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_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11: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王书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 的“赏识教育”理念已成为共识,教师通过激发、鼓励、欣赏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动力,使学生在鲜花和掌声中扬长避短,体验到被别人欣赏的快慰,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多方的肯定,特别是一些教育理论专家和学者的极力推崇。

然而,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却是,学生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学习自觉性越来越差,厌学,道德败坏,责任意识淡薄,而且非常懒惰,学业成绩一届不如一届。对此,教师心忧如焚,却又一筹莫展。我思考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学习的内驱力缺乏是孩子难教的原因之一。现在,随着小康社会的姗姗而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中不少孩子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任性、自私、孤独;生活上表现出娇气、缺少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动手能力不强。由于孩子太少,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地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渐渐在孩子心中形成了“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的概念,因此,理想、前途、责任感等对于他们根本不必去思考,学习就成为家长和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负担。

惩罚教育缺失导致教育手段单一乏力是孩子难教的又一重要原因。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教育应该包括表扬、批评、奖励和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是现在,中国的教育转型太快,太过于浮躁,常常“一边倒”,不是极左就是极右。现在的情况就是一味高唱“赏识教育”,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在各级各类文件中更以法律的行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从上到下一切规章制度里都有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这个规定就剥夺了教师的惩罚教育的权利。因为除了明显的体罚行为,其他一切惩罚都可以归结到“变相体罚”的范围之内,包括言语上的批评。

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对惩罚教育避而远之,加上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滥用惩罚使学生伤亡而受到法律惩处的事件,更使教师谈“罚”变色。“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最后为了生计,只好把教育的底线降到最低层“只要不出事,不管他学习得怎样,不管他成长为何物?”,丧失了教育者应有的的立场。试问:如果面对乱糟遭的课堂、面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熟视无睹,那是不是对其他同学受教育权的一种漠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导致学生的缺点不断蔓延,最后犯下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谁来为这个错误买单?正如一位网友大声疾呼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纵观古今中外,对于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无庸置疑。从辩证法的原理来讲,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群体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不同个性的个体,不可能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就能帮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和能力。温情说教对于某些错误行为和学生个体并不适用,对多数学生可能简单的说服教育就能使其悔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个别学生则会对这样的方式不以为然,同样,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分过错轻重,一味地进行说教,会使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产生偏差:一方面犯错误的学生会将学校与教师视为软弱,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未能起到相应警示作用,客观上会纵容那些对错误行为跃跃欲试的同学竞相效仿,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被称为惩罚物。由此可见,赏识、表扬与惩罚、批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而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惩罚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惩罚物”,以减弱其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使错误行为得以遏制,也就是布鲁纳的“负强化”。

几位外国著名教育家更是肯定惩罚教育。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育论》中,他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依夸美纽斯书中所述“,严格的纪律”即是惩罚)。他以“ 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方法使之畏惧和恭顺,另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去抬高他们。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老师就是好教师。”接着,夸美纽斯得出结论:在学校教育中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是要消除他们所犯的错(因为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惩罚对他们有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把惩罚当做医生开的苦药一样看待。19 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只要需要教育发挥其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的职能,教师惩罚行为就有其继续存在的基础。”最文明的英国到今天不是依然存在“棍棒”惩罚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吗?中国古代光耀世界的灿烂的文化中,谁又能说没有先生戒尺的功劳?

山西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太原进山中学教师王睿文说,现在班主任面对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社会上提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师该管的不管,学生跟老师顶嘴甚至动手的事时有发生。在教育过程中,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一个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适当的惩罚教育,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孩子自尊自信,相反,某些时候,赞赏多了,孩子会产生麻痹心态,一听到别的声音就不能接受。奖励用得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滥用奖励,易滋生盲目自信,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助长自我膨胀;同样,惩罚用得好也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一个使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应有的惩罚。

因此,我想大声呼吁:请给与教师教育惩罚权吧!这是因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中充满了惩罚。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并非只是担当一个传授课本知识的责任,否则也就无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它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之前的预备阶段,对于学生来讲,这里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里不但要得到知识,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集体和谐共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与赞赏,而遇到更多的会是失败与教训。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我们如何能够不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们了解一个充满惩罚的社会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惩罚。

当然,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让学生难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惩罚必须因人而异,适度惩罚。赏识能给予孩子自尊和自信,惩罚则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和尊严,过度惩罚只会造成反效果。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到责任感,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现代人。美国前总统里根儿时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惩罚教育的典范。1920年,一个12岁的少年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这块玻璃是花12.5美元买的,你得赔偿。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惩罚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惩罚中学会了去承担责任。

而体罚是一种以身体折磨或者身体伤害作为惩罚手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制教育方式,它不但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道德要求,也是被广大有责任心的教师共同鄙弃的行为。而惩罚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的否定评价。必要的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许多赏识教育无法体验的东西,它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只是表征,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从中得到的启发与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我们正常的教育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系,也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受到更大的“自然惩罚”。

作为教育理论,惩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否认,但是,本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一项基本权利的惩罚教育,要想真正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哪一部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授予教师这项权利,即便是2009年8月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表述,这个表述最多也只明确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权,而这只不过是惩罚教育权的一部分。二是缺乏社会舆论支持。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教师善用惩罚手段,教育、挽救、成就学生鲜有报道,而对教师滥用惩罚造成后果的新闻则趋之若鹜,大肆渲染,大有不鞭笞讨伐誓不罢休的势头,把正常的惩罚教育与非法的体罚一棒子打死,“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误导了公众,剥夺了惩罚教育的生存土壤。三是家长不理解。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尽管有的家长生气时对孩子动辄打骂,但是在学校就是批评语言上稍重,家长也难以接受。比如一个学生在教室中乱扔垃圾,老师要求该学生必须彻底清除所扔的垃圾,同时将教室其他垃圾也一并清除,作为小小的惩戒。结果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大闹一通,说是老师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又如两学生打架,老师了解原委后,责令一生想对方道歉,家长找到老师,逼老师向其子道歉„„四是多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教师们要排除 “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心理障碍,研究探讨怎样将惩罚教育这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做到有理、有据、适度、灵活,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挑战。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让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惩罚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锻炼坚强的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

时下 ,许多教育思想如洪水泛滥般涌进学校。比方说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欣赏,激励是可行的。它可以激发学生某些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但一些学校,集体却发展到认为表扬......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育本身有一个纠错的任务,而错误的种类有很多种,虽然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无......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浚县科达学校 赵志胜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2001-11-12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不能......

下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