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词解释_现当代名词解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07: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当代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当代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备受创痛,《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至于这种对*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因为表现同一题材,长篇1般需要有较多的时间准备。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另外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古华描写小镇岁月的《芙蓉镇》(1981年发表)、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也都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先后被搬上银幕或改编成电视剧,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寻根小说流派

“寻根小说”的实验,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革新与推进,具有不寻常的实践意义。这一点,或早或迟都会得到印证。“寻根小说”的创作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那几位写过类似“寻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写过《文学的“根”》的韩少功,写过《文化制约人类》的阿城,写过《理一理我们的“根”》与《文化的尴尬》的李杭育,写过《我的根》的郑万隆等等。当然,这些作家在小说主张方面的鲜明态度,足以使他们成为“寻根小说”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与“寻根”、与文化意识相牵连的小说创作的现象方面,譬如说,一些并没有公开主张“寻根”的作家,如王蒙、陆文夫、林斤澜、冯骥才、张贤亮、高晓声等,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新作品显示了审美思索与社会文化意识及批判精神的联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高原的风》,陆文夫的《井》,林斤澜的《矮凳桥传奇》,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晓声的《觅》……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与新的姿态同“寻根小说”的艺术主张产生着某种呼应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寻根”意识比较鲜明的作家,也在他们的具体主张提出之后或之前,创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与他的小说集《诱惑》,阿城的《棋王》、《树王》,李杭育的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录》系列……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写出了一大批富有明显的“寻根”意识或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人的过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红蝗》、《筑路》、《枯河》、《秋千架》,李锐的《厚土》、《吕梁山风情》,王安亿的《小鲍庄》,铁凝的《麦秸垛》,贾平凹的《浮躁》,张伟的《古船》,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瘸腿野马》,江浩的《盐柱》,等等。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白洋淀诗派

“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和影响了“*”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90年代的乡村小说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圣、拆解深度”的后现代景观中,乡村小说以其对世俗文化的疏离和80年代文学精神的高扬而独树一帜。从描写对象上来说,它们至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以关注现实为主,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谭文峰的《走过乡村》,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九月还乡》等一批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家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能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深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出变革时代,尤其9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民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困惑、不适和痛苦的转变。另外,还有刘玉堂、赵德发、孙宇以及许多并不纯粹写乡土的作家,如阎连科、迟子建、李贯通、铁凝,他们也写90年代乡村的变化,但更多地是将目光投向许多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村,它们一般地处偏远,现代文明之风还没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另一类则以回顾和反思历史为主,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莫言的《丰乳肥臂》、余华的《活着》以及阎连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大多是轰动一时的佳作。它们以中国乡村和农民的“过去”为描写对象,对我们民族,尤其农民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史、心灵史,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与反思。

政治抒情诗 ——

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

1、张颐武和韩少功围绕《马桥词典》的官司,以韩著《马桥词典》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

篇小说优秀大奖之长篇小说一等奖而暂告一段落。尽管张至今仍坚持《马桥词典》是“模仿”、“完全照搬”之作,但法院的结论和评委的结论的一致性,应当是有说服力的。

2、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作家3000言》,号称“当代论语,世纪真言”。读者买后大呼上当。沈奇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名为《中国作家3000言悲哀??作家一思考,就让人发笑》。如著名女作家、诗人柯岩的“真言”是:“人生是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人生。”饶舌的废话。叶永烈写的是“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属于古语改编。诗人朱子奇干脆写了一句“脚踏实地奔向理想”。等于一句口号。

3、有一桩论争挺可惜,那就是宗璞为其父冯友兰先生生前事质询钱钟书,认定钱曾攻击冯,要讨一个说法,杨绛先生于是为钱辩解,宗璞不认帐,于是宗、杨二人辩文往来。局外人看来,杨绛先生的解释是客观、自然的;更何况往事久矣,还是面向未来吧。

4、香港大牌作家金庸对港版《金庸传》表示不满,已决意要动手写一部传记。

5、文坛流行“搭车”,你出一本“老照片”,我就“克隆”一本“老相册”;你有“读者精品”,我就一本“读者精选”。弄到极至,连作家的真实姓名也来“拓片”。旅美作家陈燕妮曾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和《遭遇美国》,就有出版社和代理人又造一个“陈燕妮”出版《出国遭遇》。手法虽不高明,但盈利是肯定的。

6、“海派女作家文丛”销售看好,而作为作者的14位上海女作家却心寒,原因是稿酬只得到一半,版税等则一无踪影。书商赖帐,作家上当,于是引发诉讼。

7、仲夏,厉以宁教授碰上了一件让他恼火的事。一本署名马啸著的《厉以宁启示录》(中国国际广播版),它的很多内容与所描述的主人毫不搭界。厉先生在书里夹进了几十张标签,以示不实之处。他通过记者正告:“马啸,不要再虚构什么。”

8、20多年前,在韩国岭南大学的文库里,发现一本9卷18万字的汉文小说《九云记》,署名“无名子添删”。小说讲述了一些清朝的中国人的故事,其情节、描写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到今年,此书究竟是中国小说还是朝鲜小说,两派学者都称“铁证如山”,论争进入白热化。结论也许要等到遥远的将来才会有。

9、《中华活页文选》重新走俏,让不少“过来人”备感亲切。然而它的品牌归属引起争议。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的这场“官司”还有待时间论证。

10、赵瑜调查“马家军”,轰动一时,文坛体坛搞“相扑”,谁来当“裁判”?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12.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上通过三个协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是指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关系。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甚......

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

下载当代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