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_网络问政是什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04: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网络问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网络问政是什么”。

给定资料

1.‚我的提案会及时发在我的博客上。‛2010年两会上,问及政协委员的提案,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不少代表、委员都开设了博客,直接在网上亮晒自己的建议、提案,或者意见观点,有的甚至公开征集网友的点子建议。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教授所言,网络,正成为民意舆情集中的空间,因为这里开通着永不堵塞的民意直通车。

据一份权威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比2008年增长20%以上,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一项网络调查更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认同‚网络问政‛,认为这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民主政治充

满期待。

2009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断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直接倾听民意。农业部、环保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也纷纷在网站上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问政,渐成时

尚。

‚两会上我的不少建议、提案,都是通过网络征集到的,不少都是网友的好主意。‛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这样坦言。王旭东委员更是认为,在未来‚经济转型‛、‚拉动内需‛、‚医改‛、‚教改‛等一系列宏观决策部署的落实中,网络必将成为各级领导层制订决策、了解基层民生的又一个好帮手。在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上,‚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对代表委员说‛等栏目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普通民众与代表委员的权利无异。网络问政,将成为常态,让我们都来习惯这一表达。

2.网络,无疑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民众呼声在网上聚集,百姓疾苦在网上晾晒。可以这么讲,互联网不折不扣地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留声机‛甚至是‚扩音器‛。通过网络,官员足不出户便能了解民生,无疑‚延伸了‛官员的耳朵和眼睛。这种‚零距离‛、‚全天候‛的方式,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民生问题来得更加快捷、更加原生态。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与‚2009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湖南行‛全体代表一起畅谈‚网事‛时介绍说,‚要通过互联网把最偏远的民生问题摆到最贴近的案头上来解决‛,高度重视互联网、积极利用互联网,使之成为各级官员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执政为民的新风尚、推进工作的新平台。

3.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被广大网友尊称为‚中国第一网民‛。此举开创了‚网络问政‛的先河。2008年也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

总书记与网民的首次在线交流,让‚网络问政‛这个原本还比较生疏的词语,变成网络热词,在全国上下掀起一片高潮。以浙江为例,2008年11月,浙江在线在全国率先推出‚省委领导系列访谈‛,10位省委常委分别做客直播室与网友直接对话,相关专题页面访问量达3757万人次,网民提问跟帖和留言达10118条。2008年至今,仅通过浙江在线与网民互动的浙江官员就达到60多位,并成为一种常态延续着。2010年伊始,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楼小东就走上网络,就网民关心的国土、房价等问题互动交流,拉开了新一年‚网络问政‛的序幕。

‚网络问政‛不仅在浙江遍地开花,全国各地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沈明才说,7年前,中国官方媒体通过网络开展‚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以及‚我有问题问总理‛时,参与网民仅数千人;而2009年,仅一家网站的此类调查,就收到30余万张投票、4万余条留言。‚从屈指可数的数千人,到30余万张投票,这组数据足以看出‘网络问政’发展之迅速。‛沈明才说,前不久,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网络问政‛要求。

4.网民在热点事件中发挥积极效果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事件,再到‚钓鱼执法‛事件……网民的力量不可小觑。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近三成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

有着10多年上网经验的齐奇,对网络在热点事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有感触。他说,兰溪法院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的事情,最早就是由网

友发现并举报的。

‚这体现了网友对法院工作的监督,行使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是个好事情。‛齐奇说,一直以来,法院对很多群众来说感觉非常神秘,基本上只能从新闻报道中了解一些情况,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其中既有符合实际的情况,也有很多误解或者不完全的信息。而通过‚网络问政‛零距离地跟网友交流后,人民群众不仅更加了解法院了,而且更加支持和理解

法院的工作。

5.虽然当前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但对于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仍然存在于部分政府部门中。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政府网站作为地方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是长期打不开;要么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新非常不及时;要么是寻找信息非常困难,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是花费大量时间后仍是一无所获。

而且,现在很多官员对于网络民意在心里仍比较抵触,面对网民‚问事于政府‛,诸如‚已阅‛这样的答复常常让网民无所适从。他们对网络民意的反应是被动的,也就是当一件事在网络上已经议论得沸沸扬扬,相关政府部门的反应才姗姗来迟,这就有一种被网络推着走的意味。因此,网络问政应该突出主动性,主动了解网络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如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所言,我们现在有4亿多网民,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且包含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当网络民意愈来愈被政府重视时,如何让网络问政成为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网络问政无疑很‚好看‛,体现了政府在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但如果让其有丰富的内容而变得‚好吃‛,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工程,就需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的制度通道。没有制度的推动,网络问政有可能成为‚一阵风‛,只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热度特别高,而一旦过去,也就迅速降温。同时,如果没有制度约束,网络问政也有可能成为因人成事的现象,随着某一位领导的更换而变得不稳定。显然,从重视到倚重,网络问政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谈道,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一个开放的社会,首先是信息的开放,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是欺骗和奴役的基础。在互联网政治时代,信息的被控制较之过去变得更加不易,成本更高。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公开化与阳光化,对信息垄断具有天然的颠覆作用,是开放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新动力。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中国迈向开放社会的转型速度。

麦克卢汉曾经说:‚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当网络参与政治之后,它将更便捷地推动官员与民众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在2010年的‚两会‛中我们看到,网络使得公众与代表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公众的政治参与将不仅仅限于投票,更方便了内容上的传达与参与。〖=2〗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只是嵌入现行体制内的技术工具,网络问政与民主政治是两个概念,不会自动消除现行政治的沟通难点,网络舆论不能代替正常的制度解决社会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的是常态的制度化的治理,我们不能把解决社会矛盾冲突过多地寄希望于在网上闹成新闻事件,或者直接在网上联络到更高层的领导。

对于‚两会‛代表而言,偶然地从网络获取某个民意,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必须有现实的政治参与的制度衔接,网络问政才能够真正落实到现实政治,就此而言,且不说网络问政,即使现实中的政治参与,也亟待制度性的保障。在网络问政火热一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常态化、固定化和制度化的信息沟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公开的回复与处理的问责机制,让公众与网民参与监督。确保网络问政中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回应,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施政实践当中,从而让网络科技切实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

7.网络具有不具名、上网的每个人都能够发表意见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同时也是网络问政需要解决好的问题——网络问政如何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和作秀。现在来看,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既然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民意的方式,政府就应该把它制度化,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部门当中去。

比如说如何将这些网络上分散的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类,然后再细化到日常工作当中去,而且还急需解决怎么去回复网民、这件事情如何处理的问题。处理的过程结果都需要公布给网民,而有了这样的机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能否在政府网上建立一个常规的渠道,而不是再像网民发帖子这样东一句西

一句。

8.尽管网络已成为中国网民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然而,仍有一些官员对于在网络舆论监督下执政‚非常不适应‛,对网友意见充耳不闻,以致‚网络问政‛平台成了摆设;也有一些省市、厅局网络问政工作开展得不均衡,县级政府开展得更少,有的不是缺少网络问政的平台,就是缺少实质内容,缺少交流互动的更是普遍现象。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如何防止表面化、形式化、作秀,从而把‚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需要有关部门

拿出诚意与勇气。

9.网民通过‚广东省网络问政平台‛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当事人通过‚网上信访‛反映的诉求,经筛选后由广东省委办公厅交给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办理,限期3个月办结。这项从2009年7月开始实施的尝试,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广东有关党政部门‚施政‛的有效力量。

由广东省委办公厅组织召开的第三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暨网上信访事项交办会上,广州市委、广东省民政厅等14个单位分别承办了20个问题和事项,涉及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医疗保障、综合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5个方面。其中,包括广州东圃镇石溪村‚黑诊所‛泛滥等7个网友集中反映的问题,以及韶关一些工厂经常夜间排放刺激性污染气体影响附近居民身体健康等13个网

上信访事项。

据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介绍,这些交办事项要在3个月内办结或作出说明,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上报省委办公厅。2009年7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第一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交办了网友强烈反映的17个问题,目前均已得到解决或答复;2009年9月,又召开了第二次‚交办会‛,交办了20个问题,目前已有18个办结,剩余的2个问题正在办理之中。每次‚交办会‛均召集全部承办单位负责人参加,并在网上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以接受网

友的监督。

据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处通过建立在相关网站上的‚网络问政平台‛等收集网友意见,经筛选后进行交办,并对交办事项进行跟进,在网上发帖将处理情况告知网友。

广东省信访局则于2009年7月建立了网上信访频道,并增设了网上信访办理处。网上信访量由初期的每月500多件,上升到目前的每月1200多件。2009年,广东省信访局共受理网上信访事项12938件,占该局信访总量的20%;共交办网上信访事项3139件,其中2305件办结,办结率为73%,739件的办理情况和结果在网上公开。

10.互联网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载体,要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新方式,要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处理网络意见的专门办公室,各政府门户网站特别是县级网站,应开辟专门的栏目,同时推广网络发言人制度;二是各级党政领导应定期上网倾听网民意见,定期举办网络意见办公会,为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渠道,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良性互动;三是建立网友留言办理反馈等制度,让网友意识到自己的意见、看法得到落实、回馈。

实施‚网络问政‛,是落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改进政府工作、创新政府服务的时代要求。网络问政,要真正重视网意,关注网意,把网络当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重要平台,不能搞形式主义,政府应通过网络‚问政‛、‚问事‛的制度化建设,确保问题答复的时效性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度。因为及时发现问题,措施得力,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情绪,还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倾听民声,集中民智,让‚网络问政‛科学的运作模式保持常态化,不仅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更要千方百计为网络制度化建设提供一切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真正成为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网络问政,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网络问政具有开放性、快捷性、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力量的不可预测......

网络问政

浅谈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目的:介绍网络问政的涵义和特点,探讨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前言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开设留......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积极作用:① 互联网为基层民众的民情和民意能如此通畅便捷的抵达执政上层创造了平台,加大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② 体现了政府从网......

网络问政

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超过3亿。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民发帖留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内......

下载网络问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问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