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哲学原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成语的哲学原理”。
成语的哲学原理
1、“按图索骥”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6、“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B(1(2(3C(2(3D(2(4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B(2(3(4C(1(2(3D(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B(1(4(6C(3(4(6D(1(4(5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 B(1(2(3(4 C(1(2 D(2(3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B(1(2(3C(3(4D(2(3(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
(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B(4(5(6(8C(1(9(10D(3(6(9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1(2(3(4B(5(6(7(8C(1(5(9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1(2(3B(4(5(6(7C(6(7(8(9D(4(6(8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1(3B、(2(3C(1(2D(3(4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B(1(2(3C(1(3(4D(2(3(4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5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C普遍联系的观点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B(2(3C(1(2(4D(1(3(4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B声东击西C因材施教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 内因和外因 B 量变和质变 C 认识和实践 D 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A 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 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 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 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A 实事求是的态度 B 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A 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 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 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 5.3 P183.9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材 P30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主要应用于:世界是神创的、人创的,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
1.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2.人生旅途上,横竖都是路,苦辣酸甜都要尝。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经历险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