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就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促进少数民族就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
题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徐华峰 10061170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完成日期2011年 07 月 20 日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
1、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2、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湖北省总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武汉市、荆州市、荆门市和十堰市等地。在100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就业率,大学生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概况
据统计,2010年我国将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9年增加52万,且以后逐年递增。
1.大学生看待就业
总之一句话:就业期望值过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2.企业看待就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1.个人问题
(1)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现阶段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基本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不愿去艰苦地区就业,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民营企业的体制、性质认识不足,对现行政策不掌握,惧怕挑战,对就业还处于等待、观望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不开阔,有业不就得现象还较为普遍。
(2)能力不齐(语言和实践能力)。欠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3)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缺乏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不强。
(4)没有合理的规划。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更没有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考过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不能及时填补,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2.企业问题
企业以自己利益为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等问题,企业校招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计划。企业大裁员,就业增加更多压力
3.社会问题
(1)扩招速度过快。高校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2)高校问题。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
三、政策措施
1.高校政策
(1)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
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2.专家支招
大学生应努力克服以下几点问题:
(1)降低心理预期: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
(2)避免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克服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个人补救
(1)改变观念陈旧。并不是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
(2)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因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
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要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不然就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四、结束语:就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久问题,解决办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当然这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个人认为完善自身是最为重要的。
五、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2009年潭西社区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工作计划为了提高我社区待业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技能,激发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热情,我特制定2009年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计划:一、提高认......
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服务指南流动人员(少数民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须知:(1)凡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有求职要求的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可以持《居民身份证》或《就业失业登......
第1篇:少数民族就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姓名学号院系(部所)专业任 课 教 师 徐华峰 10061170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管理学院人力(1)班2012213984 程清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各个版面,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摘要:x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县城周边郊区土地大量被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品房建设,x县境内的农民逐渐失去赖以谋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