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真能拉动内需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公安三公经费怎么管理”。
三公消费真能拉动内需吗
自去年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三公消费大幅缩水,民众一致拍手称赞。然而最近却有观点认为严格限制三公消费将导致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怕不懂经济的官员,就怕不懂经济却还自以为很懂经济的官员。”一位网友最近在转载一则微博时附加上了这么一段评论。
他转载的那条微博是原载于《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报道称,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头2个月,全国消费增速突然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比去年12月的15.2%增速大降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为
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今年头两个月出口和投资都保持了23.6%、21.2%的2位数增长,但是作为“三驾马车”的消费增速掉头变低,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担忧。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指出,像集团消费,实际上就是公款。限额以上企业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一般消费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判研经济形势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有专家对此表示:“考虑到消费形势不好,整个经济搞不好可能要重新走回到过去加大投资的老路上去。这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如果加大投资,经济回到8%以上,可能会引发新的高通胀,那时降低通胀将是重要的问题。”逻辑推导漏洞百出
这条新闻的观点虽然有点隐晦,但还是难逃网民的火眼金睛,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一观点背后的逻辑推导: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导致三公消费大幅缩水,进而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会迫使政府重回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进而可能会引发更高的通胀潮,因此从“经济学专业角度看”,结论就是为了避免新一轮通胀潮,中央应该放松对三公消费的限制,这样中国经济才能顺利渡过难关。
这样的逻辑推导乍看起来有点道理,但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讽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说要拉动内需,原来这内需指的就是三公消费啊!原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是由三公消费拉动的啊!国民通过交税给三公消费提供弹药,进而由三公消费来提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原来这就是中国奇迹背后的奥秘啊!”
事实上,稍微学过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开放经济体的GDP是由消费(C)+投资(I)+净出口(NX)+政府支出(G)所组成的。一般所说的“内需”主要指的是民间消费,政府的消费行为一般被归为政府支出。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身份十分独特,虽然政府本身不在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却需要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取财源,用以维系社会运作及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它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从世界范围看,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并没有政府支出,更何况在庞大的政府支出中,其支出主体理应是用在科技、教育、医疗、交通、农业、文化、国防、外交等造福全体国民的项目上,而三公经费所隶属的“行政管理费”理应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更何况,三公消费,尤其是公款吃喝,根本就不是维系政府日常运转的必需开支。然而到了这个逻辑推导中,公款吃喝这个无论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实际生活中都微不足道的支出项目,却成了可以决定中国内需市场兴衰,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重大因素,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荒唐的谬论吗?掩盖零和博弈本质
更荒唐的地方在于,就算三公消费真能拉动内需,可为什么就一定得是国家公务员来消费这笔钱呢?为什么不能把这笔三公消费预算以减税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普通百姓,让普通百姓“有钱花”,从而提升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呢?又或者把这笔钱投入民众所关心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基础民生保障项目上,让老百姓不但“有钱花”,而且还“敢花钱”。因为从税收原理上说,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实现社会财富更加
合理分配;而绝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让官员拿纳税人的钱去吃喝玩乐。百姓的财富和政府的财富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官员公款吃喝的钱少了,百姓可以用以自费吃喝的钱自然就多了。
从经济学角度看,之所以绝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反对政府拥有过多的财务资源,是因为普通百姓花的是自己的钱,因此会尽可能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买来的商品都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由无数个理性经济人组成的市场才会最有效率。然而政府在花钱时不是一个彻底的理性经济人,因为政府官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就不会那么斤斤计较,钱往往就花得没效率,普通百姓花1万元能买到的东西,政府可能要花两三万元才能采购到,在财政支出不透明和监管乏力的环境下,甚至经常会出现铺张浪费甚至贪污受贿的情况。正是由于政府花钱可能会导致这些情况的出现,所以如果真要论拉动内需的效果,重新允许公务员大手大脚地公款吃喝还不如把钱转移给普通百姓吃喝,这样会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拉动起来的内需会更有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公款吃喝行为和扩大民间消费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么做,不仅不会影响扩大消费,反而有利于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退一步说,基于法律和行政流程上的限制,就算限制公款吃喝省下来的钱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立刻返还到百姓手中,但多出来的财政盈余也会迫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之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产品等,这样的投入一样是在消费,一样可以拉动内需,只不过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改变了。
公款吃喝让高档消费畸形变异
相比这个荒唐的逻辑推导,更荒唐的事实是:我国的公款吃喝的确对高档餐饮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说明我国政府消费的结构不甚合理。从世界范围看,政府行政管理开支都只占政府支出的极小比例,但在我国,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却有相当大比例用在了三公支出上,其中尤以高档餐饮、高档烟酒、高档茶叶等商品居多。
这种推动经济的消费结构显然已经畸形变异,亟待改正。有人说,如今失去了公款吃喝的支撑,许多高档餐厅、高级宾馆、高档娱乐场所的生意都大幅滑坡,今后难免会造成一批餐厅酒店倒闭歇业,进而造成员工失业。但这些都只是经济发展的表象。如果节省下来的三公经费能通过各种渠道回流到百姓手中,假以时日,百姓真正需要和能够接受的餐饮、酒店和娱乐产业就会更加蓬勃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GDP。相反,假如被消费滑坡的表象所吓倒,进而放松了对三公消费的限制,企图依靠三公消费重振经济,结果只会让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无异于饮鸩止渴,在死胡同里越走越深,延误改革时机!
建立长效治理制度势在必行
但是想要从根本上遏制三公消费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光靠中央的三令五申和集中整治显然不够。如今整治方才过了3个多月,就有人忍不住急于为三公消费正名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真正要长效治理,关键还是要通过制度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每年三公消费的预决算都晒出来,还不能语焉不详地随便晒晒,要晒到足够细、足够小。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全球各地俯拾皆是。比如在俄罗斯要公款请客,吃饭前要填写一张详细的清单,具体说明请客吃饭的时间、地点、人数、费用和原因等,而且这份清单需经三个领导批准,吃饭时必须自己先垫付饭钱,然后凭详细写明酒菜品种、数量、价格的发票才能去报销,从填申请单到最后拿到报销款,可能要好几个月。如此一来,权力真正被关进制度“牢笼”中,自然不会有人再会想方设法为三公消费“正名”了。
相关链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主要内容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六项禁令
1。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严格控制年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单位之间不搞节日慰问活动,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一律不准用公款送礼、宴请。
2。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包括各种提货券。各级党政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下基层调研等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土特产和提货券。
3。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把关,严于律己,要坚决拒收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
4。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各地各部门不准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不准违反规定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不准借用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不准用公款组织游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游、出国(境)旅游等活动;不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在节日期间公车私用。
5。严禁超标准接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
6。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赌博的严重危害性,决不组织和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理财周报)
自去年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三公消费大幅缩水,民众一致拍手称赞。然而最近却有观点认为严格限制三公消费将导致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怕不懂经济的官员,就怕不懂经济却还自以为很懂经济的官员。”一位网友最近在转载一则微博时附加上了这么一段评论。
他转载的那条微博是原载于《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报道称,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头2个月,全国消费增速突然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比去年12月的15.2%增速大降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为
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今年头两个月出口和投资都保持了23.6%、21.2%的2位数增长,但是作为“三驾马车”的消费增速掉头变低,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担忧。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指出,像集团消费,实际上就是公款。限额以上企业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一般消费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判研经济形势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有专家对此表示:“考虑到消费形势不好,整个经济搞不好可能要重新走回到过去加大投资的老路上去。这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如果加大投资,经济回到8%以上,可能会引发新的高通胀,那时降低通胀将是重要的问题。”逻辑推导漏洞百出
这条新闻的观点虽然有点隐晦,但还是难逃网民的火眼金睛,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一观点背后的逻辑推导: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导致三公消费大幅缩水,进而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会迫使政府重回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进而可能会引发更高的通胀潮,因此从“经济学专业角度看”,结论就是为了避免新一轮通胀潮,中央应该放松对三公消费的限制,这样中国经济才能顺利渡过难关。
这样的逻辑推导乍看起来有点道理,但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讽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说要拉动内需,原来这内需指的就是三公消费啊!原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是由三公消费拉动的啊!国民通过交税给三公消费提供弹药,进而由三公消费来提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原来这就是中国奇迹背后的奥秘啊!”
事实上,稍微学过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开放经济体的GDP是由消费(C)+投资(I)+净出口(NX)+政府支出(G)所组成的。一般所说的“内需”主要指的是民间消费,政府的消费行为一般被归为政府支出。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身份十分独特,虽然政府本身不在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却需要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取财源,用以维系社会运作及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它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从世界范围看,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并没有政府支出,更何况在庞大的政府支出中,其支出主体理应是用在科技、教育、医疗、交通、农业、文化、国防、外交等造福全体国民的项目上,而三公经费所隶属的“行政管理费”理应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更何况,三公消费,尤其是公款吃喝,根本就不是维系政府日常运转的必需开支。然而到了这个逻辑推导中,公款吃喝这个无论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实际生活中都微不足道的支出项目,却成了可以决定中国内需市场兴衰,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重大因素,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荒唐的谬论吗?掩盖零和博弈本质
更荒唐的地方在于,就算三公消费真能拉动内需,可为什么就一定得是国家公务员来消费这笔钱呢?为什么不能把这笔三公消费预算以减税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普通百姓,让普通百姓“有钱花”,从而提升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呢?又或者把这笔钱投入民众所关心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基础民生保障项目上,让老百姓不但“有钱花”,而且还“敢花钱”。因为从税收原理上说,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实现社会财富更加合理分配;而绝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让官员拿纳税人的钱去吃喝玩乐。百姓的财富和政府的财富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官员公款吃喝的钱少了,百姓可以用以自费吃喝的钱自然就多了。
从经济学角度看,之所以绝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反对政府拥有过多的财务资源,是因为普通百姓花的是自己的钱,因此会尽可能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买来的商品都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由无数个理性经济人组成的市场才会最有效率。然而政府
在花钱时不是一个彻底的理性经济人,因为政府官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就不会那么斤斤计较,钱往往就花得没效率,普通百姓花1万元能买到的东西,政府可能要花两三万元才能采购到,在财政支出不透明和监管乏力的环境下,甚至经常会出现铺张浪费甚至贪污受贿的情况。正是由于政府花钱可能会导致这些情况的出现,所以如果真要论拉动内需的效果,重新允许公务员大手大脚地公款吃喝还不如把钱转移给普通百姓吃喝,这样会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拉动起来的内需会更有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公款吃喝行为和扩大民间消费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么做,不仅不会影响扩大消费,反而有利于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退一步说,基于法律和行政流程上的限制,就算限制公款吃喝省下来的钱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立刻返还到百姓手中,但多出来的财政盈余也会迫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之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产品等,这样的投入一样是在消费,一样可以拉动内需,只不过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改变了。
公款吃喝让高档消费畸形变异
相比这个荒唐的逻辑推导,更荒唐的事实是:我国的公款吃喝的确对高档餐饮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说明我国政府消费的结构不甚合理。从世界范围看,政府行政管理开支都只占政府支出的极小比例,但在我国,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却有相当大比例用在了三公支出上,其中尤以高档餐饮、高档烟酒、高档茶叶等商品居多。
这种推动经济的消费结构显然已经畸形变异,亟待改正。有人说,如今失去了公款吃喝的支撑,许多高档餐厅、高级宾馆、高档娱乐场所的生意都大幅滑坡,今后难免会造成一批餐厅酒店倒闭歇业,进而造成员工失业。但这些都只是经济发展的表象。如果节省下来的三公经费能通过各种渠道回流到百姓手中,假以时日,百姓真正需要和能够接受的餐饮、酒店和娱乐产业就会更加蓬勃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GDP。相反,假如被消费滑坡的表象所吓倒,进而放松了对三公消费的限制,企图依靠三公消费重振经济,结果只会让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无异于饮鸩止渴,在死胡同里越走越深,延误改革时机!
建立长效治理制度势在必行
但是想要从根本上遏制三公消费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光靠中央的三令五申和集中整治显然不够。如今整治方才过了3个多月,就有人忍不住急于为三公消费正名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真正要长效治理,关键还是要通过制度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每年三公消费的预决算都晒出来,还不能语焉不详地随便晒晒,要晒到足够细、足够小。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全球各地俯拾皆是。比如在俄罗斯要公款请客,吃饭前要填写一张详细的清单,具体说明请客吃饭的时间、地点、人数、费用和原因等,而且这份清单需经三个领导批准,吃饭时必须自己先垫付饭钱,然后凭详细写明酒菜品种、数量、价格的发票才能去报销,从填申请单到最后拿到报销款,可能要好几个月。如此一来,权力真正被关进制度“牢笼”中,自然不会有人再会想方设法为三公消费“正名”了。
相关链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主要内容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六项禁令
1。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严格控制年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单位之间不搞节日慰问活动,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一律不准用公款送礼、宴请。
2。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包括各种提货券。各级党政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下基层调研等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土特产和提货券。
3。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把关,严于律己,要坚决拒收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
4。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各地各部门不准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不准违反规定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不准借用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不准用公款组织游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游、出国(境)旅游等活动;不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在节日期间公车私用。
5。严禁超标准接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
6。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赌博的严重危害性,决不组织和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
**县扩大内需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材料发展和改革局 (2010年3月10日)各位领导:根据通知要求,我就**县扩大项目实施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扩大内需项目建设进展情......
■保增长与拉动内需2008年中国政府面临两大挑战皆由美国次贷危机衍生而来。出口受阻导致东南沿海大量工厂倒闭,工厂倒闭和裁员造成农民工的就业和增收难题。保增长、拉动内需......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即俗称的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原标题:“反浪费”是一项政治任务“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政府消费一般具有先导和示范效应,民间消费可能也会进一步下降。但高端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很小,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行业和某些企业,对整个消费市场和中国经济而言,影响很小。高端消......
三公消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开支数据备受关注,长期以来有多个版本:有说9000亿元,有说1000多亿,数额相差巨大,其中9000亿元版本还曾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