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河村村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白鱼河”。
白鱼河革命老区村村志
序
一、美丽的传说 白鱼河的来历
相传古时侯,一天,众八仙应西海龙王之邀,前去赴会。他们各显神通,一路行来,看到雄伟绵延的群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条白色的缎带。于是,众八仙降下云头,来到一个叫锦鸡头的地方。他们看到这涓涓的河流里,游弋着一群群白色的小鱼,既叫不上名儿,又从未见过,真是仙界未闻,人间少有。
众仙喜不自胜,酒性大发,各自做法。紫阳道人用自己的法器从河里钓上来一条条银色的小鱼。于是,他们就着美味儿,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罢,只听众仙里一仙道:既然我们赏了这世间美景,尝了这人间美味儿,何不给这条河赏个名儿,也不辜负了到此一游?其他众仙连连称是,异口同声地说:就叫白鱼河!
于是,白鱼河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地名就在秦巴汉水间传开了。
二郎洗猪
在白鱼河中游的郭家砭处,有一座酷似猪身的山脉,只是少了个猪头。这里面,还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呢。
一天,白鱼河的名字不胫而走,被西天王母娘娘手下的一头神猪知道了。这头猪呀,觊觎河边的水草丰美广袤,河里的水儿清甜可口,就趁王母娘娘打盹儿的空,悄悄地降到白鱼河。它头朝东,尾朝西,贪婪的吃着这丰美的草儿,喝着这清甜的水儿,一夜之间就长了许多。居住在河两岸的人们只感觉到河面越来越窄,而不知何时在一夜之间自西向东长起了一座山,而且发现这山还在疯长呢。
如果这山再长,河道岂不被堵,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的。所幸的是人们正为这事一筹莫展的时候,这头神猪下凡的事被上天知晓了,王母娘娘就派二郎神来收复这头贪吃的猪。
一个风清月高的夜晚,这头神猪刚将头伸到河边,只见二郎神举起他的方天画戟,向这头猪刺去。霎时,一道血光冲天,这头神猪痛得嗷嗷大叫,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二郎神提着神猪的头回西天复命,王母娘娘怪他下手太狠,罚他给自己的死对头孙悟空当门卫去了。
人们怕这头被洗的神猪复活,就在这头神猪的对面山头上修了一座庙,庙里供着二郎神,叫二郎庙,用来镇慑这头没头的神猪,永保一方的平安。
至今,有的老人还说,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还隐隐听到这头神猪痛苦的低吟。从郭家砭后的山底下,还常有一股血水流出来呢。
金斗岭的传说
在白鱼河两岸的沟沟岭岭中,最有名气的要数金斗岭了。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文人路经白鱼河。他坐在两人抬的轿子上从这座岭下的河上过。那时候过河是没有桥的,在河中搭几个从山上冲下来的大石头,也就叫桥了。他正要过河,发现河中有块像斗(古时的一种量器)一样的搭石金光闪闪。于是,他让轿夫将这块石头赶紧捞起来,高高兴兴地向西而去。
原来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途经安康前往汉中赴任的朝廷命官。他在过河时捡到的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个金斗。这位父母官在任时,将金斗变卖,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卸任时,又途径此地。此时,他站在这座山对面的铁岭关上,浮想联翩,感觉对不起这河里居住的老百姓,想将自己身上的钱捐给河里的老百姓,可囊中羞涩。只好留够回家的盘缠,把剩余的钱在铁岭关上修了一座楼,叫亏心楼。
因为这块金斗石是从这座山岭上被水冲下来的,所以这条岭就叫金斗岭了。
其实,白鱼河的老百姓并没有半点儿责怪和怨言,这条岭给予他们的,远比金斗多。
地理位置
白鱼河村位于白鱼河中下游流域,东与廖叶沟村一山之隔,南与连红民族村相连,西同梅子铺镇毗邻,北与菜垭村接壤。距恒口镇约7公里,属恒口镇川道25村之一。全村所辖7个小组,322户,1228人。总面积为2203亩。属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地形。
白鱼河村地处秦岭大巴山地区,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但沿白鱼河河道,河谷发育良好。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无霜期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2——15.7℃,年降水量750——1200毫米,日照1440——1840小时,无霜期210——270天。白鱼河为该村的唯一河流,从北向南流注入月河,该河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无结冰期,水质优良。
大事记:
1950-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白鱼河村先后进行了镇反、土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并于1959年成立了大队党支部和大队委员会。
1956年2月因修白鱼河桥需要,从白鱼河口至蔡垭村曹家湾修简易公路一条。1957年8月白鱼河发生建国后第一次洪灾,水位高达黄家老院坝和村民黄朝福家老院坝,洪水造成严重损失。
1976年3月因修白鱼河水库运料所需,由白鱼公社组织沿白鱼河东老坝坎下修简易公路一条。
1977年7月,白鱼河发生第二次洪灾,洪水冲毁了白鱼河正在修建中的白鱼河水库,洪水淹没两岸农田,冲毁公路,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1991年8月,白鱼小学建校时,白鱼河村、蔡垭村两村村民沿白鱼河东岸再次修复简易公路。
1996年8月8日早10点,白鱼河遭受到历史罕见的洪灾,顷刻间白鱼河村汪洋一片,水位高达白鱼河水库溢洪道2.2米,下游水位比1957年高50公分,农田、庄稼严重受损,水电道路毁于一旦,夺走了蔡垭村民张开龙的性命。8月14号,地区行署副专员刘仁和亲自带人查看灾情,在四组张先安家召开现场会议,做了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安排。10月21日,原安康市财政局局长李克等一行人前来查看灾情,并拨款10000元用于灾后重建。
1996年12月9日,恒口镇在联红村禹纪有家召开白鱼河下游三村水毁工程治理会议,党委书记程世田主持,副书记李辉根对白鱼河水毁治理工程做了动员并安排部署。到会人员有:程世田、李辉根、熊宗祥、李本荣、史小安、、马义平、禹桂苍、马贵成、张先让、张德忍。
1997年3月2日,白鱼河片领导在白鱼河村村民郑存福家召开治理白鱼河河道会议。会议由陈治东书记主持,吴先维管区主任做具体工作安排。参加会议人员有:书记陈治东、主任吴先维、杨大存、刘群、郭放满、张先让、张先产、张仁强、郑学存、袁有银、罗发贵、郑学根、张先孟、黄朝吉、黄朝庆、郭放林、颜昌翠。
1997年4月3日,白鱼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1月10日,在白鱼小学召开治理工程会议,恒口镇党委书记李辉根做了重要指示,会议成立了9人领导小组。参会人员有:李辉根、陈开平、张开卷、吴先维、李本荣、禹桂苍、熊宗汉、张德忍、杨大村、张先让、张先产、郑彦。
1998年5月3日,4组村民张德均私自生产烟花爆竹,炮厂爆炸,造成3人死亡,一人残疾,四人重伤的惨案。事发后村支部书记杨大存、村长张先让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工作。5月4日,恒口派出所干警会同村干部,对受害群众进行看望和安慰,对张得均进行了依法处理,并对其他私自生产烟花爆竹的个人进行处罚和关闭。
2000年8月,白鱼河村一组张家沟发生了4000平方米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危及42户168人的生命安全,后经专家现场考察论证,决定统一安置和搬迁。
2005年10月,在包村部门汉滨区区委办公室的帮助下,在汉滨区老促会的支持下,投资12万元,建成张家沟桥和村活动室。区委书记吴德珠、区老促会会长刘华莅临现场剪彩。区委办公室主任徐明金,副主任郑云、王静文、陈建,恒口镇镇委书记李建飞等领导等都给了很大的支持。(负责修桥人员有:张先让、杨大存、张德福、郑学来、张朝斌、李光兴)
2006年12月,通村2公里水泥硬化道路和白鱼河口154米的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万元,自筹12万元。全村捐资200元以上的干部和群众96人,捐资1000元以上的人员有:张先政、吕波、张慈安、郭放顺、郭玉恩,捐资4000元的企业老板有:吕恒亮。并在菜垭村张开森、李怀平、张开勇、张开周、张开富等人的带动下,蔡垭村民共有45人捐资,更为可敬的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张开元也率先捐了款。
2006年9月13日,汉滨区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了我村与越河村5组的土地所有权争议案,结束了八年来一直争议的4.28亩土地所有权问题。参加执行的单位有:汉滨区法院执行庭、法警队、区土管局执法大队、恒口法庭、恒口派出所、恒口司法所、恒口土管所、包村部门恒口公路管理站。
2007年6月,在汉滨区慈善协会和区老促会的支持下,在郭家碥群众的努力下,投资9万元的郭家碥石拱桥顺利建成。支持该桥建设的领导有:肖世瑧、郑华、张先裕,负责修桥人员有:张先让、杨大存、黄朝友、吕永魁、张朝斌、郭玉春、郭玉龙。
2009年10月,村社区服务活动中心大楼建设工程顺利完工。该工程总投资62万元,占地面积1448平方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该工程是在区民政局、组织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修建完成的。负责工程建设人员:民政办主任李选平、组织办主任刘全平、张先让、杨大存、张德福、郑学来等。
2009年11月1日,省老促会副会长戴会茹、袁海珍率全省老区建设女代表,在我村召开先进工作座谈会。会上市老促会会长王安信、区老促会会长郑华,副会长刘宝浩做了汇报发言。恒口镇党委书记刘芳霞、村支部书记杨大存做了经验介绍。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我村的公路建设,新村建房规划等,得到了好评。
2009年12月,在汉滨区蔬菜局、恒口镇党委、政府和农科站领导的支持下,在村支书杨大存、村主任张先让的努力下,建成了恒口镇第一个大棚蔬菜基地,总面积42亩,成功搭建七十个标准蔬菜大棚,总投资42万元,年创经济投入25万元。为该村经济调整开了好头。
2010年我村被确定为汉滨区老区建设示范村。
第一章
建
制
第一节 建制溯源
49年前,白鱼河村属铁岭乡第四保。支书:张永钦
保长:张永心
甲长:张开志
52年,查田定产
53年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
53年首成立白鱼乡政府,全称:白鱼乡第七区,乡政府设在张永钦家。
铁岭关岭西第七区(范围:恒口,梅子铺,安乐)
乡长:李堂海
村财粮:张开首
54年实行互助组 分白一(1-3组)农业合作社,白一社主任:郑存福
副主任:罗兴钦。
白二(4-7组)农业合作社,白二社主任:李选根
副主任:张先明
55年 建立初级社
56年进入高级社
57年进入人民公社化,实行军事化管理,建立生产大队
58年,白一白二合为白鱼连
连长:李选根
营长:郭放海。
63年,白一白二合为白鱼大队,支书:李选根
大队长:张仁强
66年9月25日,白
一、白
二、蔡垭合为联营大队
支书:刘华胜,副支书:姚维斌,大队长:熊宗汉,副大队长:张先明,会计:郭放满
72年至82年由郭放满任支书、熊宗汉和郑东乾分别任大队长、张开得任会计
83年,联营大队分为白鱼河村和蔡垭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后,先后由郑东乾、张开得、张仁强、张先产、史文有、吕涛、刘助吉等任村干部。
第二节 建制沿革
96年,实行村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党支部书记:郭放满(96-97下半年)
主任:张先让(担任至今)
会计:张先产
97年下半年至今,支书:杨大存
99年至今,会计:郑学来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总量
解放初,白鱼河村约600余人。
66年合并村时人口发展到800人。
83年分村时人口发展约,1100余人。
截止2010年,人口为1280人。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组(张家沟):170余人,二组(刘家砭):210余人,三组(郑家湾):250余人,四组(张家砭):150余人,五组(黄家砭):130人,六组(郭家砭):170人,七组(郭家沟):160人。人口居住集中,密度大。第三节
人口发展
解放初到83年人口增加400余人,83年至今20多年间增加200余人。
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第四节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男占53%,女:47%。
60岁以上115人,18—60岁812人,18岁以下323人。
文化程度 大学以上31人。高中以上103,高中以下893人。通过扫盲和普九,无新文盲产生。第三章
姓氏宗族 第一节
主要姓氏宗族
目前白鱼河村存在11个姓氏,主要有五大家族:
张氏:主要分布在一组张家沟,从属于湖北孝感移民,200多年迁入。迁入此地第一人张鸿基,历经17代,人口发展到现在的150人。
张氏:主要居住在四组张家砭,属于湖北孝感移民。于洪武二年因逃避战乱来陕西陕南各处居住,光绪二十一年,张泰率张氏一支族人迁入白鱼河居住。历十代,张家砭张氏人口发展到200余人。
郑氏:主要分布在三组郑家湾,于光绪25年由湖南迁入陕西安康汉滨区恒口镇望河垭,于1826年迁入此地,迁入时约20余人,发展至今约150余人
刘氏:主要分布在二组刘家碥,于1868年从湖南大槐树下迁入此地,首到人刘魏朝携20余人,发展至今63人
吕氏:主要分布在五组,由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吕家迁入现在陕西安康市恒口镇月河吕家碥,大约在民国时期,吕安良和吕安昭迁入白鱼河,目前历经5代,人数为100多人。
黄氏:主要分布在五组黄家砭和六组黄家沟,由湖南省长沙市大槐树首先迁到现在恒口镇联红村叶家沟,后来黄可信迁入白鱼河黄家沟。
其他姓氏宗族:李氏、邹氏、郭氏,情况不详。第三节
族谱
张氏族谱:魁继文运开先德,行成名立绍宗功。
存心忠厚贤才啓,秉性宽仁孝友崇。
品学勤修思远大,家庭和顺庆熙丰。
安居乐善期垂裕,际遇兴朝礼益隆。
郑氏族谱:如宏若启,得全勋成,福尊东流,旺章西京。
刘氏族谱:魏青向家少,全华助道天,文武辉前烈,宗基 有源,预谋以后贤。
第四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乡村蓝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我村实际,今后二十年内紧紧围绕山成林、水保清、路成网、人变强、村变富伟奋斗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划建设:
1.以白鱼河为主轴。对长2公里的河道两旁宽100米内(河床、河堤、道路、桥梁、村庄、公共设施)等进行全面规划、美化建设。
2、对百米以外的水旱平田,着重搞好产业调整。以种、养业为主,发展观光农业,提高经济收入。
3、对467亩坡地以发展经济林为目标,配合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根据不同的的地理位置和土质进行规划发展。第二节、道路建设
解放后,白鱼河村只有河流东西两边一米多宽的人行小道。1974年,为了修白鱼河水库,修建白鱼小学,重修河流东边的简易公路。1998年沿河修3米宽土路2公里。2006年将东河堤两公里土路硬化成4米宽水泥路。2008年,硬化河西等总路段4.8公里
水泥路。并且计划在2015年以前沿东西两山修5公里道路,水泥硬化2公里。第三节、住房建设
白鱼河村60年代前村集体一无所有,干部办公在家里,开会在学校。直到78年合并为联营大队后,在学校操场北边建成土木结构房屋四间,83年分村时处理给私人所有。2005年新建活动室180平方米,因发展需要于2008年处理。2009年重新修建活动中心,占地1448平方米,总投资65万元。
村民住房60年代以前以草房为主,人均约10平方米,发展到90年代前期基本为土木结构的住房,人均面积约20平方米,截止2010年全村百分之八十以发展为砖混结构楼房,人均50平方米。
第四节、建设展望
根据恒口镇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总体要求,我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原则,围绕“稳定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突出劳务输出”紧扣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主导产业总产值至2009年力争实现560万元、2010年650万元、2011年720万元、2012年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至2009年达到4335元、2010年5056元、2011年5777元、2012年6500元。主要措施如下:
1、推动生产发展。加快发展措施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改善畜牧养殖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建立畜牧养殖协会,发展壮大村办企业,实现工业产业突破发展。
2、促进生活宽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现代通讯技术普及率,提高农合参保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劳务培训,促进劳务经济总体提升。
3、实现村容整洁。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型村庄,取缔占道经营和乱堆乱放,村道两旁实现“五无”,实现垃圾定点堆放,道口、村口、门口干净卫生,道路排水畅通,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目标。
4、倡导乡风文明。强化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治保调解组织、警务治安制度,实现无刑事案件和较大治安事件,无群体事件发生,积极创建农村文明家庭,全面普及数字电视,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5、推进管理民主。积极履行村“两委”任期承诺,努力创建农村“五个好”党支部,搞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积极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推进民主自治水平。第五节、山川河流建设
1998年,修东西两道河堤
米,投资
元。2003年,在东西两岸河堤植树8500余棵,投资
元。2000年修水坝一座。2005年修白鱼河村一桥,投资11万元。2006年修白鱼小学门前二桥,投资9万元。第六节、生活小区建设
白鱼河村以通组公路为界,基本形成6个自然小区。第一小区,张家沟口安置点小区。面积约60000平方米,人口200余人,分别由张、李、袁、史等姓组成。
第二小区,刘家砭小区。面积25000平方米,人口100余人,分别由刘、郑、袁、李等姓组成。
第三小区,郑家湾小区。面积80000平方米,人口300余人,分别由郑、张、黄、袁、罗姓组成。
第四小区,张家砭小区。面积80000平方米,人口250余人,分别由张、郭、吕、熊等姓组成。
第五小区,黄家院子小区。面积100000平方米,人口300余人,分别由黄、吕、郭、李、熊等姓及白鱼小学组成。
第六小区,郭家砭小区。面积60000平方米,人口200余人,分别由郭、黄、邹、李、章等姓组成。第五章 乡村管理与服务
白鱼河村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基本形成三个发展演变过程:七十年代前,村上主要有党团支部、村委会、妇联会、民兵连五大组织;八十年代到2000年期间,主要有党团支部、村委会、妇联会、治保会、调解会、民兵连、计生领导小组等八大组织;2001年到2011年,村组织机构发展健全到14个,有村党支部、监督委员会、纪检委员会、村委会、妇代会、调解会、治保会、计生领导小组、村公路管理领导小组、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村民小组、村经济合作社、村卫生室等。各种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第三节
计划生育
今年来,计划生育方面,我村按照党的计划生育国策,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切实落实 第六章
政治
一、白鱼河村村党员支部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党员支部委员会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从1958年下半年就有了第一个白鱼河村村党员支部,第一任白鱼河村支书为李选根.1959年产生白
一、白二两个生产大队。白一生产大队的支书为刘华胜,持续到1966年,白二生产大队的支书为李选根。1969年至1971年,姚维斌担任支书。1971——1983年,郭放满担任白鱼河村支书。1983——1986年郑东前担任支书。
1996——1997年下半年,郭放满担任支书。1997年下半年至今,杨大存担任白鱼河村支书。
二、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白鱼河村委会始建于解放后的农会,五十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的第一任农会主任罗兴清、彭永知,五十年代后期进入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社主任分别由郑存福、李选银等人担任。六十年代进入人民公社后,原来村称生产大队,白一大队长张仁强,白二大队长张先明。六十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革命委员会,主任张先俭。七二年至八五年更名为生产大队。八六年更名为村委会。第七章
经济建设
一、经济发展概况
解放初,劳动日工资0.45元,人年均产粮350斤,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改革开放后,人年均产 粮700斤左右。主要收入靠种植农作物,很少有人外出打工,部分家庭养殖猪、牛、蚕。从上世纪90年代,出门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当地搞建筑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些都加快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柱产业扇形统计图:
第八章
教育、卫生
第一节 教育的沿革变迁
解放前至53年
二郎庙祠堂
村民黄朝来家房后
教师:吕安益、吕贵祥、张开玺
53年
白鱼初小,校长:朱正兴。由二郎庙迁至现白鱼小学,教师,连玉林。学生 20余人。
教室、伙房、宿舍 厕所各一间。
56年盖南北各两间教室
校长:郑兆康
5个班
学生数:50余人 一至三年级为初小,四五年级为高小。
年续盖教学用房南北西各两间,65 更名白鱼完全小学
校长:张继谦
72年
校长:肖世隋
学生人数:400余人
教职工:17人 73年
盖教学用房两间
74年走 “五七”道路——校办瓦厂、农场,学生桌櫈不够,师生去火车站扫落地的散水泥自制课桌的76年 校长王仁年 设初中部,包括初中一年级、二年级 80年 设初中三年级,同年撤去 81年 撤初中二年级,届时撤去初中部
85—93年
校长:王天乾。期间向建设银行贷款,92年动工发动全村村民建教室16间,93年竣工,将西校门改建成北校门,并设学前班。
93年至今,历任校长(按时间排序):张先丁、李云多、熊友功、张帆、张维民
2008年
新建办公用房6间
第二节 现阶段教育现状
校长:张维民
规模:教学楼一栋 办公室6间
教室食堂1间
厕所4间 学生数:200余人 教师数量:13人
第三节 教育成果
历年来,学校在上级的关心支持,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全体师生的艰苦奋斗下为当地,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部分优秀学员介绍如下:
张仁义 县级干部
袁玉德 石泉县人民银行行长袁玉培 正团级干部 现任安康市公路局科长 张小林 市第四建筑公司经理 张德秀 第四军医大教授 张仲德 省劳动局主任
第四节
医疗条件的发展和变化
解放初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当时有三名赤脚医生:颜昌翠,张先安,刘助斌
68年 颜昌翠医生经过学习后,成立村上首个医疗室
99年 刘助斌医生接手村医疗室,担任本村卫生员
2007年元月,村民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为村民带来就医方便,减轻医
疗费用负担等好处,刘助斌医生担任村防疫员
2010年,国家扶助农村医疗,免费为村医疗室配置资料柜、档案柜、药品柜、电子称等十余件总价值约三千余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
第五节 新型合作医疗状况
2007年元月,村民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为村民带来就医方便,减轻医
疗费用负担等好处,刘助斌医生担任村防疫员
2010年,国家扶助农村医疗,免费为村医疗室配置资料柜、档案柜、药品柜、电子称等十余件总价值约三千余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第十章、特色文化
从旧社会至今白鱼河村有着较丰富多彩的文化,并逐渐形成一种地方特色,较为有名的有
1.“陕南二人转”,俗名又叫“八岔”、“地蹦子”,代表人物之一:张广明,曾两次到北京演出,受毛主席亲自观看和接见;代表人物之二:张仁强,常在安康地区范围内演出。
2.花鼓戏 在当地花鼓戏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代表人物:张贤成,多次参加县级演出。
四、信仰 第十一章 人物志
一、能工巧匠
郑成真(1870—1959),男,郑家湾人。擅长编织各种竹篾用具,他编织的凉席是当时的一绝,享有盛名。
张开孝(1925—2002),男,张家砭人。擅长设计建造土木结构的农家土屋,木匠活儿为一绝。
郑赐福(1923—2006),男,郑家湾人。多才多艺,擅长烧制泥瓦。
二、种养能手
养殖能手:袁有银,主要养殖蜜蜂和猪。郭玉安,主要养殖猪,养殖规模达20多头。
三、致富带头人
运输业带头人:张先锋,郑波建筑业带头人:张得保,建立了得保采挖厂
某某村某某村,属保德县某某乡,地处保德县东部,东与本乡王家寨村一河之隔,南与本乡五楼沟村毗邻,西与本县义门镇三庄头村接壤,北与本乡红花塔村相连。现有人口345人,面积约1.5平方公......
越陈村村志 大源镇越陈村离县城约42公里,距镇政府7.5公里,海拔630米。据说越王曾将此地作为战争时的一个阵地,顾因此得名。越陈原名为“越阵”,后改名为越陈。村貌崇山峻岭,属落......
鸡场乡干河村村情介绍干河村地处鸡场乡东南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3公里,平均海拔1410米,年均气温25摄氏度。行政区面积:5.858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8.0亩,人均耕地0.6亩。全村辖勾......
宣河村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总结根据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宣河村支委精心组织村党支部换届“四荐,三承诺”工作,现已取得圆满成功。下面就这次选举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宣河村......
白鱼的诗歌透过车窗,或许不能忽略我与车窗的距离半米。漫天白色的雨漫天白色的鱼大巴车误入洄游的群落无数尖叫的灵魂扑面,裹挟仿佛暴烈的台风扫荡院子里年老的香樟树这个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