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中高二期中考试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惠州一中期中考试”。
惠州一中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2011-1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2.“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就是儒道文化
5.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B.汉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中华文化是惟一没有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国粹
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7.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30多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内涵。而在新时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广东探索粤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要义。这说明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创新必须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8.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9.“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说法表明()
A.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经济活动B.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C.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D.经济决定文化
10.“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他通过汉字“人”的体型,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蓝色之水”的体色,表达“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人说,“福娃”是京派文化的体现,而“海宝”则是海派文化的折射。对于“海宝”与“福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②二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③二者都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④二者的差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与时俱进的特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16.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民族性B.独特性C.包容性D.地域性
从古至今,中秋节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吃月饼、祭月赏月、猜月谜、燃灯、舞火龙、玩兔儿爷、对对子、堆宝塔等。据此回答18~20题。
18.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对传统习俗应这样理解()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习俗是应该抛弃的糟粕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渗透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④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④
21.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工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2.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B.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C.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D.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23.“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A.文化的源远流长B.文化的博大精深C.文化的区域特征D.文化的包容性
24.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5.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中华文化富有包容性
26.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传承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借鉴
27.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8.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政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各国文化相交融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9.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相互制约、相互决定,切合主题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每到清明,很多人再忙也会不远千里回乡祭拜先人。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11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每到清明,很多人再忙也会不远千里回乡祭拜先人”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的道理?(8分)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12分)
32根据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图二
(1)图
一、图二分别反映了文化发展中的什么问题?(8分)
(2)漫画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2分)
张家口市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理 科 政 治命题人:郭福庆审题人:于伟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
2018年高二思想政治期中考试试题命题人:王永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2018年高考前,不少网站出现了“考神”主页。“考神”全称“考试必过神”。高考前,不少考生拜......
2018年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1.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把“统治阶级”定义为掌控......
惠州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21.计算(-3的结果是_______ )2.在Rt△ABC中,∠C=90°,AC=3,BC=4,则AB的长为__________ 3.下列根式中,与2是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