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规划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9:43: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规划”。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简新华

非常感谢论坛邀请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和新农村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我想从六个方面把一些基本的观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三农”问题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第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利弊,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第四、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方式,第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途径。

一、“三农”问题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我们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也不是90年代以后或者本世纪初才提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农村合作化完成以后就提出来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年龄大的同志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新提法,是早就有的。当时提出来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为什么要重提这样一个说法,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来说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富裕和繁荣。

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概括主要是三个方面。三农早就存在,农业、农村、农民早就存在的,怎么成了问题呢?是什么问题呢?

(一)是农业落后。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特色化、绿色化,这些方面特别是优质化的水平方面还比较低,还没有实现现代化。

(二)农民收入比较低。不仅比较低,而且增加还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现在的这些途径都面临着困难,我大致归纳了六个方面:(1)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应该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农产品的供求是基本平衡的,甚至有的供过于求,想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相当困难;(2)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现在供求平衡,所以从国内来看,要想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相当困难的。当然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影响,有时候可能大起大落,也有可能要涨,但是这个涨价的好处大多数不是农民得到的,而是中间商得到的;(3)农产品的深加工。这需要有资本和技术,所以农民自己做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

(3)办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曾经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升级换代,第二次创业,它必须要优化升级,所以要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5)进城务工经商。大家也知道面临着很多的困难;(6)劳务输出。到国外去打工,这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想尽了办法,主要就是六大方面,现在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收入低而且增加困难。

(三)农村非常贫穷,农业也落后,收入也低,当然就贫穷了。而且城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大家都知道2000年时,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镇的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当时信里就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什么说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大家都很明白,因为三农问题不解决,农民就不可能富裕,农村就不可能繁荣,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不可能消除,内需也难以扩大,经济发展就缺乏动力,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不能改变,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我们的社会也无法和谐稳定。

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利弊

为什么会产生三农问题?我们说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源就在于中国农村实行了集体所有的公有制。也就是说为什么会产生“三农”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是公有制带来的结果。那么,我认为为什么“三农”问题会产生,(早上温铁军院长也说了),我这里归纳的主要原因包括这些方面。我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就是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资本,无论是原始资本积累还是后来的资本,无论是工业化的初期还是工业化的中期,相当大量的发展工业和搞城市化的资本都来自于“三农”。而且农业是弱质化的,所有的产业里面最弱的是农业。而这个是长期以来就有,不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才存在“三农”问题的,改革开放以前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农问题,所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我们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体制,采用了计划价格,人为地把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人为地把工业品的价格提得很高,出现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这样把大量的农村的剩余就变成了工业的利润,用来发展工业,直到工业化。所以建国三十年来,中国还改变不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2.5亿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改革以后,我们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说是有变化的。在改革的初期,特别是80年代,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一个是转变了战略,优先发展的战略转变。另外,我们进行了体制的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家知道农村最重要的两条改革措施,一个就是承包制,第二个就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那么农民的收入很快就提高起来了,这时候三农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这是在80年代。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我们的三农问题又加剧了,所以现在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靠工业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引进外资,(大家说我们的外资引进也是非常有限的,)资金从哪儿来?还是要从农业来。所以农民就进一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做贡献,提供资本。主要表现为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都是从农民那儿来的,所以进一步又做了贡献。而且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早上温铁军院长也说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它的效率低、生产率低,而工业、商业是强势产业,是先进产业,它的效率高。大家知道在市场作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向什么产业、什么领域流动?当然是向效益高的领域流动,那就是向工业、向商业、向城市这些领域来流动。所以农村里的资本、人才、劳动力大量向工业、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生产要素转移了,这个三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吗?当然就很困难了。所以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

另外,土地的使用、流转、征用、补偿的制度有缺陷,农村里的经营管理有问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城乡统一的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转移,农村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在建设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三农问题这么严重,解决起来非常的困难。归纳起来、总结起来主要就是这些方面的原因。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没办法详细解释了。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不是土地公有制的必然,也不是说就不可克服了。那么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呢?这个已经讨论好多年了。从新世纪提出来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了。很多人提出要做加法,就是说要增加农业投入,要搞好农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路、建房、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等基础设施。要发展农业生产,要美化农村环境,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都是什么?做加法,是否需要?当然需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们没有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方法,就是要做减法。减法比加法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在“农”字上做文章,因为造成三农问题并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自己造成的,而是外部的因素造成的。自己有没有原因?有,比如说农地制度、其它的管理制度都有缺陷,但是重要的因素是外部。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跳出“农”的圈子。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做减法,减什么?减少农民。看一看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他们成为发达国家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现在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大量减少了农民。美国有3亿人,现在农业劳动力多少?只有285万。整个美国的农业只有285万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3亿人的需要,还有大量出口。所以更重要的是减少农民,把农民减到哪儿去?通过什么途径来减少农民?那就是通过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也就是说使得大多数农民要进厂做工,要进城务工经商,要成为市民,不光是要非农化,而且还要市民化。

我提出来,怎么解决三农问题?我有一个提法,叫做“三化一新加反哺”。就是既做加法,更要做减法,怎么做?首先一个方面,一化就是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具体现代化就不多说了;第二个就是农民非农化。也就是说农民要到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去就业,要务工、经商、劳动服务,通过这来增加收入,因为这个收入更高,比种田的收入要高得多,这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农村城镇化。解决农村贫穷的问题。这里讲的农村城镇化,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镇,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要把城市里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要把工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向农村普及,把城市里的先进生活方式向农村普及。这样城乡差别就缩小了,这就是解决农村贫穷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家知道,我们即使是实现城市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甚至80%,这是发达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现在还只有50%,而且这个50%里面还有的人是半城市化,也就是说在就业上城市化了,在城镇就业了,比如农民工。但是他实际上还没有取得市民的待遇,他还不是市民,它是农民工。大家知道农民工是中国独有的说法,因为他就业是工人了,但是他的身份还是个农民,所以给他取了个全世界都没有的名字叫农民工。也就是说他实现的是不是完全的城市化?不是的,是半城市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实际上是有1亿多农民工还是半城市化。所以把这个去掉,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40%,发达国家是70%-80%。那么,即使是我们实现了城镇化了,城市人口占到了70%-80%,但是我们国家的现在是13亿多人,再过十年,肯定要达到14亿。那么14亿人口,按照70%来算,还有30%的农村人口,也就是说还有4亿多农村人口,他们怎么办?怎么富起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问题和农村人口的富裕问题。因为进城了,务工经商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跟城市居民一样了,那么剩下的这4亿怎么办?就是通过新农村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还有一条就是要反哺,也就是说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反哺农村,为什么?第一个是因为原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直到现在为止,农民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做了非常大的牺牲。现在到了一个三农问题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反过来,工业要支援农业了,城市要支援农村了。依靠三农自身是没有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家知道,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应该是非常高的。但是美国也好,其它的发达国家也好,全部要对农业实行非常高的补贴,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农业现代化了还要政府补贴,那么中国的农业这么严重,问题这么突出,难道依靠三农自己能解决吗?解决不了的。所以,还需要进行反哺。那么这一些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财政等制度,这样,我们的“三化一新”加反哺,才有制度保

障。没有这些制度的改革,我们的“三化一新”加反哺能不能做到?很难做到。这个很难做到,那么三农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不了。

这是我觉得怎么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观点、看法,不一定正确,提供给大家思考,不对的可以提出批评,我们可以讨论。

三、关于土地私有化的问题

有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现在需要加以说明。因为有很多的学者写了很多的文章,也做了很多的报告,提出了一个主张,什么呢?中国的三农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要实行土地私有化。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主张土地私有化他们有没有根据,有没有理由。是有的,他们提出来了很多的理由,甚至是比较系统的依据。我归纳了几个方面,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我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个有人认为农地公有制,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所有制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三农”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公有制造成的。土地私有化是“三农”的根本出路。既然根源是公有制,当然出路也就是私有化。这就是有非常严密的逻辑的。那么承包制,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里在进行土改,如果说承包制是第一次改革的话,还只是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而现在中国还必须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那就是要进行私有化,就是说要把农民原来有的土地所有权也要还给农民,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新的土地革命。大家知道,回顾整个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中国的农村进行了四次土改。有的学者提出来,中国农村要进行四次土改。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地主富农的土地没收,然后无偿征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雇农和中农,贫下中农。这是属于第一次土改,使得所有的农民都能够耕者有其田了。第二次是什么呢?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搞人民公社化,又把分给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了,建立了人民公社,这被称之为第二次土改。第三次土改就是刚才说的承包制。他们提出来现在要进行第四次土改。这是代表性观点的一个方面。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来,改革要彻底,就应该要采取俄罗斯在土地制度方面的做法,在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自由的转让权和买卖权。如果说给了农民自由的转让权和买卖权,那基本上所有权也就完全给农民个人或者家庭了,也就是私有化了。

甚至还有非常极端的观点,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我是看到过也听到过的。什么极端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现在只要土地私有化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国的问题有什么复杂的?只要私有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非常简单。那么只要土地私有化,中国的大部分农民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我是亲耳听到有的学者这样说的。

那么土地私有论者的立论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呢?他们根据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在他们看来,只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化,才是最好的经济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才能持续有效的发展,否则做不到。而市场经济只能以产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这个实际上是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的基本理论观点。那么根据这个立论的基础和前提,他们形成了一套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应该说逻辑还是比较严密、完整的,这一套的理论逻辑,我归纳起来就是土地私有论者,按照他们的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常识是不能违背的,是要遵循的。推导出来的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是什么?那就是土地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必然带来多方面的现代化的效果。为什么说它可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就是因为私有化是个灵丹妙药,可以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现代化的效果,实现现代化,当然问题都解决了。实现了现代化,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的了吗?

第一,土地私有化可以使得土地自由买卖,就可以实现合理的流转。为什么可以实现合理的流转?自由买卖嘛。这个土地用在哪个方面?是卖还是种,还是搞什么,怎么对我有利,怎么对我收益最大化就怎么干,所以可以合理地流转。而且还可以实现土地的资本化,把土地变成钱,变成资本。怎么把土地变成钱、变成资本呢?那就是可以卖地,换来钱、换来资本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获得资本了。那就解决了农民资本缺乏的问题。农民还可以拿着这资本到城市去务工经商,赚钱发展,不是非常好吗?然后,农民还可以转变土地用途。我不一定要拿着去种庄稼了,因为现在种庄稼、种田,种得越多,亏得越多,收益比较低,收入很低,刚才也说了。那么为什么非要拿那个农地拿来搞农业?我不搞农业,我就搞工业和商业不是很好吗?因为工商业的效益更高。同样1亩地,如果要是搞工商业带来的价值收益,可以说是我们搞农业的许多倍,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可以转变用途增加收入的。因为土地私有化可以鼓励资本下乡了,可以去收购土地。收购了土地,土地的规模就可以集中了,通过兼并就可以达到集中。那么土地集中了就可以达到规模经营了,就可以高效率地配置、利用土地了,就会使得土地大大地增值了。既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它连片了,当然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这样就可以达到农村里的繁荣,农民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是农业现代化。

第二,土地私有化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原来是集体所有,农民都有一个承包地,但是你不能卖。那么他们认为这对农民是一种束缚,就使他很难离开农村。而私有化以后,这个束缚就打破了,他要离开农村,完全可以把土地卖掉以后就走人了。打破了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转变农地的用途,实现农地的非农化。什么叫农地的非农

化?大家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同时也是另外两化,和三农有关的,就是农民的非农化,大量的农民要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去就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现在要变成工业和城市用地,就像现在大城市周围原来的菜地现在全都没了,干什么?用于工业、商业去了,用于城市建设去了,这就叫做农地非农化。他们认为土地私有化以后,就有助于实现农地非农化,从而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是现代化。第一个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第二个方面是工业城市的现代化。

第三,土地私有化还能够还产于民。把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资产还给农民,还权于农民,把所有权还给农民。这样就把官方控制的资源,特别是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减少到最小的限度,这样他们认为就可以铲除现在存在的官权、特权、专制腐败产生的经济基础。所以在他们看来,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官权特权、专制腐败,经济基础是什么?公有制。所以,如果要是私有化了,这个基础就没了,就可以建立宪政民主的制度。什么叫宪政民主?可能不是学者的不太了解,这实际上是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另外一种说法。所以它把公有制去掉了,当然就可以建立像西方议会民主这样的所谓宪政民主制度。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了,就可以消除特权腐败引起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使相对贫穷的农民也富起来,这样就可以防止社会上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从而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政治也可以实现现代化了,维持社会稳定。

这就是我看了几十篇,也有几本关于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论著归纳出来的他们的观点。应该说是比较系统的,很多都是他们的原话。所以土地私有者实际上描绘出了一份他们认为的非常美好的理想的图景,所以他们非常自信地说,只要土地私有化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三农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这种观点怎么看?大家知道,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特别是我们国内,存在着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就认为土地私有化,另外一种认为中国是不能土地私有化的。我个人是什么观点?我是不赞同私有化的。为什么不赞同私有化?怎么看待私有化的这种主张?客观地说,不能说土地私有化一无是处,一点作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土地私有化的确可以使农民获得完全的产权,使得各个方面,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更加不可能。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农村里的干部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在集体土地的征用、流转、分配、使用,包括土地承包权的调整这些方面谋取私利,因为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也就不可能利用这些去谋取私利了。但是总的来看,土地私有化在中国是弊是大大多于利的,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就是因为私有制不是万能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土地私有化不是三农的出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农村始终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民始终没有富起来,长期陷入轻徭薄赋,均田兴农,经济发展了;然后就是贪污腐败,土地集中兼并,兼并集中,贫富两极分化,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然后就是改朝换代,改朝换代以后,接着又是轻徭薄赋,又是均田兴农,经济发展,然后又出现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就长期陷入这样的治滥循环之中。土地私有化不仅不能够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相反还可能导致新的贫富两极分化,使得少数人暴利,严重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庞大,在农业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的农业转移、就业和居住的条件有限、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化会很快地导致农民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大量的“三无”农民,也就是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农民总体状况恶化。这种判断绝对不是主观臆断,危言耸听,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解放初期,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经过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我那时候七八岁,我在农村里面就看到过农民欢天喜地的去分地主的财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但是在人多地少、农业落后的情况下,农村很快出现了两极分化。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劳动力短缺等等原因使得不少农民不得不卖地,救急、求生,重新失去土地。又由于缺乏能力和就业机会而无法进城务工经商,所以只有再一次沦为无地的雇农和等待国家救助的穷人。这是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绝不是说我们那时候的集体化是少数领导人主观臆断,而是有它的客观经济原因和基础的。虽然中国在农村合作化、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着过急、过快、过猛,经营管理体制上不合理等等严重的缺陷,但是合作化、集体化的大方向是不能全盘否定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者有其田是农民世世代代追求的,但是土地私有化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大家觉得可能很奇怪,你这不是瞎说吗?土地私有化了,他就有田了嘛,怎么说不能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呢?我们说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即便你现在把他承包的地给他了使他拥有全权了,也就是他个人的私有土地,他不就有地了吗?怎么说他没地?我们说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土地私有制不能保证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甚至有可能集中在少数不种地的人的手中,造成耕者无其田。私有制就肯定是耕者有其田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土地地主私有制中的雇农,雇农是不是耕者?是的。他有没有田?没田。他没有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而是要租种别人的土地。从租种别人的土地来看,他是耕者无其田的。那么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里的农业雇工,他们也是耕者,但是也无其田。为什么?因为土地私有制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很多农民会失去土地,变成无其田的农民了。相反,土地公有制都能够保证耕者有其田,为什么?因为除了国家合理必要的征收和有人非法剥夺的特殊情况之外,农民一般是不可能失去他们共有的土地的,他们耕的是农民自己集体所有的土地,不是哪个私人的。

那么土地私有化可能使得农民丧失最后一条保障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农民处境更加悲惨,引起社会的动荡。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责任,但是还没有建立

起来。因为大家知道要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8亿农民、7亿农民,那将是一大笔基金,现在国家是一次拿不出来的。现在已经提上日程了,已经在建了,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必须要有一个最后的保障线,那是什么?农民有地。市民是没地的,市民就是靠社会保障,但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怎么办?他就靠地。那么保持农地的公有制,农民一般来说不会丧失土地这一条最后的保障线。那么农民在城市务工经商失败以后,还有一条退路,回家种田。2008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东南沿海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回流,大家想想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要回流,要是没有地,他就没有退路,那么后果将是怎么样的?肯定是不堪设想。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业了,又不能回家,怎么办?大家想想这个后果将是怎样的。如果土地变成私有化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进城务工经商了,他已经把土地卖了,没了,他就没退路了,这后果会是怎么样,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而且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是有限的,大部分农民也不可能通过卖地致富。为什么有人现在农民可以卖地致富啊?因为大城市周围1亩地可以卖上百万的,甚至还不只是上百万。深圳市农民通过拆迁出现了不是一个两个,我所知道的出现了几十个亿万富翁,就是征地拆迁成了亿万富翁。所以有人就根据这个,农民把地一卖,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我觉得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为什么?因为不是什么土地都存在着增值收益的,不是大部分农地,更不是全部农地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增值收益的。只有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和将要开发和占用的那一部分土地才能有较多的增值收益。即使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价格可能存在上涨趋势,但是这种上涨是长期的、缓慢的、有限的。而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非常的少,我们18亿亩,13亿人,平均下来一人只有1亩多一点,大多数农地远离城市和交通线,不少是穷乡僻壤,难以改变用途。这些土地,大部分土地是不那么值钱的,不是非常值钱,不是1亩地可以卖一百万的,而且农民还是弱势群体。大家知道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如果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即使土地私有化了,那么农民同样没有土地的定价权,土地的价格到底是卖高还是低是不能由农民说了算的,而且甚至还不见得真正能够有自由买卖权。强势群体可以通过强力,你不卖也得卖,这方面的例子还少吗?所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大部分农民,何况全部农民都不能通过土地私有化、通过自由买卖改变农业的用途,获得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卖地致富成为百万富翁。

如果土地私有化真的能够使全部或者大部分农民变成百万富翁,这样神奇的力量。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理念,轻而易举的事,我们的政府不去做,反而还要费尽心思,伤透脑筋,想法设法去增加农民的收入,结果还不理想。这不是很简单吗?把地一卖,农民都富起来了,那社会不就稳定了吗?我们国家现代化就实现了嘛。为什么不去这样干?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思、伤透脑筋、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地去做。这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大家知道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的收益是存在着递减趋势的。生产得越多,竞争越激烈,生产者得到的收益不是更多而是更少。资本下乡,兼并土地,搞规模经营,搞特色农业能否赚钱?能赚钱。但是这些钱大部分收入是装进了农民的腰包?还是装进了投资者的腰包?大部分的收入是被资本拿走了,而不是农民得到了。农民通过这个是难以致富的。土地资本化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土地抵押是否搞得成,无论是国外,无论是国内,他们的研究证明非常的困难。许多的银行,特别是一些一般的不是城市周围的土地,是不愿意拿这个土地进行抵押贷款给农民的。而且土地私有化,有的学者说就能够消除土地抛荒,那么从理论分析上来说,还不是实践,因为还没有这个实践。土地私有化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土地抛荒,为什么?因为那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他们还有地,那么他们还种不种?他们就不种了,但是他们又不会马上卖掉给种地的人去种,为什么?因为他想等到涨价,卖高价,那就放在那儿宁可荒着,等着土地涨价他卖高价,那不是土地抛荒吗?而且私有化以后,国家想进行监管、控制、调控更困难了,那很难了,你管不住他了。所以土地抛荒并不见得就能够根本解决。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要少数几户农民不愿意卖地,想实现连片的规模经营,把土地连起来成片的规模经营,想进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面临困难。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真正的钉子户,你拿他没办法,印度就是这样的,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搞不起来,就是有钉子户,一条铁路甚至为一个钉子户可以转弯的,那个成本代价是很高的。从社会的利益来说,成本代价是很高的,保护了个人的利益,但是社会利益、公众的利益牺牲了。土地私有化可能造成土地地价的上涨,从这方面来看,虽然卖地可能增加一点收入,但是带来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增加了,妨碍了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建设。所以任何一个方面,不能只是考虑到一个后果,实际上还有另外的后果的。

四、土地增值收益应该怎么分配

这个争论很大,在社会上也是得不到共识的看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也想说一下。我估计今天的时间只能讲三农问题,新农村可能没时间了。我把PPT文件留下来,感兴趣的同志可以拷下去,我们以后可以研讨、商榷,一起探讨。

土地增值收益,现在有人主张应该完全由失地农民享有,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少数派,甚至,我还可以说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现在人们认为土地财政是完全错误的,我认为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为什么土地增值收益不能完全分配给失地的农民?这就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的土地,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增值,在城市郊区可以卖到100万1亩,但是在穷乡僻壤,1亩地能卖多少钱?那是非常少的,当然各地不一样,但比起100万来说,那不知道要少多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主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国家和其他的投资者大量的投资,进行了“六通一平”,通路、通水、通气、通电、通油、通航,平整土地,这样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和工商业项目的建设,推动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既增加了土地的需求,使土地需求大量增加了,大家知道一个需求的增加,价格当然要上涨。而且它又改变的土地的用途,以农业用地变成了工商业用地,而工商用地的经济效率要远远高于农业用地,所以,土地就因此而大幅度地增值,地价也因此而大幅度地上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这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原来武汉大学周围都是菜地,值不值钱?不值钱的,但是现在武汉大学的菜地全部都变成了楼房,值钱吗?非常值钱的。为什么值钱呢?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因为大量的投资带来的。所以主要不是由于失地农民改良了原来所占有的土地而增值的。并不是功劳不能记在失地农民身上的,(而是)不能完全记在失人农民身上的。所以土地的增值收益就必须在国家相关投资者和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之间合理分配,所以土地的增值收益不能只是由失地农民独享的。因为造成这个收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当然相关的利益体、利益者都要来分享这个增值收益。主要就是三大主体。一个政府,一个投资者,还有一个是失地农民。当然,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农民取得的那一块太少了,这也要承认。现在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面,突出的问题不是说政府没拿,投资者没拿,而是政府和投资者拿得太多了,而失地农民拿得太少了,那么怎么合理配?那就是要首先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因为政府和资本是强势地位的,而失地农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在这个分配中,首先当然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补偿。我提出来,这个补偿到什么程度?要保证他们的基本就业和生活需要和社会保障。也就是说要使失地农民有稳定就业,有社会保障,要能够保证他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个分配起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怎么在政府和资本之间进行分配。但是,我们现在连这个最起码的都没有做到。但是,我说了,土地增值收益也不能完全由农民分享。大家说征地拆迁过程中,拆除了亿元户,这个合理吗?这个公平吗?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我觉得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对整个社会是有害的,是不利的。他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就是因为他占有那块地,就因为那个地理位置好,并不是因为他主观的努力。

超过时间了,那我就不讲了。最后一句话,就是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为什么有一定合理性?因为政府也要参加增值收益的分配啊。政府参加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是通过什么方式?那当然是土地财政,就是它取来的钱就作为财政的收入,香港就是这样的。大家知道香港政府相当一部分政府的收入是哪来的?除了收税以外,就是卖地。

我就讲到这儿了,已经超过15分钟了。剩下的问题,我刚才说了,已经把PPT文件留在这儿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拷去看一看。最后有不正确的地方,因为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就是三农的出路、土地私有化的问题,是两大派意见,完全对立,我是觉得不能私有化的。到底对不对,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不对的,大家可以批评。谢谢!

(作者系武汉大学战略管理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要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中国的巨轮已经再次踏上改革的航程。“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已成为当代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发展的主题词、政策取向的主路径。人们相信并期待......

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

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新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新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

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文章标题: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