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_宏观经济学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47: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宏观经济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宏观经济学分析”。

宏观经济学

结课论文

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并从近期、远期来论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国内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变慢,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而我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失业人口增加等现象。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坚持继续扩大内需的方针,充分发挥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扩大消费内需的必要性

对我国来讲,扩大消费外需和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需持续扩大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全球经济环境。

目前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已经使欧美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现象,直接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滑,所以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外需是难以长期为我国提供可观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因此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内需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二、扩大消费内需的政策措施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地增长。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不断扩大,而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因此,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决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2.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公共投资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急需的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所以只有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才能建立起启动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政府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乡消费条件,改善消费环境,降低储蓄意愿,从而带动消费的增长。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最终实现启动农村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样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内需。

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者预期

消费与储蓄是此涨彼消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居民人民币储蓄超过15万亿元,所以,提高消费的根本之策在于降低储蓄率。为降低国内储蓄,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三、如何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传统的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要充分认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适当鼓励消费,而不能限制消费,要重温马克思早就强调的一些著名论断:“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鼓励合理的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

其次,充分利用需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现在还要注意,克服消费品生产“小而全”和“散”、“乱”现象,要组织大企业集团,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使刚出现的消费热点尽快转向成长期,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增长,使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突破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瓶颈”,使消费热点升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要了解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掌握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对消费需求进行正确引导

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自发性,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第一,要引导购买力的流向。对我国居民来讲,收入有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人还将收入用于投资。要引导居民把收入尽量用于消费。用于投资的收入,也要使其尽量进入最终需求领域,多开发一些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而又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和劳动产品,吸引购买力,开拓市场。

第二,要引导居民提高消费倾向、减弱储蓄倾向。近年来尽管储蓄利率一再降低,但储蓄倾向仍很强烈。因为很多人有后顾之忧,牵涉今后养老、医疗保健、子女上学甚至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费等问题,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第三,要针对城乡不同情况、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消费需求进行具体引导。

第四,我们要通过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扩大并实现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经济增长主要受储蓄率政策和促进生产力政策的影响。而这两项都要靠国家政策的影响,只有国家出台符合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应的措施,才能很好的应对经济危机,使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总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政府只有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扩发内需,对消费需求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合理消费,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2李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3周勇论我国经济形势与增长方向

学习收获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我在以前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怎样从整体角度上去把握经济类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不再是像微观经济学一样以分析研究经济个体为主,它注重的是一个经济整体,研究的是这个整体的经济运作和产生的问题。在学习期间,我也越来越重视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留心国家与世界的经济形势以及各国面临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政策手段。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比如失业和通货膨胀,它们没有我们以前所理解的那么浅显,而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学习宏观,理论须与实际相结合。在了解了各种宏观理论之后,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它们与实际相结合。经济学家们创造出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为了纸上谈兵的,是为了分析形势,为国家更好地采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008年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自从去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国通货膨胀严重加剧,可以说2008年世界经济领域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波动。此时各国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各种策略来稳定国家经济。FED(美联储)从去年底开始连续七次降息以防止美国的经济衰退,而中国则不断加息以防止经济过热和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什么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中美两国会出现如此截然的反差,为什么FED不顾国内通货膨胀的威胁依然采取降息策略,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股市保持牛市状态数年而却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暴跌一半,这些都是在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我发现这是一门充满争论,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一些领域尤其是

失业,通货膨胀,商业周期中各个流派都有他们独自的理论,各种理论都有充分的依据,而这些依据又是基于一些特定的假设之上的,所以他们都存在一些优点和不足。因此为了学好这一门学科我们必须较好的掌握各种流派的理论,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BLANCHARD在他的《Macroeconomics》里说过:“学会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我用了一年,但真正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约束条件我用了8年。”因此在这门课结束之后我们应该抽出足够的时间继续学习和研究。

宏观经济学

(1)2011年的名义GDP=5*15+3*10+4*5=1252012年的名义GDP= 6*16+4*20+3*6=194(2)2012年的实际GDP=15*6+10*4+5*3=145(3) 2012年的GDP平减指数=(2012年的名义GDP/2012实际GDP)*100=GD......

宏观经济学

计算:1、假设某一经济中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L=0.8Y-2000r,令G=200,t=0.2,试求(1)IS曲线(2)当名义货币供给M=800,P=1时的......

宏观经济学

姓名:王炳翔班级:市场营销三班学号:101411008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近日阅读了一部揭示市场经济奥妙的宏篇巨作——《经济学原理》感悟颇深,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杨衍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

下载宏观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宏观经济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