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宜宾市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宜宾市社科联 潘万和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实施大中城市战略,提出建设川南城市群和在川南规划建设一至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给宜宾带来了难得的跨越发展机遇。宜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把宜宾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100万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4万元左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找准发展重点,切实开展工作。
一、宜宾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差距比较
宜宾撤地设市12年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抓住工业经济这根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使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5.8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4.6%,总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89元/人,增长22%;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9.27︰55.22︰25.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82亿元,增长35.72%,增幅由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88.28亿元,增长31.94%;城镇化率达34%,增加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46万人,年均增长约2.8%,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6.7%,成为全省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果将200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撤地设市前的1996年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宜宾的变化是巨大的、发展是迅速的、成效是显著的。详见表一。
再将全市2007年的其他几个主要经济数据与全国、全省作比较,差距仍然不小。《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市化率为44.9%,人均GDP为2461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9.1%;全省城市化率为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70美元,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6.34%。与之相比,当年宜宾城市化率为32%,落后全国12.9个百分点,落后全省7.8个百分点;人均GDP为1627美元,比全国少834美元,比全省少143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7.35%,落后全国11.75个百分点,落后全省9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从纵向看宜宾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工业经济占总量的比重超过半壁河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从横向向看,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方面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缓慢,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三产业自身优势。
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从理论上讲,以聚集为特征的城市,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相对收入较丰的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可以诱导第三产业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给出了城市化“标准结构”,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比重也相应提高的一般规律。
“标准结构”揭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城市化率应为65.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4%。然而,200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049美元,但城市化率仅为34%,相差31.8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5.51%,相差23.9个百分点以上。由此看出,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从需求方面限制了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影响其规模、内部结构和外部效应的扩散等,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工业化必须依赖于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扩张的前提必须是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出现。据《中国发展报告2005》对中国历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化的比较统计,结果见表三。
表三揭示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其中九十年代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是第二产业的4.75倍;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反倒呈上升趋势。
(美)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他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再看宜宾,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设市12年来,宜宾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投资拉动,投向主要在第二产业,使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7.7%。但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增反降,导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市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增长未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现状说明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增长期,急需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快速提高城市化率,推动向后工业化大步迈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建大宜宾经济强市的根本保证
仅从人口数量看,宜宾要在2020年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未来12年,中心城区人口数年均增长必须保持在6.7%以上。然而设市12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约2.8%,照此速度,2036年以后宜宾中心城区才可能达到100万人。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人口增长需要依靠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农村人口通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市,而不是简单的将人口迁移或聚集到城市。通过统计分析,惟有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因此,宜宾建100万人口大城市的突破口自然落到第三产业肩上。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我们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但宜宾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同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有作为。
(一)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宜宾大城市战略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科学决策,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挑战、奋力爬坡的必然抉择。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服务产品、服务产业和服务财富的认识。克服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头脑僵化思想,根据现状研究问题,作出新概括,树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新观念。二是从工农业是“当家长子”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宜宾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可是不少人虽然也把发展第三产业常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只是把它当作贯彻上级意图的口号或显示政绩的标志,对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缺乏理性认识。三是从发展实物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不少干部由于对第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认识,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物经济的旧轨迹上,亟待更新。
(二)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形式城市化向内涵型城市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分。因此,加快内涵型城市化转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建大城市的要求修订中心城区城市规划,此规划至少管用50年,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真正做到“宜山、宜水、更宜宾”,为招进并留住优质、优势产业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城市软硬环境。二是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将科技含量高、污染小、对高薪技术人才和高技术工人有较高要求,对交通、物流、信息敏感的项目尽量安排在临近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这样既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又可以共享城市资源,拉动第三产业,形成对实体产业的有利支撑。三是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上天赋予的三江六岸自然条件,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我们的城市名片——“五粮液”为载体,围绕“美酒、三江、秀山、宜居”等元素,充实、拓展、定格我们独有极具宜宾特色的“山水酒城”核心城市文化,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川南大市、强市,叫响中国,走向国际。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突破。无数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更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GDP要超过45%。要实施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使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就必须提高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城市化最能够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1、集中精力抓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建大宜宾经济强市必须抓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凭借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一批重点企业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以及拥有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营销渠道等优势,带动其他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既能提高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加工深度,极大的延伸产业链,又能促成优势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能为本土中小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乘势而上确立交通物流商贸中心地位。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商品流通业要由“数量导向性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导向性发展模式”。宜宾正在逐步形成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运输在内的立体交通枢纽,为最终确立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经济强市创造了条件。我们要以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00万标箱的宜宾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港口经济的功能,做大做强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
3、全力打造旅游休闲圣地。宜宾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夕佳山民居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五粮液“十里酒城”等优秀旅游资源,向家坝电站建成后又会增加“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等等。经过多年来的打造,宜宾的旅游资源已经连线成片,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得到成都、重庆两市游客的青睐。2008年“十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96.51万人次,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收入2.66亿万元,同比增长45%,堪称空前。由此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旅游市场商机巨大,宜宾的旅游资源有足够吸引力。二是透过“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游客抱怨”等现象,看出我们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服务质量需要提高,离旅游大市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为此,一是加大旅游包装促销工作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应组建专门班子,采取路演方式,由近及远地选择大众方式、大众媒体,面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市民,展开持续、强劲地宣传攻势。二是中心城区与各景区景点分工合作,整体联动。中心城区以酒店、餐饮、娱乐、会展、演艺为主体,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五粮液“十里酒城”、“三江六岸”江景等特色景点。长宁竹海、兴文石林、向家坝库区等王牌景区,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在服务、配套和持续性上下功夫。
4、高起点培育专业化市场。区域性的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量,对相关产业能起到强大带动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推动城市化进程功效无比。宜宾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打造茶叶、粮食、食品饮料、建材、煤炭、机电设备、生产资料、印刷包装等专业化市场的先天条件。但从现状看,已建成的几个专业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不配套、带动小等问题。追寻浙江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的发展足迹,下一步应高起点的以产业作支撑,按照“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第五代现代专业市场的要求,重新规划布局,举全市之力,集中打造一个类似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或者像浙江永嘉县桥头镇那样的专业化市场。实现上述目标,从宜宾的基础条件看完全有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完全有必要,关键在决心、信心和勇气。
5、做强做大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第三产业主要组成部分。宜宾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大有可为。一是作为远离省会的二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内在动力和发展空间。二是在川南、滇北、黔西片区,宜宾经济相对发达,我们本身有520万人口,急迫需要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服务。三是临近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区经济更欠发达,如果宜宾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做强做大了,肯定对这块潜在市场形成强大吸引力。比如说,宜宾的中学教育如能像绵阳那样发展,再有意识的吸引昭通地区学生前来就读,利用省际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高考录取分差,高考时再让他们回云南去考试,必将大大提高他们升学率,同时也会极大地推动宜宾的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同产值条件下,第三产业所吸收的就业人口远高于第二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也远小于第二产业,加之宜宾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条件和核心优势。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使宜宾成为100万人口“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关键点在于思想解放,突破口在于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决定性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共ⅹⅹ县委书记 ⅹⅹⅹ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共ⅩⅩ县委书记 ⅩⅩⅩ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
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初步......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共ⅹⅹ县委书记 ⅹⅹⅹ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精神开展领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探索研究如何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如下。一、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