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体罚屡禁不止,体现教育无能?
人民网2003-07-15婉雯
原始新闻女学生当众遭体罚受惊吓出现尿失禁
“一个小兔加一只小鸭等于几个小动物?”因为答错这个极为简单的问题,顺义西辛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张兰(化名)却挨了老师的体罚。张兰的妈妈张淑凤向记者哭诉:“因为这事,孩子已经吓出尿频了!”而且“挨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张淑凤介绍,一年多前,张兰还在其他小学就读的时候,因为一次迟到就被一名姓王的老师“打了两个嘴巴子”。自从那次事件后,张兰就患上了恐惧症,睡觉时总是喊“老师打人了!”为了减小打人事件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影响,张淑凤不得不将孩子转学到了顺义西辛小学一年级二班,而可怕的一幕在新学校再次上演。和张兰同班的四个学生接受了记者的随机采访,他们当中的三个孩子都被教数学的刘老师拽过脸,都是因为他们答错问题,或者引起了老师的不满。(北京娱乐信报)
主持人:婉雯今日播报
新闻关键词体罚
教师体罚学生到底造成多大伤害?
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体罚带来的恶果令人震惊。暴力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给承受者造成身心伤害。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成人社会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河南省汝阳县一小学生张某因上课精力不够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辽宁省昌图县学生梁某因为作业字迹稍为潦草,右尺桡骨远端被老师打成骨折。东北一小学9岁女生因为老师体罚,导致左耳神经性耳聋、癫痫和双下肢瘫痪;山西省永济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赵超死在自己班主任的拳头下……教师、父母和整个成人社会对于孩子是多么冷酷和暴虐,我们实在应该深深反思。
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她说,体罚并不一定与敌视或暴力倾向相联系,具体情况则根据不同父母有所不同,即体罚的使用频率、强度以及父母动怒程度或是否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使用等。她说,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不能教会孩子辨别对错,虽然当父母在场时孩子循规蹈矩,但是当孩子确信能够逃过惩罚时还是会肆意妄为。
教师体罚学生有何特征?
教师体罚学生,至少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手一巴掌或者一拳头,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教师的暴力,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暴力对抗,而只是恐惧而又绝望地承受。消极地承受暴力比积极抵抗暴力显然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袭击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而又恶劣的后果。第三,教师在知识上和教育体制上的权威地位使得他们在施暴于学生时常常具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学生对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理优势具有清楚的体会和认可。他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行政调解、诉讼等途径得到处理和释放,而是全部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精神压力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施暴者个人和对整个社会的复仇),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主持人:鲍朋今日播报
新闻观点合理处罚代替体罚
体罚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报上屡见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往往都很严厉,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社会观念也是导致体罚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体罚现象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一方面反映教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严师出高徒”的惯性体现。此外,升学考试指挥棒高悬在教师头顶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层出不穷。很多农村的家长认为:老师打人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打得太重了。就连一些学生也觉得老师打学生理所当然,认为“老师打你,还不是为你好?”
另外,对于法律观念的淡漠,也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有律师认为:对于体罚学生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和制裁,因此会导致体罚现象反复出现。在法制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者其他成人,稍微对孩子进行打骂,立刻就会有警察或有关部门来干涉和依法处置。而在中国,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并不是故意伤害,大多数体罚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缺乏法律对校园暴力的规制,教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大错。
不体罚怎么办?
对于能否体罚学生,国内国外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泰国采取禁止体罚的法律,可家长却难以接受,认为有些情况下给孩子几记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国政府明白家长的苦心,同意家长可以用手打孩子屁股。那么老师呢?在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老师怎么办?
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消极或负强化也比直接的惩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不能总以为只是学生有错,而自己就绝对正确。很多错误的发生都不只是单方面的。
另外,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孩子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的,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抽烟,有的学生会赌博……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应该校纪处分的就校纪处分。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学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班规和校纪的有关规定来处罚学生,那么让学生受到惩罚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这就是“法治”。学生最初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得到校园中“法”的及时纠正,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法”的观念将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法制教育。我们的学校、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第2篇:对体罚屡禁不止的再思考 教师随笔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体罚学生屡禁不止的背后》刚刚搁笔,又惊悉2011年10月12日的《教师报》以《学生上课说话遭老师掌掴》、《小学生遭钢尺抽打》、《“功夫校长”当众暴打学生》为题报道了三起体罚学生的事件。《学生上课说话遭老师掌掴》中报道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永丰实验学校一姓宋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将以一句“上课呢,别说话了”劝说同桌的六年级二班女生小鑫连掴了三掌,将该生打得直发蒙,在家长的追究下,宋老师支付2000元并辞职了结此事,据该校校长介绍,宋老师今年21岁,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今年7月份刚入职。《小学生遭钢尺抽打》中报道的是广州市南沙区隆村港龙中英文实验小学一姓陈老师将4名没完成作业的二年级学生用钢尺抽打示众,打得一学生小贝背部出现大块红紫色伤痕;该老师还常用自己绣十字绣的细针吓唬不听话的学生;由于家长追究,在当地警方调解下,陈老师一次性赔偿小贝3550元医药费(学校退还该生本学期所交学费)并辞职,而该老师今年才22岁,毕业于哈尔滨鹤岗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今年6月10日刚来到小贝就读的学校教学。《“功夫校长”当众暴打学生》报道了河北衡水市枣强县五中副校长张新成当众暴打该校两名初二学生;这个过程还被一“枣强拍客”网友拍成视频上传互联网,画面中,该校长从1分30秒处开始打学生,一直到5分26秒的视频结束,他共踢了一身穿蓝衣男孩四脚、黑衣男孩两脚,其余时间不是揪着两人的耳朵抽脸,就是双手抱胸训斥。事发后,该县教育局已经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对张新成作出了免除副校长职务、调离工作岗位的决定。
前两则中,两名教师都刚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当,似乎还好理解。而后一则中的张副校长,一定积累了很多教育经验,况且还是学校领导,可为什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还是拳脚相加呢?看来,体罚学生的乱相真是不能简单视之。那么,从这几则新闻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折射出当前师范教育中师德教育的不足或缺失。从报道中我们得知,宋老师和陈老师都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没成想刚参加了教育工作就栽了这么大一个跟斗,她们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想把学生教好,就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对,才犯了体罚学生的错误。由此,我们不难想到,她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就没有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没有做好进入教学工作的全面准备。笔者也是一名17年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回想当时上师范的情形,或许只是轻描淡写地穿插过这样的内容,总之对师德教育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好像根本没有深入探讨过如何教育、批评、处理“问题学生”的方式方法问题,以致于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后,对特别调皮的问题学生采取的也是诸如罚站、面壁、“给我滚出去”(最气人时还打过屁股)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只是自己心中还坚守一个不伤害学生的底线,所幸没有造成任何后果。后来,在上级部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才逐步树立了坚定的师德意识。现在看来,当前的师范教育对师德内容依然不够重视,在有些院校,由于校领导的漠视,还有可能缺失,他们注重的只是学科建设。这宋老师和陈老师两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就犯下了严重体罚学生的错误便是明证。就是由于她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时,思想观念中没拨上“师德”这根弦,所以才没有思考采取正确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方式方法。
二是折射出某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没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那位张副校长为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脚。这三则体罚学生的新闻放在了一个版面,似乎体现了编辑的一番特殊用心。是对比,还是反衬?我们不得而知。连身为副校长的管理者都采取的是这样当众施暴的教育方法,可想而知师德师风建设是如何的任重道远?那两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如果一参加工作就能得到该校领导严格告知“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坚决不能采用体罚的方式”,那么她们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就犯了当老师的大忌。所以,这三则新闻共同折射的是基层教学单位的管理者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不到位。那位张副校长“打铁自己都不硬”,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呢?
三是折射出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师德者,思想道德范畴也,外界的因素影响固然重要,然内在的“修行”才是根本,即我们自身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然选择了教育行业,就应做好“修行”的准备。体罚学生,特别是恶劣体罚学生,那不仅是违反师德师风的道德规范,而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试想,我们在体罚学生的过程中失控,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那是会犯伤害罪的。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不断谋求教育学生的科学方法,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体罚学生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经常将心比心,如果那样的恶劣手段强加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是什么感受,何况是那样小的学生,他们所犯的错误就非得用体罚的方法教育吗?如果真的让你气愤不已,也要学会“冷处理”,先放一放,想想采取怎样教育的科学方法。为人师,树师威,不是靠体罚,靠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靠的是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名师,有哪个是靠体罚成就的呢?
四是折射出某些教师对学生缺少基本的爱心。我们从报道的事实中不难发现,这些对学生体罚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责任心特别强,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学生,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凭白无故地去体罚学生,都是在学生犯了某种错误之后,为了教育的目的去体罚学生的。所以,这些老师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的,他们有着特别强的责任心。但是,这种责任心缺少了一种对学生最起码的爱心,因此,教育起学生来又是那样的“狠心”。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那位蔡老师,也曾扬起教鞭准备打学生,但由于她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爱心,所以教鞭并没有落下,可能意识到这样不妥后很快又对学生报以微笑,这反而激起了学生对她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越是用力,它也会给你一个同样力道的反作用力。我们对学生充满一点爱心有什么不好呢?所以,爱心加责任心,是做好教师的“充分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并且不能“偏心”。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责任心去引导学生,一定会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反过来,你也会成就你做为教师的最大的人生价值,收获到学生对你的崇敬与爱戴。
做了老师的人,最怕被人说成是误人子弟的老师,所以,又都想成为严师,让学生怕自己,说话“一言九鼎”,没人敢不听。这是我的切身体会。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不能让你满意,触犯你的“师威”,让你产生动粗的冲动,结果就可能犯下体罚学生的错误。我想,这肯定是许多体罚学生的老师的共同“轨迹”。然而,“严”还有个“度”的限制,叫“严而有度”。现在,换个教法教书,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份关怀,再多一点心理沟通,少一点严厉,少一点刻板,再少一点冲动,我相信,你一定会和“体罚”绝缘,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并不误人子弟的老师,做一个能与时俱进的老师。
王宝杰
第3篇:无能庸医
无人性无医德我的孩子冤
我和新婚妻子来攀枝花市打工,自从妻子有了小孩之后,按照医生说的到攀煤集团总医院定时检查。在临产前一小时,我带着妻子去做了检查,医生说一切正常可以顺产。
在进产房前,我妻子的洋水她们已经做了人工破除,妇产科的医生才给我几份文件签字(上面写的全是在顺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我没时间细看,她指哪我签哪。签完字后,她们才把我妻子推进产房准备接生。
在2012年5月25日13点40分我儿子出生(在产房经历了三个多小时)。接生的医生对我说:“孩子缺氧,需要到儿童科观察两天就可出院。”当时我从医生手里接过孩子,看孩子手脚灵活有力、呼吸正常没有任何异样。小孩抱进儿科,做了登记抽血,他们就在我儿子头上插上针输液。同时又给了我许多文件签字(内容是些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这时我就搞不懂,查血
第4篇:教育的体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 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
石家庄美育融合达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教学法后,以奥尔夫为教学主轴,研发出适合华人地区2岁至8岁幼儿的音乐律动教材。美育的教学统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图画五大艺术元素,让孩子用听、说、唱、跳、奏、玩等不同方式去感受音乐,并开发想像,从各种音乐元素中得到身体机能、思维、人际、自我认知、空间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 幼儿对音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