣、甘草和中而调药。适用于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的喘咳,痰白而稀,短气,舌苔白滑或白腻

定:用麻黄、白果配黄芩、桑白皮,兼能宣肺散寒,清肺泄热;杏仁、款冬花能降气平喘,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内蕴,外感风寒之哮喘,咳痰粘稠色黄,舌苔黄逆,脉滑数 8 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

相同点:均用祛痰降逆,止呕平喘止品,故均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以治咳喘,痰多白稀之证

不同点:苏:以苏子、厚朴、半夏、前胡配肉桂,一以降气祛痰,一以温肾纳气,适用于痰涎壅肺,兼肾不纳气之喘咳,短气而无表证者

小:以麻黄、桂枝配干姜、细辛、半夏,一以解表宣肺,一以温化寒饮,适用于内有寒饮,外感风寒之咳喘,兼恶寒发热,脉浮

六、基本方

参苏饮—二陈汤(四君子汤)

麻子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 增液承气汤—增液汤+大黄、芒硝 蒿芩清胆汤—温胆汤+碧玉散

温胆汤—二陈汤+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生姜,+黄连、干姜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苦寒质润)知母,+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

小健中汤—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五味子、麝香、肉桂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倍大枣,+当归、细辛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甘草,倍生姜,+黄芪

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泰山磐石散—八珍汤-茯苓,+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菟丝子、川牛膝

右归丸—肾气丸-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 四神丸—二神丸+五味子散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枳实,+香附、陈皮、枳壳、川芎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散)—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成 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之量,+桃仁、桂枝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健脾燥湿)、天麻(平肝熄风)

同用生地、麦冬、玄参(增液汤)的方剂:清营汤、增液承气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新加黄龙汤、天王补心丹

同用龙骨、牡蛎的方剂:金锁固精汤、固冲汤

七、对药在方中的意义

麻黄汤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桂枝汤

桂枝、芍药—调营卫

生姜、大枣—调营卫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取大黄之用,存附子之性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定喘汤

白果、麻黄—宣敛同用

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制半夏之燥,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 4.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5.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7.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咳嗽

8.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表证 10.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

11.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2.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13.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便秘

14.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 15.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实水

16.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疟疾、黄疸

17.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病兼阳明腑实证 18.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19.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20.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 21.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癖证 22.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23.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暑病、温热后期气津两伤证 24.清营汤————清热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

25.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证 26.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27.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痈疡肿毒初起 28.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火热证 29.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上扰、湿热下注证 30.泻白散————泻肺清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31.清胃散————清胃凉血————胃中积热证,胃火牙痛 32.玉女煎————清胃滋阴————胃热阴虚证

33.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 34.芍药汤————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湿热痢 35.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

36.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 37.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汗————阴虚火旺之盗汗 38.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

39.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 40.六一散————祛暑利湿————暑湿证

41.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阴两伤证 42.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阳虚失血证 43.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44.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之气上逆证 45.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虚寒厥证

46.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

47.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 48.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49.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胃————脾胃气虚证

50.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 51.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中气不足证 52.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气阴两虚证 53.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54.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白带过多 55.四物汤————补血调血————养血调经基础方

56.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固表留阳————血虚发热

57.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两虚、脾不统血

58.炙甘草汤————益气补血,滋阴复脉————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肺痿 59.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60.一贯煎————滋阴疏肝————阴虚肝郁 61.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

62.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喑痱证 63.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

64.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65.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久泻,五更泄泻 66.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

67.固冲汤————补气健脾,固冲摄血————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68.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 69.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亏血少,神志不安证 70.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71.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 72.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温热病邪热内闭,热盛动风证 73.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中风,中暑 74.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

75.越鞠丸————行气解郁————气、血、痰、火、湿、食诸郁

76.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77.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 78.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寒凝之小肠疝气 79.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80.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盛下虚之喘咳证 81.旋复代赭汤——降气化痰,益气和胃————肾虚痰阻气逆证 82.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

8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 84.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85.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86.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87.生化汤————养血化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88.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症

89.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90.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91.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雍遏肠道,损伤血络证,痔疮出血 92.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93.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 94.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

95.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96.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中风发作首选方

97.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清热凉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98.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

99.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 100.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

101.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养阴益气————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102.增液汤————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 103.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肺胃阴虚证

104.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105.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106.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107.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108.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109.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

110.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111.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112.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下焦蓄水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113.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血淋 114.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症 115.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证 116.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117.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118.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119.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 120.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郁痰扰证 121.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热痰咳嗽 122.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

123.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治眩晕首选 124.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

125.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湿热食积证

126.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 127.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

128.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129.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1、七方:“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始于《内经》,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2、十剂:○1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

方剂学总结111

方剂学总结一、主治病证选方剂二、二陈汤—湿痰咳嗽 香薷散—阴暑 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 六一散—暑湿 保和丸一食积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乌梅丸—蛔厥麻子仁丸(脾约丸)—脾......

方剂学大题总结

1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汤都能治疗喘证,临床区别使用? 定喘汤:具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的喘咳证,临床见喘咳气急,痰涎壅盛,恶寒发热,舌苔......

方剂学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第一单元 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基本结构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编辑/中国中医考研以下为《方剂学》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第七版182首正方: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甘麻桂杏(义:干嘛贵姓)(方歌)麻黄汤中臣桂......

下载方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剂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