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土社会(优秀)_中国乡土社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6:47: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的乡土社会(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乡土社会”。

中国的乡土社会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集结而成的。费孝通先生在该书的重刊序言中说到:“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1正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使得本书所录入的十四篇论文都显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费孝通先生则通过此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费孝通先生出生于1910年,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1936年,远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并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1944年费孝通先生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皇权与绅权》等。

全书共收录了十四篇论文,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从介绍乡村社会的特点乡土性开始,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风貌。

2在第一篇“乡土本色”中,作者开篇即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是由乡村社会中分离出去的,在社会结构格局和行为习惯方面仍然有着乡村社会的气息,想要研究中国社会就应该从乡村社会入手,也指出了本书所研究的乡土性是仅仅局限于基层,而不能表示整体,那些从乡村社会中分离出的阶层在保持一定的统一性的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发展,而与真正的乡土社会存在差异,这样的乡土性不一定适用。作者一开始用“我”出国时,奶妈塞给我一包灶上的泥土让我解水土不服的故事表现了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土地的亲近和尊重。这样的亲近和尊重正是因为乡村社会中的人们依靠农业为生,自然要粘着在土地上,靠着这片土地过活,也就带来了乡土社会的一大特性,人口不流动,基本上世代定居在同一片土地上。而中国农业中的小农经营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另一大特点:聚村而居。费孝通先生在对于这个特点的解释中说到:“中国乡土3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限制于村落中,而村落间接触较少,各自保持着独立的社会圈子,拥有着固定的社会互动模式。所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带来的是以信任为纽带的互动方式。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中说到: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民众交往网络。这种群体性社会资本逐渐演进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并恩恩相报的资源。乡土社会中的信用不需要用契约来维持,而是发生于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中行为规范时的不假思索。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也使承欢、心安成为了人们的相处互动方式。这点相比于现在的中国的现代社会的确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费孝通先生感叹,“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4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第二三篇是就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文字对于乡土社会的需要性来论。费老认为,一般人认为乡下人“愚”莫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城市中的生活习惯和不识字两点。而这两点只 12《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3《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4《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能说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掌握城市的知识结构,而不能代表他们智力低下。对于文字,在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的社群中,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之一,并不必需。更多的亲密语言,例如表情、行为等更简便的传达丰富的信息。反复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不是愚到不识字,而是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满足生活中的需要。

费孝通先生在该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形象的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互动模式。费老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种模式的特点。费老将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比作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5乱。”团体之间的界限分明,国家是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了国家,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而且决不能用牺牲国家来成全别的团体,于是出现了革命、法律、国会等,来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任何人的侵犯。这样的现代国家理念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费孝通先生则把中国的乡土社会的格局比喻成将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

6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样的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而差序格局就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这样的一个格局所体现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都是以“己”为中心。但是这种群己的界限是具有相对性的,公和私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所以,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只会在私人联系关系中有意义。后面对于道德和家族的介绍都是与差序格局紧密相连的,有这种差序格局的“推己”的特点决定。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中则是就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分析。

7在最后一篇中,费老说道:“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由此,费孝通先生展开了对于欲望和需要的分析。费老认为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是自觉地文化事实,不需要计划,这则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区别。

正如前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土中国的情结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也将会通过中国血脉流传下去。费孝通先生正是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去剖析乡土社会,怀念乡土中国的情结。

56《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7《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应该说是我的第一本中国文化入门书,读罢《费孝通文化随笔》后捧起费孝通先生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读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的乡村社会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礼治制度‛等既符合乡村社会实际又有普遍......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如此前,我们先来谈谈作者费孝通先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另一方面,这本......

下载中国的乡土社会(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乡土社会(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