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的俄罗斯与中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
世界经济中的俄罗斯与中国
В·Я·波尔佳科夫
2013-1-9 20:00:57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5期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
[中图分类号] F13/17.55.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5-0010-02
俄罗斯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多方面合作反映出它们在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中的地位。对俄罗斯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取得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了解和弄清楚在哪些现存的和潜在的领域里,两国利益相一致或可能发生利益冲突,以便使双方在合作中能够求同存异,在国际经济集团中相互支持。
15年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而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相去甚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中国2003年的GDP按官方汇率(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折算成美元为14 123亿美元,在世界GDP(362 400万亿美元)中所占比重为3.9%。由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降,中国GDP总量由2002年的世界排名第6位下降到2003年的世界第7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2004年,中国的GDP按同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5%,达到16 400亿美元,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上升到4.1%。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在世界GDP总量中比重增加相比,中国在世界GDP的增长幅度中所占比重要更高(占16%),在世界消费中的比重也相当高:占钢铁消费的1/
4、煤炭消费的30%、水泥消费的50%。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所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在产量上名列世界第一,其中有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谷物、肉类、棉花、花生;发电量在世界占第二位。
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人均占有GDP的数额相对少,2003年仅为1 089美元,在世界排在第110位(2002年世界人均GDP为5 080美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按卢布对美元的官方汇率计算,俄罗斯2003年的GDP为4 328亿美元,在世界GDP中仅占1.19%。俄罗斯的人均GDP为3 020美元。2004年,由于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上升,使俄罗斯的GDP大幅度增长,达到5 823亿美元。
俄罗斯在世界上产量占第一位的产品有天然气、未加工的金刚石;占第二位的产品有石油、马铃薯、建筑砖;占第三位的产品有生铁和牛奶;占第四位的产品有钢、化肥、棉布、谷物以及发电量。
按本国货币购买力指数计算,俄罗斯与中国在世界GDP中的排名将大大前移。2003年,俄罗斯按本国货币购买力指数计算的GDP达到12 900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0位,人均GDP为9 000美元。中国的GDP则为63 538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2,人均GDP达到4 890美元。中国与俄罗斯按本国货币购买力指数计算的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为4.91∶1,按官方汇率将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后计算的比例为3.26∶1。在对外贸易额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中国远超过俄罗斯。
上个世界70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对外贸易额从改革之前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8 510亿美元(其中出口4 382.3亿美元,进口4 127.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居第4位,列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之后,进出口贸易获得迅猛发展。在世界出口和进口总额中,中国分别占5.9%和5·3%。在世界出口总额中,俄罗斯的出口额(1 337亿美元)占大约1.8%,进口额(574亿美元)的相应比重为0..8%。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中国所占份额不大: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仅占2·.5%,在进口中占3.1%。而俄罗斯的相应份额分别为0.9%和1.5%。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2003年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26%,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91%,金额分别达到4 850亿和4 480亿美元。俄罗斯的商品与服务出口额(1 520亿美元)占世界的1.65%,进口总额(1 020亿美元)占1.12%。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了35.7%,达到11 54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 933.7亿,进口5 614.2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跃居第3位。俄罗斯2004年实现对外贸易额2 571亿美元,其中出口1 815亿,进口756亿美元。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特点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而且还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其国民经济中是否有在世界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在中国首先是劳动力含量高的生产部门(生产服装和其他纺织品、玩具、日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部门)就有这种比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逐渐在 世界经济体系中占领新的领域和市场。中国的造船业、汽车制造、生物工程都将成为飞速发展的突破性行业。中国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实际支持,其具体表现为对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占国内产值的0.6%增加到2003年的1.3%,从事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从47万人增加到82.1万人,从而使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2003年出口额中的比重达到25%。
还有一个决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因素,那就是能否保证满足国内对石油和各种其他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中国自己的评估,在中国所需要的45种矿产品中,到2010年时有21种能够自给自足,到2020年时只有6种能自给自足。2004年中国进口了1.227亿吨石油、2 630万立方米木材和2.08亿吨铁矿石。
目前,俄罗斯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首先是由天然气、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决定的。2003年这三种产品占出口额的一半,分别达到200亿、397亿和140亿美元,总和为737亿美元。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创汇550亿美元、石油产品创汇190亿美元、天然气出口创汇209亿美元,它们的出口收入总额达到949亿美元。
在世界市场上俄罗斯有竞争力的大宗出口商品还有木材、黑色金属和某些有色金属、化肥(首先是钾肥)和海产品。
俄罗斯大规模出口的机器制造业产品有两类,一类是军火,另一类是核电站设备。最近几年来,俄罗斯对科学研究和试验与设计的投入占GDP的0.23%到0.3%。2004年俄对航天事业拨款5.3亿美元。目前俄罗斯在世界高新技术市场上占0.5%的份额,而中国占6%。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与发展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对60个国家和地区的信用等级和竞争力调查排名,中国最近几年总是领先俄罗斯15~20位。在2004年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从以前的第29位前移到第24位。总的来说,中国是目前亚洲最有活力的国家。中国致力于发展 区域合作,包括建立各类自由贸易区。
欧盟越来越成为中国在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伙伴。特别是欧盟在2004年5月1日开始新一轮东扩之后,北京把它视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伙伴。2004年中国对欧盟的贸易达到1 772.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5..3%,超过了对日本的贸易额(1 678.8亿美元)和对美国的贸易额(1 696.2亿美元)。
对俄罗斯来说,独联体是其参加区域一体化的自然空间。2003年独联体在俄罗斯对外贸易额中占17.9%,其中在出口额中占15.3%,在进口额中占23.7%。
“老欧洲”(即不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仍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2003年俄罗斯同“老欧洲”实现贸易额929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48.6%。欧洲在俄罗斯出口中占49.7%(665亿美元),在俄罗斯进口中占46%(264亿美元),同时在俄罗斯利用的外国投资额中居领先地位。但俄罗斯目前还很难与统一的欧洲实现紧密的一体化。相反,亚洲,特别是东亚,很可能成为俄罗斯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地区。因为那里不仅存在着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而且俄罗斯在客观上也需要加入正在形成的继美国和欧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中心。
我们认为,总的来说,俄罗斯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利益相一致的领域目前要比现存的和潜在的可能发生利益 冲突的领域更宽广,从而为双方合作的拓宽和多样化以及为两国在东亚和中亚一体化过程中相互协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把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确定为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又限制了俄中合作的可能性,同时也限制了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合作以及两国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进行斗争的可能性。
但不管怎么说,促进俄中两国合作的正面因素仍多于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而这一合作的加强是提高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一个最有效的杠杆。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宏观经济学论文班级:11级工商管理类七班姓名:杨林林学号:11204090743日期:2012年11月28日论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地位提升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受美国经济减速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对我人生成长的作用小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很多课文和诗句,其中有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在我进修......
2014申论热点: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增强改革开放和深入参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均9.8%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模......
尊敬的党组织:今天的党课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老师的精彩演讲更是让掌声雷动,老师的精辟而深刻的见解让人钦佩,于是我将老师的讲授总结了一下,感觉人很问题只有下功夫,就能够......
2010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全文) 2009年12月24日 11:31中国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2009年12月24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