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和狮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蚊子和狮子解析”。
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
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投影《挑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
我想向你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决高下。不知肯否赏脸?
无名之辈:蚊子
猴年马月犬日
2.请一生朗读挑战书并请学生预测:假如狮子接受了挑战,蚊子和狮子,究竟会谁胜谁负?请简要阐述理由。
3.教师:公元前六世纪,有个很擅长讲动物故事的希腊人叫伊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翻开书本159页,看看:在他讲述的这则故事里,蚊子有没有向狮子发出挑战。
(二)感知故事情节一: 蚊子挑战狮子并战胜它
1.请一生找出蚊子挑战狮子的四句话并朗读。
2.品读上述四句话,分析蚊子形象。
[投影] :“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预设]:蚊子一共说了四句话,但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有蚊子的智慧。首先公然挑衅,说我不怕你。读的时候读出蚊子的勇敢,无畏。接着蚊子故意激怒狮子,挖苦,嘲笑,奚落狮子,等狮子急火攻心乱了阵脚的时候,蚊子更加坚定的说我比你强得多,和第一句话形成呼应,同时进攻的势头更猛了。最后蚊子正面下战书公然挑战。蚊子的话句句利落,无不显示出它的勇敢无畏自信,而这个自信的背后是他的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战胜狮子的方法,抓住了狮子的弱点。
3.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分析蚊子形象。
[预设]:“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4.从“蚊子挑战狮子并战胜它”这一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面对强敌,应自信、勇敢,用智慧战胜它;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三)继续往下阅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二: 蚊子被小小的蜘蛛消灭
1.[投影] ①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面对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蚊子,蜘蛛可能会说:“„„”)
②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听到蚊子临死前的叹息,蜘蛛可能又会说:“„„”)
想像补充并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
2.一个取得如此大胜利的人却被蜘蛛吃掉,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骄兵必败;
②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四)学法指导,总结寓言的读法。
寓言阅读三步法:情节分析形象赏析寓意解析
(五)续编寓言故事,补充故事情节三:„„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的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续编寓言故事并简要阐述理由。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故事情节改变了,人物形象也会随之改变,寓意也就发生了改变。
(六)小结: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他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他转身走开时,却成了一个哲理。”但愿寓言这把钥匙能打开同学们的心灵之门,启发我们变得更加智慧。
(七)作业布置:自创寓言。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要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蚊子和狮子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
29.《伊索寓言》两则课题《伊索寓言》两则 课型:讲读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庞素娜 审核人:初一语文组 时间:2009 12 学习要点: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
《蚊子和狮子》教学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一、导入:(通过......
《蚊子和狮子》简案 • 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有关知识。 •2、熟悉并概括寓言内容。 •3、赏析这则寓言的语言。 •4、理解寓意。 •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