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学大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大纲”。
《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总体目标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中国语文课,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质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继绝开新光大之所系。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性的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语文素养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中国语文课程是兰州商学院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学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写作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它既服务于其他课程又体现其他课程的综合学习成果,是检验学生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大学语文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也有利于推进我们兰州商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的贯彻、实施,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课程设置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既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中国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纬度伸展。从纵向上看,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选择文学史上各个重要的“点”,以点带线,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概念。
从横向上看,主要是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组合,选择四种文体中各类较为细致的文体,以点带面,古今中外,风格多样,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每篇选文的后面,都增加了一定的赏析和点评,从不同角度来鉴赏名作名篇,实际上也是为同学们提供了鉴赏的范本和基本思路,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并进一步拓展学术思维。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收录了一些推荐书目,提供给不同要求的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教学上树立“大语文观”。以文化、文明为参照背景,以文学为主线,贯通史哲,综合交叉,开阔视野。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提炼评价性知识;在工具性知识的落实中注意实现修养性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语文》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升课堂效果。
1.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精讲为主,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作深入细致地剖析,以点带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历史阶段的文学的全貌。2.读、写、议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专题形式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作品,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堂讨论及完成具有一定见解的论文。
3.古为今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生活实际,使中国语文课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4.在中国语文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即通过中国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及时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使学生与学界前沿保持同步。
5.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教学互动。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意识深处潜藏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进入五彩斑斓的审美苑菀,具象地、主动地进行审美活动。
7.课后练习和习作相结合。
8.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大学生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时数 45或54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精讲篇目二十篇 第一篇《诗经·采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采薇》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对于《采薇》诗主题的不同理解;体味这首诗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和“杨柳”意象。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诗歌以“采薇”起兴的原因及特点
二、分析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作用
三、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艺术意境
四、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的运用: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
2.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全诗记叙议论相结合,写景、抒情和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贴自然。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篇 《先秦诸子语录》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儒家修养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提高自身修养。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背诵《论语》八章。
(二)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二、集中讲解《论语》语录八条的思想内容
三、联系现实,讲解语录中所表现的儒家思想及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
1、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如何理解忧患意识的近代转换及其当代价值?
3、从现代观念看,“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否仍有借鉴意义?
4、为什么说,孔子所论之“和而不同”还关系人的品格道德?
5、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具有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篇 《秦晋崤之战》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左传》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的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教材篇目的具体讲解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左传·秦晋崤之战》的善于描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左传》简介 1.优秀的历史著作:《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体史书。2.杰出的文学著作:善于叙事;善写战争;善写人物;善写辞令。
二、写作背景 1.秦晋关系:
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2.战争背景:“烛之武退秦师” 3.战争本质:
秦穆公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
三、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 1.晋文公显灵。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辞师。6.先轸论伐秦师。7.秦晋崤之战。8.文赢请三帅。9.孟明谢赐。10.秦穆公哭师。
四、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2.善写战争。3.善写人物。4.善写辞令。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篇 屈原《湘夫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屈原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楚辞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作品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湘夫人》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
一、屈原及其楚文化简介 1.屈原简介。2.屈原作品。3.“美政”理想。4.屈原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 1.作品背景。2.课文注释。3.课文评点。4.课文简析
三、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的运用。2.细腻的心理描写。
3.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4.屈原式的抒情模式(“爱”与“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篇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陶诗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
一、思想背景
1.魏晋风度之文人与酒。2.陶渊明的诗与酒的关系。
二、饮酒组诗原序的深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饮,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虽多,辞无全次,聊命古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写作时间大约在义熙元、二年(405、406),从原序可知,这组诗之所以命名为《饮酒》,是因其借是诗人酒醉之后所作,但内容却与“饮酒”事无关。
三、《饮酒》意象及意境分析 1.“心远地自偏”句中“远”和“偏”解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之“采菊”与“南山”解 3.“飞鸟”句解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之“真意”与“忘言”解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篇 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则)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世说新语》不仅是“志人”体小说的代表作,而且是“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对后世士大夫文化有很大影响;体会其“冷峻玄远”的语言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过江诸人》
本篇反映了东晋高级士族官僚软弱无能、无法收复失地的没落情绪。写新亭对泣,寥寥数百字,场景、气氛、与人物表情都越然纸上。通过对比,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新亭对泣”、“楚囚相对”已传为成语。
二、《雪夜访戴》
鲜明地体现了当时士人所推崇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的名士作风。关于“魏晋风度”(可以参看鲁迅的《魏晋风度与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雪夜访戴,造门不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兴之所致,惊世骇俗。言简文约,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三、《石崇与王恺争豪》
写两人斗富,揭露豪门的奢侈、娇纵之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以皇亲国戚进行铺垫,反衬石崇的富有,将巨富和跋扈的程度衬托到了极制致。对王恺心理变化的点染,也恰倒好处。文字简洁生动,意味丰富、深长。是难得的小说佳作。思考题
1、《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是怎样达到从侧面反映西晋社会的?
2、试对于这三篇《世说新语》中的人物,进行综合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张若虚的生平
2、理解本诗出色的绘景,及由此生发出的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3、体会此诗诗情画意及哲理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作品
1.前十句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2.中间六句阐发人生哲理。
3.后二十句抒发游子思妇相思别离之情。
二、艺术特点
作品主要采用描写、抒情、说理相结合的艺术手法。1.描写景物细腻传神,具有意象美; 2.阐释哲理形象深刻,具有哲理美; 3.抒发情感含蓄蕴籍,具有情韵美。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八篇 李华《吊古战场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李华的思想和创作道路,阐述这位做家创作的成就。具体了解《吊古战场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情感性及哲理性的统一;体会全文的思想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认为,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
三、结构内容分析 全文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描写古战场的广漠荒瘠。第二、吊古战场。
第三、作者的理想:人民生活的安宁是一切目的中的最高目的。
四、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先描绘、议论,后抒情,尽兴地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第二、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音乐美。
第三、以四言为主,讲求对仗、工整,但形式多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骈文。
第四、作者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篇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2.理解“长风对大雁的情意”。
3.理解《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意境。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生平简介
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内容讲解 三.艺术特点分析
1.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完美统一。2.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篇 杜甫《羌村三首》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史诗”和“诗史”。
3.掌握《羌村三首》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作品
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
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
二、艺术特点 1.以小见大:
诗人以回家后的一些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 2.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
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一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韩愈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及创作成就。具体了解《张中丞传后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联系作品实际,具体分析此文的议论与抒情是如何交融以表达作品主旨的。
(二)教学内容
一、韩愈生平及其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第一家。古文运动的实质是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文体和文风的革新运动,这一运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课文分析
依照全文布局,可分为五大段落: 1.说明作此文的缘由 2.为许远补传辨冤
3.论客观上不可能不死守 4.补叙南霁云的英烈事迹 5.补叙张巡、许远的逸事片段
三、思想意义
本文的思想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热烈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拯救民族的危亡而艰苦卓越、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决战到最后一息的忠勇品质和慷慨悲壮、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洋溢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力地驳斥了对张巡、许远的种种责难和污蔑,高度评价了死守雎阳具有“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痛斥了“弃城图存”和“拥兵坐观”等投降主义和分裂主义,这就打击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助长藩镇叛乱的种种言论,澄清了历史是非和现实的思想混乱。
四、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
2.善于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呼应欲出。3.语言精练,生动而有气势。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二篇 白居易《长恨歌》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2.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3.体会《长恨歌》丰富的艺术韵味。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作品分析
第一段,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李隆基、杨玉环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第二段,自“骊宫高处人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变乱爆发、杨玉环殒命,李隆基伤痛不已。
第三段,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隆基重回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无穷思念。第四段,“临邓道土鸿都客”至结束,写杨玉环对李隆基忠贞不渝的感情。
四、《长恨歌》的主题 1.讽喻主题; 2.爱情主题; 3.双重主题。
五、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多变。2.人物形象鲜明。
3.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三篇 柳永《望海潮》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结合词的演进体会本词的艺术创新。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
3、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修辞技巧及铺叙手法上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基本解读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三、艺术特色
1.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2.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二。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嗽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思考题
试比较和体会此词通过铺叙极力渲染与《雨霖霖》通过直接、间接抒怀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个人情感的艺术手法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四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情感性及哲理性的统一;体会全文的思想特色;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了解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荐书的区别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二、结构内容分析
1、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2、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3、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4、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4.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五篇 辛弃疾 《水龙吟》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水龙吟》的分析,使学生注意到辛词的思想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并对辛词的艺术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曲折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精神;理解本篇词风词意沉郁顿挫的特色;体会词中三个典故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以遂报国之愿。偶由登临周览之际,以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1.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2.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3.意境:空旷辽远。4.语言:大气豪放。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六篇 陆游 《沈园》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结合《沈园二首》认识诗人杰出的艺术成就。
3.理解陆游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圆转流畅、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的特色。4.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深入体会诗人伤心情怀与刻骨铭心之思及诗中反衬笔法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诗歌讲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思考题
1、试对比陆游的爱国诗篇与爱情诗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陆游这个人的理解。
2、结合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七篇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马致远生平及其散曲创作的艺术成就;
2.感受作品在语言、形象及情趣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出色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在曲中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著有《东篱乐府》。
二、作品分析
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
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
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
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
三、思想内容
这套散曲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批判揭露社会现实,否定功名富贵,否定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高洁品格,绝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当然,超然物外、不问世事也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无所作为、逃避现实、消极颓废、否定一切的极端。
四、艺术特色
艺术魅力突出地表现在语言、形象和情趣三个方面。1.语言俗中透雅、明快率真; 2.意象准确生动;
3.情趣盎然、诙谐幽默。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八篇 张岱《西湖七日半》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体会此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欣赏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所写西湖边的各类人物。
3.通过此文的学习,认识明末勃兴的市民文化是怎样影响作家的创作的。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琅嬛(láng huán)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
二、课文介绍 《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小品名篇。本篇以杭州庸俗之辈为附庸风雅而嘈嘈游览西湖和作者几位好友于清风明月之际引酒赏景的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明代古典散文中的佳作。(七月半是中元节,杭州人习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三、艺术特色 1.《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2.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3.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4.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九篇 纳兰性德《金缕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2.理解本篇词风词意狂放的特色;
3.理解作者抒情如何直露而不浅薄的抒情特点; 4.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纳兰和《纳兰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其诗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陈维嵩认为,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
二、作品分析
三、艺术特色
1. 最大的特点是直抒性灵,感情直率。2.作者经常化用名句,运用典故。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十篇 曾国藩《字谕纪泽儿》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曾国藩的思想及成就;
2.了解《字谕纪泽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认识曾国藩“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曾国藩与其《家书》
二、课文分析
本文是曾国藩写给其长子曾纪泽的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清咸丰年八月初三日,针对纪泽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甚心得,细致讲解朱子“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书之法。授业解惑,孜孜不倦,父子情深,溢于言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部分泛讲篇目十二篇
第一篇 季羡林、陈省身《序二篇》 第二篇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第三篇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四篇 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第五篇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六篇 张爱玲《天才梦》
第七篇 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
第八篇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十四行集》二)第九篇 戴望舒《雨巷》 第十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
第十一篇 胡适《赠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十二篇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第三部分自读篇目十篇: 第一篇 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篇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第三篇 韩愈《调张籍》 第四篇 袁宏道《徐文长传》 第五篇 杜牧《早雁》
第六篇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 第七篇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 第八篇 钱钟书《吃饭》
第九篇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第十篇 茅盾《谈独立思考》
三、考核方式
《中国语文》的考试方式可以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以及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察。成绩认定:平时及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四、教材选用 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八版。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八版。参考书目
1、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
2、《诗经楚辞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4、杨伯峻:《左传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6、陶澍:《靖节先生集》,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
7、许绍早、王万庄:《世说新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复旦大学中文系编:《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版。
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0、《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1、《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2、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3、《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谢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16、《中国古代文学辅导》王树芳,冯树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7、《中国现当代文学辅导》蒋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8、《中国文学十五讲》 周先慎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19、《中国文学史》,主编:章培恒、骆玉明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中国文学史》,主编: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美学十五讲》 凌继尧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22、《西方文学十五讲》 徐葆耕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2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10五讲》 陈思和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三年级语文第一章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4 训练1 迪斯尼和米老鼠…………………………………………………5 训练2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目录一、教学目的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三、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四、教学评价五、教学资源 附录一 常见文言词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附录三......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yllabus 课程编号:0400320 开课系(部):人文传媒学院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先修要求: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对中国......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本课程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研究当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的继......
《中国古代文学Ⅱ》教学大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25学时) 第一章 秦代文学(3学时) 重 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秦代文学简述一、文化的专制政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