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状况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状况研究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是在目前城市交通事故日益增长的严峻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任重而道远,困难重重。因此,目前国内甚至是国外发达国家迄今在交通安全预警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针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的研究,探究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对策
0 前言
交通安全本来泛指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上的安全。但本世纪以来,由于机动车发展很快,道路交通事故越来越严重,因此,一般所说的交通安全是指道路安全,而铁路、水路和航空方面的安全称为运输安全。为了照顾我国的习惯说法,本文沿用道路交通安全这个名称。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两大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而一提起交通安全,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它与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是如何减少城市道路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公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由于违章,造成了人畜伤亡或车物损坏的意外事故。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载体,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好坏的直接标准。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交通事故总数上升、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断增长。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降低交通事故的高发率、降低交通事故,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交通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80%以上的客运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交通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3)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
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4)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5)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6)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7)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国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8)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1.2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公共交通必须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并兼顾公交企业效益。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现的主要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2.1 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出行居民,即公交乘客。要想建立合理的公交线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公交乘客的心理、出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公交最优线路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参考国内外的大量数据,并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在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时,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为更多乘客提供服务;(2)使全体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减少换乘次数;(3)使路线的效率最大;(4)保证良好的可达性,尤其是要减少公交乘客的步行距离;(5)扩展公交服务范围,减少公交盲区。
2.2 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随着城市居民出行量的增加,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不能满足出行需求。要想使公共交通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单单依靠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增加道路设施远远不够,为此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公交管理技术,如可以引入先进的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法。该系统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模式、各种新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等与调度优化系统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基于公交线路流量的线路配车数技术模型。目前,我国公交企业的总体技术手段落后,新的公交运营调度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乘客自动技术等,基本上没有应用。
2.3 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大运量快速交通工具速度快、运量大、耗能低、污染少,并且可靠、准时、舒适、安全,但它需要专用道路,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因此建立我国城市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可考虑按如下三个阶段依次实施,即:设立公共汽车专用道;发展公共汽车列车;开辟轨道交通。
2.4 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与外部有关部门(如交管)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公交乘客的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公司营运调度与企业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其营运效率,降低其营运成本;建立电子付费系统。响应需求是一种新型的公交运营模式,其特点是:无固定运行时刻表、路线及汽车停靠站,乘客享受门到门的运输服务,是一种机动灵活而且效率较高的公交运营模式。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并以客运为主。包括有轨电车、地铁、轻轨交通、单轨交通和市郊铁路5种子系统。轨道交通是现代化都市的标志之一。如在特大城市可采用地铁和轻轨方式。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能耗少、无污染排放、占地面积少等诸多优点。地铁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3万~6万人次,高居于各种交通方式之首;平均运行速度40~60km/h;行驶于地下,不受外界干扰,是乘客出行准点保证率最大的交通方式。但是地铁造价很高,以我国目前已修建的情况来看,平均每公里6亿~8亿元,比其它轨道交通方式高2~3倍。根据地铁的技术经济特点,主要适用经济较发达,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且客源充足、具有强大客流方向的城市市区和近郊区,可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主干线和大通道。
轻轨是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3万人次,介于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中量客运技术填补了空白。轻轨包括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运行速度30~40km/h,最大坡度为6%。轻轨的造价1~1.5亿元/km,约为地铁的1/3~1/4。根据上述功能轻轨主要适用范围在单向小时1万~3万人次的城区和郊区。在大中城市,可采用地面轻轨、高架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在山城和沿海城市,由于单轨对地形要求不高,爬坡能力较强,是该类地区轨道交通的最佳选择。
四、总结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以及引起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得出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本综述以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作为研究内容,对其作较为系统的研究,深入分析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各项因素,确定出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从而对道路交通事故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措施,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为改善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曹焕光.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5: 2-82.2.徐吉万,徐冬玲.城市交通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170-175.3.林伯泉.安全学原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18-128.4.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79-125.5.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44-292.6.戴行信,张永红,见军.交通安全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
四川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办法》的通知各市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为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安全......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模式研究摘 要:近几年来,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被引进国内,并且慢慢地被重视起来,一些国内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发展起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而且也起到了显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