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乡二元结构浅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 我过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二元结构有很多危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们的党务之急。
关键字: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背景
中国2000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导致了二元结构的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社会注意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注意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发面和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进步,而改革开放的措施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点我们国家做到了,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出现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
在今年的1-9月,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22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同比增长13.7%。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0年来最大,绝对差距达近万元。
城乡二元化不但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上,还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i等方面。我过法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
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办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
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早在1951年2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又进行了修改。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营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主要包括职工病伤后的公费医疗待遇、公费修养与疗养待遇,职工退休职后的养老金待遇,女职工的产假及独子保健待遇,职工伤残后的救济金待遇以及职工死后的丧葬、抚恤待遇等。条例甚至规定了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及死亡时的丧葬补助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国家是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的。至于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除上述在业人员享有劳保待遇外,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城市人口可享
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在业人口可享有单位近乎无偿提供的住房等。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据统计,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成了农民惟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
1.造成城乡居民长期不平等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平等,首先是制度不平等,如不平等的户籍制度,成为入托、入学、就业、社保等。城乡有别的法理依据,一些部门甚至启动与城乡二元结构、居住地强行挂钩的利益寻租,借此乱收费,谋取私利;其二则是法理不平等,例如农民缺乏享有按人数选举人大代表人数,在人大代表中真正平民百姓比农村官员要少。
2.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市富、农村穷最主要的根源之一。中国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往往是从农村进行原始积累的,从农民手里以很低的费用甚至无偿得到土地开发,加之中国特色的以农支工、以农村支援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当今的中国城市越来越富裕,而农村则越来越贫穷,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倍,且有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是3.21倍,2003年是4.4倍,2006年上升到的4.8倍[1]。
3.限制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
人力资源是农村第一大资源,城乡人口分割、城乡管理断裂、左的思想歧视和制度的禁锢,长期限制着农村丰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转化为社会财富。因此,农村人民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贫穷落后。在近几年放宽人tEI流动限制、乡镇企业异军兴起,打破了农民只可务农的禁锢,许多地区的农村大有起色。我国土地总资产25万亿元,是农村第二大资源。取消统购派购,可以自由种植,土地可以转让开发,土地的产出率明显提高。对户籍制度加以改革,取消对农村居民的限制,农村这两大资源通过科学配置,就可变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优势。让农民享有权按照宪法维护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权益、城乡居民将能均衡使用城乡资源,将促进资源科学配置,ii
促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进而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制约着我过经济的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此,解决城乡的二元结构,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面来。
i 《城乡二元结构》,百度百科
ii曾江辉,《浅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6月第5卷第2期:农学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摘 要: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城镇化进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文章从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入......
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着手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对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释疑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改革现状及其问题“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