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作业_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5:02: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乡土中国作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级本科选修课作业

乡土中国读后感

院(系)

政法学院

专 业 名

社会工作

称 学生姓名 学

周书静 090344028 2010年12月26日 完 成 时 间

乡土中国读后感

周书静

(政法学院 社会工作 学号:090344028)

摘要: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为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是彼此熟悉的,不需要见外,不需要法律。城市人会嘲笑乡下人“愚”,其实,城市人也会“愚”,并不是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不懂那些课本上的东西,不使用文字并不能说乡下人“愚”。差序格局和西方格局不同,使人们对道德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男女有别,但是不能去片面的看待同性恋和自恋。乡土中国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一面,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我认为还是要适应历史的变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关键词:乡土性 农民 熟人社会 道德 同性恋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的发展主体做出来新的阐述,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中国总人口为13.2802亿,其中按城乡划分,乡村人口为7.2135亿。按农业非农业划分,农业人口为8.8159亿。一般大约称为9亿农民,这中间的差距是因为农民工的流动。有了这样的数据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有农民了,不难理解费孝通为什么称之为乡土中国了,在中国的基层是农民,而农民一辈子与“土”打交道,只有这样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懂得泥土的可贵。城里的人不明白泥土的可贵,因为他们不与其打交道,就像城里的人熟悉了解计算机一样,现在很多人都离不开电脑了,而乡下人则是离不开土地,因为他们必须熟悉了解土地以及与土地有关的各种知识,并不是从书本中学来的,那是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什么时候要收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里也说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乡下人的“愚”,那是“愚”吗?不是的!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不懂什么是汽车,现在有很多人不懂什么是电脑,那是他们“愚”吗?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还要去嘲笑他们,有什么意思?同样的道理,城市人也不熟悉乡下人的生活,甚至抓不到一只小虫,那么乡下人也要嘲笑城市人吗?他们没有,他们一直就是像泥土一样,乡土气息,朴实,善良„„

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这种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的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陌生人的社会。在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则需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当代社会已经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这个过程再向前推进一步,那就必须是全社会以普世公认的人文精神做纽带,通过各种利益联系,成为即时性的团体组合,人们才能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的信任。在“陌生人社会”里,人们之间不熟悉,不熟悉就没有办法相信彼此。据媒体报道,11月15日下午,河北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走过、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分析“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可如果连伸手扶人都不敢,漠视他人危难于眼前,我们如何能成功实现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呢?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除了法律的监控之外,我们还需要以涵盖公民素质、公民精神等在内的契约理性来维持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履行社会责任。“济危扶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的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因此“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对此进行泛泛的道德倡导于事无补,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那一条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实现根本上的道德救赎。

三、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着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显得更加清楚。在西方,人们把团体看得更加重要,公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会因为自己的亲戚犯了法,而去包庇他们。而在差序格局里,人们以自己为中心扩展,“家”可大可小,当我和与我较近的人与整个格局发生冲突时,公和私的评判就由感情来决定,如果是别人犯了法,我们就会站出来指责人家。这种传统的道德至今对我们的中国社会深有影响,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在我们选举积极分子的时候,如果客观的来说,必须选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同学,但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平时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有更多的感情,看不到其他同样优秀的同学。我们掺杂了私人的感情,所以现在社会才会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情。如果制定了法律、规章制度,而制定的人又做不到,等于没有制定,那是对公平的践踏。道德没有约束力,在差序格局里,道德的约束力能做到多少事情呢?所以我更加支持西方的道德观念,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公共道德,为之付出努力。

四、客观看待感情的存在在《男女有别》这一章里,作者说男女有别的界限,是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于偏于同性的方向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普遍的很。我认为,存在即合理。从古代到现代都存在着同性之间的感情,客观地说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主流,但是,如果出现那种特殊的感情,我们也不应该歧视,也不要提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可能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才会这样。古代社会是因为男女之间的隔阂,又碍于风化之类的才可能使得一些兄弟情谊的发展,比如《水浒传》里的故事,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结义,这也没有什么错。现代社会,有些人因为追逐潮流等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不过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和做事标准,至少没有违反法律,也许违反道德和伦理,我们可以不接受,但是也不至于把那些人当成罪人一样去批判。

五、不同的文化冲突

中国和西方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线路,被大家称为两种文明。主要又体现在文化的冲突上,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是俄国、苏联,后来是西方文明,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看过电影《刮痧》的都知道那一幕,父亲打了儿子一巴掌只是为了表达对上司的尊敬,在中国这是很正常的事,而美国人就不能理解。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刮痧”,因为会在人体上留下伤痕,但是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知道,刮痧可以使血脉畅通,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解的。同样的,我们中国人也会不理解西方人的格外较真的性格,对于公和私都特别清楚。即使是亲人犯了错,也不能允许,他们会很公正的办事,就像那个老板,不了解刮痧前,他只是看到了小孩身上的伤痕,认为被虐待了,所以就可以在法庭上指证自己的朋友。如果是中国人也许就不会这样做,就像许大同说那是自己给儿子刮痧的。他会为了父亲,承担一切后果。

现代的中国社会不能不说还具有乡土社会的一些特征,虽然我们学习了西方文化,但是一些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说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从一个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与中国的实际相联系,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发展路线。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13级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7班学号:2220***姓名:梁捷正文结构:一、作者简介:二、《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 2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费孝通(1910~2005年)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的富家桥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应该说是我的第一本中国文化入门书,读罢《费孝通文化随笔》后捧起费孝通先生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读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的乡村社会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礼治制度‛等既符合乡村社会实际又有普遍......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如此前,我们先来谈谈作者费孝通先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

下载乡土中国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中国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