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宏观经济学期末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
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
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
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货币投机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以获利而产生的持币要求。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
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
BP曲线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消费不单纯取决于
现期收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和财产,在整个生命
周期内平均安排消费,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
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
现象称为挤出效应。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
投资降低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形: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
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米德冲突: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
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
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
IS曲线为y=90+0.8yd+140-5r+50=90+0.8(y-50)+140-5r+50=24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200-25r
①
由L=0.20y,MS=200和L=MS可知(这里有点看不懂啊MS是什么啊?)LM曲线为0.20y=200,即y=1 000
②
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 000,联立式①②得1 000=1 200-25r 求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8=100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90+0.8yd+140-5r+70=90+0.8(y-50)+140-5r+70=260+0.8y-5r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300-25r 与LM曲线y=1 000联立得1 300-25r=1 000 由此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12=80 而均衡收入仍为y=1 000。(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2、一个封闭经济中,有如下方程式:Y=C+I+G(收入恒等式)C=100+0.9Yd(消费函数)当投资I=300亿美元,政府购买G=160亿美元,税率t=0.2 T=0,(1)当政府收支平衡时,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多少?政府购买乘数为多少?税收乘数为多少?
根据收入均衡条件Y=C+I+G和已知条件C=100+0.9 Yd,Yd=Y-T,T=0.2Y,可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Y=(C+I+G)/ [1-b(1-t`)]
=(100+300+160)/ [1-0.9×(1-0.2)]
=2 000 根据三部门经济模型中的乘数公式,政府购买乘数为:KG=1 / [1-b(1-t`)]
=1 / [1-0.9×(1-0.2)]=3.57 税收乘数为:KT=-b/[1-b(1-t`)]
=-0.9 / [1-0.9(1-0.2)]=-3.21(2)假设政府购买G增加到3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多少? 根据(1)中的计算公式,当政府支出增加到3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C0+I+G`)/[1-b(1-t`)]
=(100+300+300)/ [1-0.9(1-0.2)]=2 500 也可根据政府购买乘数,求得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Y+KG×△G=2000+25/7×(300-160)=2 500(3)假设投资从300增加到4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 根据(1)中的计算公式,当投资增加到4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C0+I‘+G)/ [1-b(1-t`)] =(100+400+600)/ [1-0.9×(1-0.2)]=2 357.1 也可根据投资乘数,求得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Y+KI×△I=2 000+25/7×(400-300)=2 357.1(4)假设投资不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由方程I=300+0.2Y决定的,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乘数为多少?(5)假设税率t`=0.4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乘数为多少?(4)由Y=C+I+G和C=100+0.9Yd,Yd=Y-T,T=t`Y,I=300+0.2Y,解得:
Y=(C0+G+300)/[1-b(1-t`)-0.2] =(100+160+300)/ [1-0.9(1-0.2)-0.2]=7 000 政府购买乘数为:KG=dY/dG=1/ [1-b(1-t`)-0.2] =1/ [1-0.9×(1-0.2)-0.2]=12.5 税收乘数为:KT=-c/ [1-b(1-t`)-0.2] =-0.9/ [1-0.9(1-0.2)-0.2]=-11.25(5)直接用公式,可得到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各种乘数为:
Y`=(C0+I+G)/ [1-b(1-t`)] =(100+300+160)/ [1-0.9(1-0.4)]=1217.4 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相等,即:KI=KG=1/ [1-b(1-t`)]=1/ [1-0.9×(1-0.4)]=2.17 税收乘数为: K`T=-b / [1-b(1-t`)]=-0.9/ [1-0.9×(1-0.4)]=-1.96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税收乘数是指税率t`=0.4时的乘数,而没有涉及t=0.2调整到t`=0.4这个变化过程。
三、问答题
1、试用图形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Y = C + I ①;消费函数 C = a + bY ②
投资函数
I = I0
③;把②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Y = [1 /(1a +(1-b)Y ③;把② 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
Y = [1 /(1-b)]×(a + I0)
2、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试描述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并推导BP曲线
简版答案: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是净出口等于净资本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函数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而净资本流出函数是利率的函数。因此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净资本流出减少,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则净出口也要减少,而净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国民收入必须上升。因而每一个利率水平都有与之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这样就可以得到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详版答案:BP曲线的推导有两种方法:公式法和图形法
①公式法:结合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和净资本流出函数来推导。BP指国际收支差额,即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差额: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或者
BPnxF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O,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0,则称国际收支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当国际收支平衡时,即BP=0时,有:nx=F
将净出口函数:nxqynF=σ(rw-r)代人中,有:
EPf(最后一个减号改为加号)和净资本流出函数:Pqyn化简为:
EPf(rwr)PrnEPfqyrw P上式表示,当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称关系式为国际收支均衡系数,简称国际收支函数。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人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从上式可知,BP曲线的斜率为正,即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②图形法:用图形转换的方法来推导。
如7-3所示,其中,(a)图为净资本流出曲线,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b)图是横纵坐标的转换线,即45°线,它表示净资本流出额与净出口额相等,两个项目的差额正好互相补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c)图为净出口曲线。在(a)图中,当利率从r1上升到r2时,净资本流出量将从F1减少到F2。假如,资本项目原来是平衡的,这时将出现顺差。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根据45°线,净出口必须从nx1减少到nx2,按照净出口曲线,国民收入要从y1增加到y2。这样,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利率和收入有两个对应点C和D,同理也可以找到其他对应点,把这些对应点连接起来便得到BP曲线。
如(d)图中的BP线所示:BP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使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而不在BP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使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具体而言,在BP曲线上方的所有点均表示国际收入顺差即nxF;在BP曲线下方的所有点均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即nxF。在BP曲线上方取一点J,J与均衡点D相比较,利率相同,收入较低,而其相交的净出口较高,即有nxF,在BP曲线下方任取一点K,K与均衡点C比较,利率相同,收入较高,故相应的净出量较低,即有nxF。另外,从上述BP曲线的推导中容易看到,净出口减少使BP曲线右移,净出口增加使BP曲线左移。
4、如何理解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看是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2)任何一条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都只是代表了短期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只有在短期中,才存在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因为在长期,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而不论通货膨胀是多少。上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即政府只有在短期内才能以极高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代价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从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只能使通货膨胀加速,而不能使失业率长久地保持在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5、什么是乘数原理?为什么按照这一原理储蓄即节俭反而成为一种罪恶?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1)乘数原理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因素的变动或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就是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乘数原理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2)传统经济学崇尚节俭,鼓励储蓄。而现代经济学根据乘数理论认为,消费增加会使销售量增加,销售量增加会使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使收入增加;相反,储蓄增加会使销售量减少,销售量减少会使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又会使收入减少。因此,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消费即浪费是一种“美德”,而储蓄即节俭是一种“罪恶” 传统的“美德”之所以变成了现代的“罪恶”,原因在于:
第一,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愚蠢的事情。节俭即消费对个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因为它会减少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收缩;相反,消费即浪费,对个人来说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因为它会推动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扩张
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资。这时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看,节俭都是美德。而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存在着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这时从个人来看节俭是美德,但从社会来看节俭却是一种罪恶(3)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会受到的限制 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对独立性 ;
三是货币供给量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求。
6、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其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搭配才能减少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的大小。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大(1)政策搭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也有不同的情况。当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样能更有力地刺激经济。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增加的同时,又提高了利率水平。这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自己和国民收入增加,即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刺激了经济
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可以把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因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减少,从需求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货币量控制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又会使利率下降,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使利率下降,这就不会使利率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
也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或者是把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前者是为了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尽管会引起挤出效应,但对总需求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会抑制由于货币量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后者是为了消除财政赤字,但又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这时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不一定大,但会使利率下降
7、什么是货币工资弹性和货币工资刚性?在货币工资弹性和货币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实际就业量的决定有什么不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政策含义有何不同?(答案不全)
货币工资弹性:货币工资在劳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充分自由地上下伸缩。刚性工资理论是指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迟钝,不能灵敏地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货币工资不能够充分自由的上下伸缩。)
在货币工资弹性的情况下,实际就业量就是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在货币工资弹性的条件下,实际的就业量由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即它等于均衡就业量和充分就业量)而在货币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实际就业量不仅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还要受到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一定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越高,实际就业量就越低,失业率越高。
根据货币工资弹性和刚性的不同假定,总供给曲线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垂直或向右上方倾斜。政策含义:可以通过对总需求的有效管理来达到和维持价格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当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税等手段把总需求曲线向右推移,从而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当经济处于高价格水平,并有进一步通货膨胀趋势时,可以采取相反的措施,把总需求曲线向左推移,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8、什么是“米德冲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搭配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为什么说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理只是一种理想?)
简版答案: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难以运用汇率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目标,只有支出变更政策可供当局使用。这样,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变更政策的要求上就存在着冲突的可能,这一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根据政策搭配论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一致时,对于利率的变动进而对于国际收支的变动是相反的,因而可以采用两者的搭配来使内部和外部同时均衡。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财政政策的执行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而且其执行延迟性很高。而且国际间的投资活动不一定是由于利差,许多投机因素也在里面,这样,情况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大 详版答案:(1)米德冲突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2)蒙代尔指出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而不用担心米德冲突的发生
可以用IS-LM-BP模型来说明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理
假定一国内部经济实现了均衡但却存在失业,同时又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如图所示:Yf代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即内部均衡所要达到的目标。初始状态为:IS0、LM0、BP0,由于IS0与LM0的交点位于Yf直线左边,故这是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即经济中存在失业;由于IS0与LM0的交点不在BP0线上,故这是国际收支失衡,又由于交点处在BP0曲线下方,故这是国际收入逆差
如果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均衡,即内外同时均衡,则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具体说,已知BP曲线与Yf相交于A点,即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同时均衡点在A点。如何达到A点呢?与IS、LM曲线的交点相比,A点意味着更高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更高的收入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达到,它使IS沿LM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使利率稍稍提高);更高的利率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达到,它使LM沿IS曲线左移(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使收入会稍稍下降)。这种政策配合的结果将使IS与LM的交点不断接近A点,从而实现内外同时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都是以经济水平不变为前提的。事实上,IS与LM变动会引起总需求曲线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在这里,由于IS与LM变动的结果是交点向右上方移动,从而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价格水平将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将造成净出口减少,从而使BP曲线左移,BP曲线与Yf曲线的交点将上移。假定移至B点,这时要实现内外同时均衡,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使IS、LM的交点达到B点 总之,在低于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流出,从而实现外部均衡目标,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提高收入,从而实现内部均衡的目标
(3)“政策配合论”只是一种理想,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大量削弱开支或大大提高利率,都是难以做到的;其次,各国为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都倾向于采取膨胀性措施,而膨胀性措施往往是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国际资本流动并不一定是由于利差关系,投机活动会使问题复杂化。总之,在错综复杂的开放经济中,一国要长期保持内外同时均衡,是很困难的事
第一一、名词解释 ( 5×2 = 10分 )1、国民生产总值;2、结构性失业4、通货膨胀;5、菲利普斯曲线二、选择题1、自发投资支出减少10亿美元,会使IS:(D).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2010年上学期《宏观经济学》试卷姓名_______专业_______层次_____学号______年级_____站点_____分数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30分)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
一、名词解释1.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2.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
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专业设计开发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单元一、单项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