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子_张六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44: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六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张六子”。

张宝明

我是宝昌人,我在外地念书时,听到有人,夸奖宝昌好,我心里那特别自豪。

人家说,宝昌人:“古朴淳厚” 素有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美誉。

譬如,说卖菜的。当天没卖完,晚上回家,只需将秤砣拿走,第二天接着卖,连个菜叶子也不会少。

又发展了几十年。今天的宝昌,离小时候,父母教我们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北京,就是宝昌”的儿歌,相去越来越远了。

宝昌和苏、杭、北京,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是在我们锡林郭勒盟的10个县、两个县级市里,宝昌,竟也排在了最后。

宝昌镇,是太仆寺旗政府所在地。

太仆寺旗人,自古都称自己是宝昌人。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最南端。

太仆寺旗土地面积3,415平方公里。仅占全盟202,58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1.5%。

全旗总人口20多万。占全盟约百万人口的20%。太仆寺旗,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

作为农业县,太仆寺旗水资源贫乏,也没有可开发利用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

就工业而言,矿产资源十分匮乏。虽花了几千万探矿。已探明的资源中,还没找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全旗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仅十几家,且总体水平,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少大企业支撑。太仆寺旗,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

用历史的眼光看,太仆寺旗也曾有过自己的好时光。

太仆寺旗,有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蓝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聚集来的蒙古族,和从山西、河北迁至的大批汉族。

形成了,具有察哈尔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为特点的汉族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自在文化特点上,又有了独特之处,形成了蒙汉交融的文化特色。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太仆寺旗可是个好地方。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选中的正是太仆寺旗水草丰美,物华天宝,这里便成了放养御马的塞外重镇。

太仆寺旗,东南有辽代,萧银宗建造的梳妆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横贯东西。

夏秋之际的太仆寺旗,自然形成的,错季景致,确也令人心旷神怡,清风习习、绿草柔情、鲜花芬芳、百灵细语„„果然是一幅“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的草原风光。

绿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坝上草原风光,和着古朴淳厚的察哈尔风情,不失为塞外天堂。

难怪宝昌人,都有恋家的秉性,转上三圈,看不见自家的烟筒,就开始哭鼻子。

如今,宝昌人的贫困,依就,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贫困,并没有改变宝昌人大大小小的规矩。难以计数的风俗,依旧恪守,富足岁月时留下的那一套,且一成不变。凡是称的上是事儿的事情,宝昌人都有一整套规矩,可资遵循。

比如丧葬习俗。这里就格外讲究。办丧事,那叫个排场。首先,办事的时间长。出殡的前四天,和后三天。都是忙碌的日子,叫做“前四后三”。

二是,规模或叫(摊子)大。

在“治丧委员会”名单上的人,总管、账房、阴阳、采购、十几个厨师和服务员,以及各位大人手下的,具体工作人员,和办事员,加起来,几十号人是有的。这还不算,请来的“鼓匠”班子。

“活的不孝,死了瞎跳。”

这吹“鼓匠”的班底,少则请一拨,吹个“假三天”。多者,那更是搭起高台,唱对台戏,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唱的不停。

东家票子多,钱催着,只要是还有口气儿,那肯定就得吹、就得唱。至于唱什么,那就不是东家管的事了。什么黄段子、发牢骚的下情。随便,只要是能弄出点动静的都行。这里的人,对“鼓匠”班子还是认可的。有人唱,就有人听。

小小个灵棚,挤的全是看热闹的人。

孝子贤孙,想去上注香,守会儿灵,也不一定挤的进灵棚。三是宝昌人办丧事,是要放炮的。

那炮,可不是花个百、八十元,象征性的放几个听听响。那是真放,那是得当回事儿的放。炮,是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炮叫个大。放炮时,一摆,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炮阵地。宝昌的街巷窄,上有高压线,周边居民楼。十几个炮手,一起点燃。一时间,炸的是,天崩地裂,鸡飞狗跳墙。

就因为宝昌人办丧事要放炮,宝昌的聪明人,竟看准商机,建了个“炮厂”据说那生意,火了去了。“治丧委员会”里的人,那肯定是忙人。

有的忙碌的人,那一定是要忙,没的忙碌的人,也要帮个人场。只要是能呆人的地方,保证不缺少人气。

押宝、打扑克、推牌

九、推对子、搓麻将、唠闲嗑„„里三层、外三层。

知道的,这是在办丧事。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发救济款呢。

(可不,还有排长队的,排长队的人,以乞丐为主,这其中也不乏几个,蹬三轮的和无业游民。)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用品的准备,及丧葬程序,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都没有太大差异,且源远流长。

人死了。

那得打发出去。没人送葬,死人自己是走不了的。

聘闺女,你聘她,她能出嫁。你不聘,她也出的了家门,自己跑的也不乏其人。

没听说,谁家死了的人,有自己跑了的。办丧事,是家家躲不开,离不了的事情。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就目前情况看,懂丧葬习俗的人,其实并不多,做白事行当的人却不少。丧葬有许多仪式。例如:停尸仪式。

尸体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静灵”。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人去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祭一次,共祭奠七次,“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

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或“归位”。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还有原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从出殡日起,三天原坟。

即在墓地,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也有将做七,改为四次的。

即一七(被圆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叫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有头,有尾。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

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宝昌的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在,秸秆,上面,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

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大枣的漏瓢,以淋纸人。

并虔诚地念着各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人死后,到了阴曹地府,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审,以生前所作所为,加以侦讯。十位王官,掌理着这十个殿堂。

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烧完三周年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说到宝昌人办丧事,就不得不提到,宝昌镇的丧葬名人——“六子”。六子身材不高,一米五高的样子。六子,一个智障的低个儿中年人。据他自己说,今年三十八岁。

椭圆的小脸长满皱褶,时常斜张着大嘴空咬。

知道的人,他是六子。

不知道的人,对他这副尊容,大概不敢恭维。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假如真有“优太人”(宝昌有些人,自诩自己是优秀的太仆寺旗人,即所谓的,“优太人”。)

那么六子,应该算一个“优太人”。说到“优太人”。

是不是还有不“优太人”的说法?

那就不单单是“优太人”不“优太人”的事儿了。

有人把宝昌人,叫太仆寺人(其实要的是太仆寺人的音,寓的是“太不是人”的义)

为什么这么叫?

这是因为,宝昌人稠地窄。

每年有大量的生态移民,外出谋生。宝昌是普通话的重灾区。

宝昌人,对自己的母语,又有一种特别的保护意识。

他们认为,唯有宝昌话,才最能表达他们最细腻的情感。宝昌人,认为,只有宝昌话,最亲切、最有韵味„„

所以宝昌人,到哪,都带着明显的地域标识。207国道,纵贯宝昌。

宝昌人,大多有着,走南闯北的经历。

人也大多,有些主见。

即便是打工,他们也不卑不亢。自觉保护行业利益。

这就使用人单位很棘手。用吧,工钱要的高。

不用吧,别人又干不了。

宝昌人,严重扰乱了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如意算盘。所以,那些有话语权的人。对宝昌人是又气、又恨、又不得,不打交道。

因此,他们说宝昌人 “太不是人”。六子是不幸的。

这是就他的天赋而言的。的确,他名字的由来,就是一个不幸。“六子”。叫六子的人肯定不少。中国这么大,叫什么的没有?

不要说是叫六子,就是叫六十九的也有。

别人叫什么都幸运,唯有六子叫个“六子”就不幸了? 我个人,并没有歧视他的意思。

只是,这“六子”并不是他的名号。

是人们强加给他的,一个带有歧视性的绰号。“六子”并不是他父母给他起的名。

是人们,为了彰显他的,一个生理缺陷,给他起的绰号。六子是个“六指”。

这个所谓的名字。其实,指的就是他的这个,生理缺陷。是想,谁愿意每天,让人老是提及自己的短处?

一个智障、低个儿、衰老的,和年龄极不相称,还是个六指的人。应该说,老天爷对他,是太过吝啬了点。

宝昌人对六子的“传说”却远不止这些。

一是,他精通丧葬事宜。(当然,就他的天赋,理论肯定是说不好,干活还是可以的)

他不看表,他也不会看表,可到了什么时辰,该干什么事,他是绝对不会错的。

六子非常清楚,他自己的角色。

六子有几样绝活,是常人学不了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的“敬业”。

比如,到什么时辰,该干什么事。他是绝对,不会用人去指使的。例如:早六点烧纸。

也许五点四十分,他还在睡觉。你也千万不要去,惊扰他的美梦。你只管恭候就是了。

也许,你还在忐忑不安的,焦急等待中。他已经在灵棚外,铺好了跪拜灵柩的垫子。一声沙哑的招呼声:“戴孝的烧纸了。” 这便开启了,又一天的治丧进程。倘使有人,对他的根底不够知晓。哪怕是有人,去提醒他一声,他也会十分的不快。

轻者,六子会摔摔打打。重者,骂骂咧咧。

给你脸子,是没商量的。另外,他一旦到了谁家。

只要是事情没办完,他是不会离开半步的。

有一次,六子兜里装了厚厚一沓钱。张数不少,其实也没几个钱。这钱对他,已经是了不起的大钱了。

那几天,六子还时常磨叨:“我爸爸回来了。”

别人说:“你爸爸回来了,你还不赶紧,给你爸爸送钱去,让别人抢走咋办?”

六子说:“这儿的事没办完,我咋回?”

别人怎么看,是一回事,他自己从来,就不敢有丝毫懈怠。办丧事,六子是全程忙碌。

六子诸多的特别之处,就包括 “睡”。

如果是冬天,他的这份敬业,那就彰显无疑了。“守灵”在户外。

直系亲属,凭着对亲人的那份亲情,那份思念,和那份难以割舍的血肉渊源。

“守灵”道也是寄托哀思的重要机会。非直系亲属“守灵” 那就另当别论了。

关系再好,那也是猪肉贴不到羊身上。两旁外人 “守灵”

无疑是一件很难熬的事情。

长夜慢慢,又怕明火引燃灵棚里的易燃物。花圈、帐子、纸制的丧葬用品和棺材,全都易燃。

再加上风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火灾。这种场合是难以忍受。眼睛不盯着不行,怕出事。

一怕长明灯灭掉,又怕断了香火,更怕发生火灾。

看着阴森森的棺材,和那放大了的,模糊不清的遗像,很少会有人处置泰然。

况且,北方的冬天,原本就不适合呆在户外。这种夜生活,绝不是人们喜欢过的。

甚至,有些亲人。往往也会找借口离开。

留下的,一是打心底愿意送死者一程,另一种人就是“傻子”。六子算是哪一种,我说不好。

我知道的是,他确实把这一切,当成是应尽的分内事。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从不离岗。棺材下边,就是他下榻的所在。

随便铺点儿什么,盖点儿什么,躺下就是酣睡梦香。

那么安详,那么惬意,吐出半个舌头,不到做事的时候,他是不会醒的。

他的衣着不厚,由于他的敬业,他早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人们对他的态度,也不是最初的歧视,而是今天的尊重。对他的生活起居,也有了更多的关照。

人们也不愿他,再席地就寝了,让出一张床让他睡个好觉。可他还是比较适应,在户外睡。

每到该他就寝的时候,他便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卷曲在那里,悄悄入睡。

人们有时会顾及不到,委屈了他。

但绝大多数时候,人们会给予他更多的关照。

虽说,他即便是什么都不干,他也绝对是受欢迎的人物了,可他却从不因为自己是行里名流,而对自己的“事业”有所懈怠。

他还有一项绝活,是印冥钞。

他要求丧家,买草纸,不要买,印好的纸钱。如果,买回的是印好的纸钱的话,他会非常不高兴。

拿起一刀纸钱,反反复复找人说理:“谁让你买这个呢?退了。” 然后,他还会说:“这个钱印的不对,印的小,我印的大。”

实在没人理他时,他就会很痛苦的哭泣:“一会该吃饭了,活也不干,咋吃饭呢?”

人们劝他:“你干的不少了,到吃饭的时候吃就是了。” 他还是内疚、困惑的很。

事实上,他干的,的确不少,每天从起床,到烧完最后一道纸,他几乎就没有闲的时候。

就他的工作,我做过如下统计。每天烧三次纸。他时常把一刀纸,分成约五张一叠的小沓,为的是便于取用,他不用去数,这些纸钱,他大概也不会数,他随手一拿,绝大多数是一样多。

五天最少两次“报庙”。

“报庙”六子的工作,是提着一桶拌了柴油的木屑。用一个长把勺子,在他认为需要撒放的地方,撒上一勺子。

拿火把的人,把他撒放木屑点燃。

一路走来,把那一桶拌了柴油的木屑全部用完。另外,他还是引导孝子,在适当的时段和地点,跪拜神庙的总指挥。无论是坑坑洼洼,还是沟沟坎坎,无论泥坑还是下雨。这里的一切程序,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报庙前的准备工作,也很繁琐,需要的物品很琐碎。林林总总,要是列个单子,怕是也要一长串子。一般人,记也不容易。

六子是不需要,这些多余的程序的。他的脑子里,有着全套的工作流程。

他的工作,是与,去庙里报到的人,一起出行。“家”里的事情,他一样也不会疏忽。

哪个地方放一个水桶,哪个地方摆炮,什么地方摆大炮、什么地方摆小炮,他都有安排。

报庙,的人们回来了,放了炮、烧了纸,算是礼毕,各自可以散了。天色已经很晚,六子是不会随着大流离开的。他刚刚还趾高气扬的,当着大“司仪”

左右着,报庙,队伍的行程,以及引导着孝子们做着各种礼事。参加礼事的人们都走了,他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场地。

打扫刚刚放完炮的纸屑、和烧完纸的灰、以及一天积存的垃圾。此时他又成了一个打杂工。

无论干什么,他从不知道,这里还有个高低贵贱之分。他只知道,他必须把这一切干好。

把这一切干完之后,他才真正完成了一天的具体工作,剩下的就是“守灵”。

还有诸如:上菜、筹备各项礼仪事宜,以及打发讨吃子等。他都干的非常踊跃,而且常常,还是他自己贴钱干。打发讨吃子。

一般没人愿意干,不给钱物,打发不走。给点钱物,又不是谁都说了算的事情。

还需要通过总管,人们大多嫌麻烦。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六子不嫌麻烦,把讨吃子数清楚,统一打发。

况且,有的讨吃子,原本就是他资助的对象。再说“吃”。

六子,由于是,办丧事家的全陪。

所以,他生活起居一切事宜,理应是主人家全包。在这个问题上,六子是不客气的。本质的内容不走样,形式可以变通。六子吃饭,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多人少他从不上桌。他常常是,很会选择自己的位置。

人少时,他选一张在边上的桌子,静等上饭。别人可能吃八个菜。

他有一碗就够,一碗菜两个馒头。不管碗里盛的是什么,他从不挑剔。只要他认为是好吃的,他肯定不吃。

他把他认为好吃的菜,留下来,拿回家给他爸吃。

六子牙不好,稍硬一点的东西,他吃不了,土豆、白菜、肥猪肉是他的最爱。

虽说他从不挑剔,但他也决不容许慢待。有一次,别的桌子已经吃上好久了。

还没人给他上饭,他便开始骂人了:

“僩孙(宝昌骂人的土语音),不给上饭。” 然后拂袖而去,坐到了餐馆外的台阶上。

大伙见六子发了脾气,赶快敦促厨房给六子上饭。服务员赶快把饭端给六子,还不住的给六子道歉。

六子悻悻的,勉强接受了道歉,接过了碗,就在外面的台阶上吃饭。六子的全部收入,是这样构成的。上菜。

无论是女婿请客,还是儿孙们请客。(请阴间的有关领导)上菜都是六子的工作。

无论是女婿还是儿孙,跪在供桌前,把买来的菜,盛在托盘里,双手把托盘举过头顶,由六子把菜上到供桌上。

说是买来的菜,那真是得,花大价钱买。

特别是女婿,他做东,请庙里的看门的。(相当于阳间的保安。目的是,和庙里负责看门的鬼,搞好关系。希望他们,给自己的亡灵,提供方便。不要难为,自己的故人。)

女婿买单,是最大型的一次请客。

因此,这次请客,也被人们,做了大文章。把女婿打扮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还不算。

女婿还要花大价钱买菜。

女婿从厨房买菜,和过一趟鬼门关,也差不了多少。就那几个小菜,没个两三千块钱,怕是端不出来。说来,这也算不得是什么陋习。

厨房里里外外十几号人。一忙,就是一个多星期。也没什么报酬,宰女婿一刀,往回补补也对。

女婿总算是端出了菜。这次该六子出场了:“跪下”

不明就里的人,被他这一吓,腿肚子都软了,哪有不跪的道理。女婿跪在地上,双手把托盘,举过头顶。六子慢条斯理的开始上菜。

一边上菜,还一边报着菜名:“花生米一边儿、鸡蛋一边儿、大腿一边儿„„”(盘子的“盘”字,他咬不清楚,发的是“边儿”的声)

家常菜他报的了,有些他没见过的菜,他报不出来。虽说他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不少。可哪个饭店有什么菜,和他真没什么关系。

因为,够得上档次的菜,是给成功人士吃的,和他挨不上。无论是传统菜,还是创新菜,他都没吃过。这是个,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人。有人难为他,让他报出菜名,他也会(聪明)地,装聋作哑应付过去。报到一半的时候,他做出个要钱的手势,并说明他这次上菜的劳务费是,三块钱。

这菜上的上的。六子也不给上了。女婿摸不准行情,赶紧给钱。买菜,花了好几千。估计,上菜也不便宜。

掏出一沓子钱,塞给六子。有不少新五元的,还有几张一块的,六子很满意。

下次再上菜,六子要的劳务费,可不是三块,已经涨到五块了。有人说:“物价局没批你,你怎么随便涨价?” 玩笑可以开,六子自己为自己提高劳务费,已成事实。话又说回来了。

六子报的菜名,亡灵或许听的见,别人肯定没这道行。

如此说来,六子的工作,应该属于,具有特殊技能的,特殊工种,涨价也是应该的。

六子的第二笔收入。

是人们往投钱罐里,仍的零钱。宝昌人给亡灵烧纸钱,有个习俗。

那就是,东家准备一个投钱罐,给亡灵烧纸钱的外人,往投钱罐里放一点零钱,一块不少,十块不多。

投十块的也有,不多。一般十块钱,大多轮不着六子拿,不一定哪个手快的,什么时候就拿走了。

剩下的,肯定都是零钱。(据说,谁要是给亡灵烧纸钱,就必须自己准备好纸钱拿来烧,如果自己没准备,需要就地取用,那就得花钱买,往投钱罐里放钱,表示,这纸钱不是东家的,而是烧纸钱者自己的“钱”这样亡灵才收的到。)

到第四天晚上,外人基本就不烧了。这个时候,六子就开始数他的钱。数完后,数投钱罐里的钱,(其实他不会数钱,他只是做出个数钱的样子)

然后把投钱罐一仍,把钱合二为一,装进自己的口袋。有人对他的这一举动,颇有些微词。我觉得,他的这一举动,应该是对的。

因为,他虽不是阴阳,可他的工作“不是阴阳,胜过阴阳”

他长期做亡灵的工作,唯有他,有可能把阳间的信息,传递给亡灵。别人拿了这笔钱,也没有办法,把这里的信息传递给亡灵。所以,这笔小钱,他拿是最合适的。

有人和他开玩笑,用投钱罐里的一元钱,和他换一毛钱,他也绝不换。因为,他的钱是他的,投钱罐里的钱,也是他的,他不会把自己的钱,换到别人手里,这全是他的钱。

这些钱对别人,算不了什么,可对他来说,却是他全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要用这笔钱去尽孝,他要用这笔钱去赡养自己的父亲。他还要用这笔钱去支助乞丐等弱势群体。

他为每家办丧事,都是要报酬的,他从不认为,他是尽义务。这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职。

他工作七天的报酬一共是多少呢? 是人民币二十元。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他一大沓子钱的面值构成。

有一块的、有少量五块的、还有一两张二十元面值的大钞。

这是办完事后,结算回到的最大一笔款项,这就是他的最大的一笔收入。

实事求是的说,办一个丧事,全部费用都是以万计的。少则三、五万,多者就说不好了。

哪家也不在乎,多给六子三、五十块钱。可哪家,几乎也没多给过六子钱。

原因很简单,让六子干活时,大家都想得到。七嘴八舌,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六子忙碌的不亦乐乎。

因为,那是必须做的事情,没他不行。

而关照六子的事,却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考虑的事情。钱、物都有专人看管,别人不便插手。即便是东家,也不便事必躬亲。

东家什么事都干,还要总管干什么?

再说,办丧事,谁家不是伤痛欲绝,哪还有心事,去管那么多琐碎事情。丧事办完后,大伙都忙着喝酒,谁还想得起,有六子这么个人。六子和阴阳同为“白道”中人。收入,却有着天壤之别。阴阳的收入是多少?

没人统计、没人规范、也无需纳税。我可以粗略的算一下。

阴阳办一个丧事的要价是4,000元。宝昌的人口有20多万。

中国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六点九。

照此计算,每年宝昌,平均死亡的人数大约是1,380人。按80%的人家请阴阳的话。

那么每年有4,416,000元这么大一块“白蛋糕”被宝昌的阴阳切分。阴阳的收入有多高,可略知道个大概。这还不算,阴阳推销的,天价丧葬用品。

这么大的税收资源。竟是,人人眼里都有,税收帐上皆无的税收盲区。政府应当对阴阳,实行准入制度,制定行业规范,及阴阳最高收费标准。

出台税收制度,刻不容缓。

政府官员拿点灰色收入,还有被双轨的危险的。阴阳不仅数钱,数的肆无忌惮,人家就是把钱,凉在街上去晒,也不会被政府双轨。

也许有人会说,阴阳办一个丧事,是七天。

按满负荷计算,一个月也不过收入个三、四万。事实上,这其中的奥秘,是人所共知的。阴阳先生是不需要坐班的,更不立岗。他是阴阳两地的,总代言人。

活人都没死过,阴间也大多没去过。对阴间世界的认知程度,几乎为零。那就只能是,阴阳说一不二。

别人只有惟命是从的份,哪还有人管的了阴阳。因此,阴阳穿插着,同时办十家。

从时间上看,那也是游刃有余。

所以,再大的“白蛋糕”也不要怕,这些阴阳吃不下。所以,干活的是六子,拿钱的是阴阳。

丧葬市场再不规范,宝昌人,把宝昌的阴阳,养成饕餮。怕是宝昌人,想死,也死不起了。

再说,现一个正式文件。规定,六子办一个丧事的工资,不得低于200元。200元不多,可比20元那可强多了。

通常六子是不找后账的。个别情况也有例外。

有一次,发送完以后。

总管给了六子,二十块钱,六子不走。

有人问:“你咋还不走,总管没给你钱?”

六子说:“二十块钱是给了,我把事都办完了,连盒烟也没给。” 六子也不知道烟好烟赖,给他两盒就行。有人扔给他两盒烟,他起身就走。

没人告诉六子,去哪家饭店吃饭,更没有哪辆车,会让他坐。去哪家饭店,他比谁都清楚。

他也不用请,他也不用让,他连个弯都不绕,直接就去。大家到饭店时,他已经在那里恭候多时了。

他随便找个人一问:“咱们订这儿了?”

不管别人怎么回复,对他,这便是被正式邀请了。

其实,他根本就不必问谁,也不必有谁的许可,他去就是了。因为,他去和不去,对谁都没什么影响。

对东家,他不占你的座位,无需你多花一分钱。对饭店,充其量也就是多洗一个碗的事。

至于他吃的那一碗饭,实在不比饭店倒掉的美食,好到哪里。六子也很清楚。

老规矩,他从不上桌,随便找个地方一坐,静等上菜。

不管是什么饭店,他从来就是那一碗菜。吃完走人。

六子是智障人士,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智商,怕是也就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在常人看来,他傻。这也是实情。

与其他人相比,他的许多优秀品质,闪烁的人性的光辉,却是许多正常人,难以企及的。

他的原则性,和他认可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他的执着,他的敬业„„还有他的“孝”。

别人是孝子,他也是孝子。

别人的孝,是有尺度、有权衡、有攀比、也有个综合平衡。

是会把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自己的事情,全都放在一起考虑。我们不能说聪明人,就不是孝子。我说的是,别人的孝,是有度的。

而六子的孝,是全身心的,是没有条件的。

六子工作法

为巩固“转作风”专项活动前段工作成果,增强基层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日,衡山县人社局开展了“基层大走访、民情大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连民心、摸民情、解民忧,取得了较......

家有六子的观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家有六子的观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六一青子主持稿(旧)

2011六一青子幼儿园文艺晚会 幼1:六一的阳光灿烂夺目!幼2:六一的鲜花绚丽多彩!师:踏着六月的鲜花,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欢聚一堂,共度这美好时光!:幼1:我们是那么开心幼2:我们是那么幸......

家有六子的观后感

家有六子的观后感《家有六子》观后感(一):乐开了花HOHO,我亲爱的向DD终于亲了我亲爱的希MM,哦~~~乐乐乐,乐死我了。哈哈,这么说自己看着都觉得自己没水平。可是日剧就是有这个本......

儿童团长张六子

儿童团长张六子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行唐县有一个儿童团长叫张六子。有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时,张六子不幸被鬼子捉住了,日本鬼子在审问时要他说出村干部在哪里,粮食藏在什么地方,......

下载六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张六子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