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土中国全文”。
《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的乡村社会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礼治制度‛等既符合乡村社会实际又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文中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分析极精辟,又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乡村社会以及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文章以乡土本色开头,以‚土气‛一词作为引子,分析为了乡下人‚土气‛的原因,纠正了‚土气‛在人们脑海中的一般意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正如书中所言:‚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费先生说‚是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的舒服,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正符合中国几千年的发展状况。在乡村,人们像植物一样扎根在泥土中,终老是乡,缺乏流动性,而且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上接触少,这也使得以团体为单位的人与人之间形成孤立与隔膜,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乡土中国‛正在远去,虽然村民小组内仍属于熟人社会,较大范围的行政村内却只是一个‚半熟人社会‛。伴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存在很大的间隙,这一方面使农民获得了经济自主、乡村选举、进城劳动等现代性权利;另一方面,村庄的边界不断开放,农民的流动性增强,家庭生活日益私密化,村民之间的陌生感增强,心理差距拉大,村民对村庄共同体的依赖和认同下降,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正在消失。纠纷调解研究的前提正在改变,乡村从‚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再到‚陌生化‛的变迁,要求寻找新思维。
在陈述乡土本色后,作者把目光转到文字下乡上来。从乡土本色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熟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让别人明白他要表达的内容。‚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所以费先生才说‚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既然文字多余,文盲也就是自然的产物,‚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所以‚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这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一个公正的说法。并不是乡下人缺乏学习文字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乡下人智力低、能力差,也许在他们看来,那些貌似懂得很多却连基本的生活小事都不会做的人更是显‚愚‛,就像那位把水稻叫成小麦的城里人,在乡下人眼中,他们也会认为她是一个‚笨蛋‛。之后,作者又对乡土格局作了介绍,通过和西方的社会进行对比说明。费教授认为西洋社会中存在一种‚团体格局‛,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则存在与之不同的‚差序格局‛。西洋社会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而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想团体里的分子一般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的。在乡土社会中,这种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都是你周围的一圈圈波纹。费教授在后面提到‚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种现象不仅乡土社会中有,在城里可能更普遍吧。
维系私人的道德,这是相对于‚团体道德‛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维系私人的道德‛这个概念是从‚差序格局‛引申出来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在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在这样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不分差序的、如同基督教中那样的兼爱。而‚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是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所以,费教授认为:‚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
《乡土中国》描述的乡土社会还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因各人在乡土环境下彼此熟悉,‚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又因为差序格局的无限伸缩性,导致整个乡土社会自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觉得借助外在强制力量而打官司,于人于己都是丢人的事,即使出现严重问题,也是求助于一乡长老调解,到了最后就算不得不对簿公堂,负责裁定的也是带有浓重家长性质的‚父母官‛。那么,当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都逐渐瓦解、变化的时候,传统的‚无讼‛的局面也就无法维持了。随着复杂的经济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利益关系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维度时,传统以长老统治为特点的礼制社会已接近瓦解,代表国家及地方政府权威的村级机构于是被接受来行驶公共权利,解决乡民之间的争端。然而如前所述,以利益链条连接的新型差序格局,致使部分地方公共权力的行使以利益关系亲疏为标准,导致权力滥用和赏罚不公的出现,同时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精神传达到了农村,但基层司法建设和法律援助体系的建立并未完全跟上。
从‚乡土本色‛到‚差序格局‛,从‚家族‛到‚礼治秩序‛再到‚长老统治‛,可以清晰的看到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与分析。‚乡土中国‛,用书中序言中的话来讲:‚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地体味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传统,一方面发扬其精髓,一方面改进其不足。乡村和城镇,应该在相互学习相互改进中共同发展。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应该说是我的第一本中国文化入门书,读罢《费孝通文化随笔》后捧起费孝通先生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读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如此前,我们先来谈谈作者费孝通先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另一方面,这本......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中国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如果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在影响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形成呢?在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
从乡土看中国【摘要】我们的农村,我们的乡土社会,在维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动荡。对于被我们熟知的农村的现象,识字能力低、男女有别、无讼等等,我们不加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