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_论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3:56: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

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

[摘要]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有着及其丰富的意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建构:向死而生的维度、身心和谐的维度和生存发展的维度。它充分发挥了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巨大合力。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济上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教育的经济功能因而得到加强:学校教育普遍奉行实用主义理念,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surviving skill)俨然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教育日益沦为经济的侍臣,充满了成功、效率、自由的迷思,制造出一批批自私、贪婪的工作机器和精神生活上的贫民。同时,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尤其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美国校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叛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嬉皮士”(Hippies)运动。为了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强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了应对美国出现的道德危机,凸显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重新探索并揭示生命的本质,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onald 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LifeEducation),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①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较好的方式,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华特士在其代表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Education for Life: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llenges)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作为一种终身的历程,生命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要引导人们充分感悟人生的意义。而学校生命教育就是要把书本的学习和人生的体验完美地融为一体。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有着及其丰富的意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整合了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品格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的内容,注重实践性,是一种为学生快乐而成功地生活做准备、并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渗透式教育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建构维度的分析,从中剥离出对生命观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展现原生态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

一、向死而生[1]的维度

西方传统文化源于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理性精神,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对于传统生死观中所蕴涵的“有限的生与无限的死”,西方人更重视“无限的死”,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主张通过道德这一载体来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因此,美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首先强调生死的一体两面关系,主张从生死相联、“由死观生”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命与死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实现乐观豁达的“向死而生”。

(一)善待生命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以善待生命为原点,首要目标在于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其次才是传授传统教育中的标准课程知识。作为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华特士创办的阿南达学校将生命成长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内容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⑴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宇宙: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普及科学、植物学、地质学和解剖学;⑵个人发展:主题范围从生理发展到心智与心灵的发展;⑶自我表达与沟通:包括艺术、诠释舞蹈、音乐作曲、音乐欣赏、创意写作,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培养更多应用且有用的技艺;⑷了解人:包括历史、地理、心理学、不同文化习俗与信仰的研究,以及参照世界各地人们内心对人生最深刻的向往来评价这些文化的习俗;⑸合作:主要包括那些能够立即带来帮助的主题;⑹整体意识:包括艺术与音乐欣赏、文学、哲学与宗教等广泛课题。[2]

善待生命要以知识为基础,生命科学因而成为认识生命的基础学科。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其中对生命科学教育从系统论观点上作了详尽的阐述。在生命科学的标准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做出明确规定:⑴幼儿园至4年级:生命体的特征、生命体的生命周期、生命体与环境;⑵5-8年级: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繁殖与遗传、调节机制与行为、人口与生态系统、生命体的多样性与适应性;⑶9-12年级:细胞、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进化、生命体的相互依赖性、生命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组织、生命体的行为。[3]该标准蕴涵着对学生个体生命的重视,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并为以后形成公民素养奠定基础。

除课堂教学之外,美国中小学的善待生命教育还渗透在诸多方面,如温馨如家的教室布置,师生共同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等,藉此培养学生善良、热情、宽恕、助人等生命关怀的优良品质。为了推广和普及生命教育,让善待生命的观念具有普世价值,美国成立了许多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与杂志,同时还制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计划。如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生活技能部(Life Skill Ministry)则专门用于训练青少年的生活技能,以帮助他们远离犯罪、贫穷等。

(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死亡教育于20 世纪20 年代产生于美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1976年,死亡教育在美国中小学基本普及。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还专门创办了死亡教育馆,通过观察动植物标本,让孩子们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正如四季有春夏秋冬、植物有花开花谢一样。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正确的死亡概念,科学有效地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目标主要分为四个层面:⑴认知层面: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事件和经验的信息,并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讨论,帮助他们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⑵情感层面: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⑶行为层面: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哀伤情绪,以及如何对别人进行哀伤抚慰;⑷价值层面: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终结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

[4]死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⑴自然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⑵人类的生命循环:出生、成长、老化及死亡;⑶生物层面:死因、死亡的界定;⑷社会与文化层面:丧葬风俗及关于死亡的用语;⑸经济与法律层面:保险、遗嘱与葬礼安排事宜;⑹哀伤、丧礼与守丧等;⑺儿童文学、音乐等艺术中的死亡描写;⑻死亡的宗教观点;⑼道德与伦理主题:自杀与安乐死等;⑽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5]

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实施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展开:以认知为中心——预先设计好单元和课程规划;以活动为中心——不预设教学目标或机会,而是由师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上课方式。[6]日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⑴讲授法: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方式讲解相关主题或知识;⑵阅读指导法:首先阅读相关书籍(包括教材),然后展开研讨,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⑶欣赏讨论法:通过各种视听媒体进行赏析,具体方式包括团体讨论(由教师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与小组讨论(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有关问题);⑷模拟想象法:包括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故事主角模拟想象等;⑸亲身体验法:通过参观与生老病死有关的专业场所(如医院育婴室、殡仪馆、葬礼、重症病房等)、照顾危重病人、聆听专家讲座等途径获取直接经验。

二、身心和谐的维度

身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质料”和“形式”对于一个物体一样,既是两种东西,又

是不可分割地存在着,共处和谐之中。完整的生命正是通过身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人既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也是一个身心和谐的统一体。

(一)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

健康在人的生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⑴身体健康教育:预防身体疾病、改进卫生习惯、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⑵心理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7]具体包括教育、辅导、咨询、治疗等四个层次;⑶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授关于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行为影响健康的知识。199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School HealthEducation),2005 年12月,美国健康标准联合会对其进行了修订,目前,这项标准已成为各州和地方学区决定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规定,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必须做到:⑴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有关概念和知识;⑵具备获取有效的健康信息、健康促进计划和健康服务方面的能力;⑶拥有促进健康行为、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能力;⑷学会分析文化、大众传媒、现代科技以及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⑸具备促进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技能;⑹具备通过建立目标、进行决策以促进健康的能力;⑺积极支持并参与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行动。

美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领域一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划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K-6)的健康课程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阶段(7-12)则在此基础上扩展深化至十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和感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和家庭生活健康。[8]其中尤以健康知识的习得和健康态度的培养为重点。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品格教育(CharacterEducation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品格教育以生命的自爱为源头,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产生愉悦的生命体验。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关心与责任,重视其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层次性和渗透性,强调教师、学生、学校和社区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及其社会责任。

各种课程计划和评估计划的大量涌现是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1985年,美国教育部部长威廉·贝内特(William Bennett)提出“蓝带认证计划”(the Blue Ribbon AwardProgram),旨在评选出美国杰出的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授予其“蓝带学校”的称号和奖励。评选标准就是“为所有学生在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品性、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等方面的发展”。[9]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美德主要包括:慎思(prudence)、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其中前四个属于西方的传统道德,后四个则是针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提出来的。[10]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品性发展、药物教育、激励、指导、自尊计划、提升品性的教学技巧、纪律计划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中小学都把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贯穿到课程中去,或把品格教育中诸如诚实、友善、真实、公平、责任、对差异的欣赏、友谊等品质融入到社会研究、英语学科的指导计划中。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每月的美德”与“每周的美德”的建设,并在给家长的便条中说明目前倡导的重点美德,请父母在家中鼓励这些美德行为,从而使家庭积极地参与到品格发展计划中来。

三、生存发展的维度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两个层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存是发展着的生存,而发展是生存的历史延续和超越。其中,生存着重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存在和当下的需要,人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将随着人类的历史演进而日益扩大和提高;发展则重在强调人自身的运

动和变化,更为关注人的长远需要。

(一)生存维度的生命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存维度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这是一种为训练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提升生命质量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生计教育由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于1971年提出,主要目的在于消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解除学术与职业之间的人为藩篱。

生计教育具有三个特点:⑴生计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的学生;⑵生计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从儿童早期直至中学后的整个人生历程;⑶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谋生的各种技能,以维持其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

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模式将中小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生计认知阶段(K-6年级)、生计探索阶段(7-10 年级)与生计定向阶段(11-12年级)。美国中小学一般都设有专职人员进行生计教育,开展生计辅导和咨询工作,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使学生个人潜能的发展与未来的职业定向建立应有的关联,进而使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动力和活力。

(二)发展维度的生命教育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世界各地人民的共生关系;增强人们对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了解,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发展相关技能、态度、价值观,以使人们团结协作改变现状,并把握自己的生活;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分配资源和能源的世界而努力。

发展维度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⑴全球伦理教育:重在教育学生,凡事“要以人类利益为重,忠于人类家庭,服务世界共同体;尊重他人、他国的尊严和选择;去除狭隘的宗教偏见、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关心现实人类生存,高瞻远瞩人类未来,树立全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所有人都能尽情享受真理、正义和丰厚的物质带来的自由和幸福。”[11]⑵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要求教育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并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其次要求教育实现内部的和谐发展,并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全面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学习性社会中的完美体现。

总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既反映了现代教育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走向,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对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进而生发启示与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德)弗兰茨·贝克勒等.张念东等译.誓言集:向死而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

[2](美)杰·唐纳·华特士.林莺译.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49-158.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9.

[4]Corr,C.A.,Nabe,C.M.&Corr,D.M.(eds.).Death &Dying:Life &Living[M].2 nd ed.Brooks/Cole Pub.Com,1997.13-17.[5]Eddy,J.M.,St.Pierre,Alles,W.F.&Shute,R..Conceptual areas of death education[J].Health Education,Ⅱ,1980(1):14-15.[6]张淑美.中学“生命教育”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12.

[7]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

[8]Creswell and Newman .School Health Practice(Tenth edition).Mosby-Year Book,Inc. 1993. 374-375.

[9](美)Madonna M,Murphy.周玲,张学文译.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69.

[10]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4.

[11]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66-72

论现代中小学教育

论现代中小学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设施教育制度也逐渐的完善和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然而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最让人关心的问题也正......

大学生命教育论

大学生命教育论柴志明 何仁富《大学生命教育论》是2010 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柴志明//何仁富。主要讲述了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样态、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生命......

论民营企业文化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cn论民营企业文化建构作者:全瑶梅 叶娌燕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1期[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民营企业文化建构过程中存在......

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下载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