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语文模拟卷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安徽中考语文模拟”。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模拟卷二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句)....6..
①,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②,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③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④妇姑荷箪食。(白居易《观刈麦》)
⑤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⑦,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⑧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9分)
《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应当与博学、谦逊、悲mǐn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①,奢华可以变为②,促侠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这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这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这是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谦逊()悲mǐn()初霁().(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根据句子意思,将“淡泊”“清雅”分别填入①②两处的横线上。(4)请将文中画线句改写成被动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语段出自作家 的名著,“祥子落了泪”的原因是。
(2)名著《
》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发现了名为诺第留斯号的,而后展开了一段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4.九年级(1)班以“探寻安徽杰出人物”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请你为班级海报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名人馆汇聚了安徽从古至今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张晴同学参观完后心情澎湃,写下了一段赞美安徽名人的话。其中有些错误,请你帮她修改。
〔A〕纵观历史,出生于安徽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层出不穷,群星璀璨。〔B〕有“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神医华佗;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凭借文治武功统一北方的曹操;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儒将周瑜; ……〔C〕他们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夜空,推动了安徽乃至中国的历史过程。①〔A〕处有一处标点错误,应将 删去。
②请仿照〔B〕处画线句的特点,在横线上再写一位你熟悉的安徽名人。③〔C〕处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3)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以杨帆的名义编写一条短信给官东,以表达敬意。(80字以内)
【材料连接】官东,安徽人,荣获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的奖项。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救援中,他将生的希望让给落水乘客,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游出水面。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站到巨人中间”之后
赵 畅
①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即便是个子矮,也要站到巨人中间。”这话有味道。的确,选择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才不会卑俗。“站到巨人中间”,绝非附庸风雅的攀附,而是真诚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此之谓也。
②然而,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观念叫“稻草定律”,即路边的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若卖白菜的拿去捆白菜,这根稻草就是白菜价;如果卖螃蟹的拿去绑螃蟹,这根稻草就有了螃蟹的身价。于是就认为,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成功与否就像这根稻草,关键看与谁捆绑在一起,结交了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这种谬误的推演,绝非人生借鉴的宝典。
③当然,“站到巨人中间”,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知道“巨人”成长,也经历由“矮”变“高”、由“弱”变“强”的历程。牛顿讲“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固然是牛顿的谦逊之辞,但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实现科学的“惊人一跃”,不也是受“巨人”潜移默化的启发和自己刻苦钻研的顿悟吗?事实证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即便现在是矮子,将来也有长高的一天。
④郑板桥练书法,即使对前人书体临摹到乱真的程度,个人风格也不突出。而他取各家之长,创出自己的“六分半书”后,才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有人说得好:“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要模仿,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他们那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风吹日晒、灰头土脸时的坚持。”可见,要真学习,就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
⑤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梁思成一直教导身边人“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当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那里聚集了世界上的拔尖人才,对钱学森来说,便是“站到了巨人中间”。但进入这所大学,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巨人”。于是,他暗暗对自己说:“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面。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
⑥站到“巨人”中间,关键看心站到了哪里。若是为了去镶金边,金边包裹下的还是一个矮子;若是为了汲取营养,智慧浇灌下的“巨人”可期。
(选自201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5.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3分)
6.文章第②段引用“稻草定律”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7.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而他取各家之长,创出自己的“六分半书”后,才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如何理解“六分半书”的含义?)
(2)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眼高手高”在此有什么作用?)
8.下列两句名言,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为什么?(4分)
(1)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从全文来看,“站到巨人中间”之后,该如何去做?(3分)
[二](22分)
柿子红 乔忠延
①柿子红,就是中国红。
②不,不,这么急急慌慌地直抵终极目标,实在有违柿子的品性、柿子的从容。应该说,柿子红透了,才是中国红。
③柿子和挂在树梢的众多青果没啥两样,只要暑热一退,秋风便化作喝彩声,一阵一阵地召唤着它们成熟。谁不喜欢喝彩?早一点成熟似乎就能像奥运健儿那般,得到一枚光灿灿的金牌。看吧,伴随着喝彩声,青果们铆足了劲头,偾张了血气,竞相忙着早些冲到成熟的终点。早一分钟,早一秒钟,哪怕早零点零零几秒,那金牌说不定就会属于自己。
④橘子熟了,皮色还在泛绿——顶大也就是褪掉绿色,涂抹了一层黄色就算熟了。梨子熟了,只是橙黄了圆溜溜的外皮,那橙黄很是纯粹,却与红色一点儿也不沾亲带故。苹果则不然,喜欢用红色美饰自个儿,可是有些心急,还没待红色涂满抹匀,便急火火宣告了成熟。因而,那红只是绿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或者黄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没有红遍身,更称不上红透体。称得上红遍身的是枣子,枣子不像橘子、梨子和苹果那般猛烈地冲刺,不管秋风喝彩不喝彩,依然不温不火地描画着自己的全身,先描下边的一个圈,再画腰身的一个边。如果就这么从从容容涂抹,中国红肯定不能独独属于柿子。偏偏就在这当口,中秋节抵达了。中秋可不是个平常日子,是月儿最圆、最亮的时候。这样的时光,一年才有一次,是呀,整整365个日出日落才能轮转一回。这样美妙的时辰,若不露个脸岂不是终生的遗憾?何况橘子、梨子和苹果,早就拿到了显赫人前的入场券。枣子沉不住气了,慌忙用红颜料大把大把地往脸上敷染。世上凡是急于求成的事,没有一件能够办好。枣子也无法摆脱万事万物的规律,一焦急,用过了劲,敷重了色,抹得深深的,若不是及早停手,准会像茄子那样弄得紫紫的。
⑤中秋节光临的时候,没有随波逐流的仅仅剩下了柿子。柿子依然像先前那般淡定,那般从容。秋风发出头一声喝彩时,柿子虽然也开始了生命的第一次转换,由青涩变为淡黄,可是随后,无论秋风喝彩与否,无论中秋的临近与否,柿子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一天天悠然过去,淡黄变作了中黄,中黄变作了深黄,深黄变作了橘黄,橘黄变作了橘红,橘红变作了曙红,曙红变作了鲜红,红色逐渐浸染着柿子的身躯。请原谅我没有使用“涂抹”一词,那的确不是涂,也不是抹,涂和抹都是外表的装扮,柿子却是在浸染自己,是在彻里透外地洗心革面。身心随着表皮变黄,变红,在秋风远去后的一天,终于红成了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美轮美奂的中国红!
⑥中国红,漫山遍野的柿子一颗不少地全都变成了中国红!
⑦此刻,繁忙了一个春天,辛劳了一个夏天的柿树叶,终于可以放心地飘舞远游了。说是远游,还不如说是适时的隐退,让遮蔽在自己阴影下的柿子凸现而出,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中,灿亮的颗颗明星,灿亮出秋果里唯有的一种中国红。
⑧此时回眸那些急于成熟的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即使不苛求它们也是红色,绿也罢,黄也罢,紫也罢,哪里还看得见一个呢!让空旷的冬季不再荒贫的唯有柿子。柿子上的中国红闪耀着寒天里星火一般的生机。那么夺目,那么光彩!
⑨可是有谁知道,冠领寒冬的柿子从来没有出人头地的欲望,反而谦和退让了一生,总是把显摆露脸的机遇礼让出去。百草竞相萌发的初春,柿子没去赶这浪潮,最后生发嫩芽的才是它;百花竞相开放的初夏,柿子也没去追这时尚,最后爆开花朵的还是它;百果竞相成熟的初秋,柿子还是没去抢这风头,最后成熟的仍是它。柿子用自己惯常的淡定生长着,无论是绿叶,还是黄花,莫不展现出与世无争的品性。可就是这品性,凝结出了柿子红,中国红。
柿子红着,荷尽已无擎雨盖,它红着,菊残已无傲霜枝,它红着,一直红到雪花飞舞梅花爆开的时节。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1日)
10.文章第③段至第⑦段主要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11.第④段写到了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具体作用。(4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分)
一天天悠然过去,淡黄变作了中黄,中黄变作了深黄,深黄变作了橘黄,橘黄变作了橘红,橘红变作了曙红,曙红变作了鲜红,红色逐渐浸染着柿子的身躯。1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柿子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14.文章以“柿子红”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三](15分)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躬耕于南阳 躬:(2)后值倾覆 值: ..(3)庶竭驽钝 庶:(4)斟酌损益 损: ..(5)以彰其咎 彰: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 和 两件事。(2分)
18.选文主要追述了先帝的知遇之恩,并表达了自己以心许国的经过,请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三、写作(55分)
19.请以“学会分享”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提示与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
一、(35分)1.(10分)(1)①窈窕淑女②采菊东篱下③其真无马邪④童稚携壶浆⑤铜雀春深锁二乔⑥似曾相识燕归来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略无慕艳意(共6分。选填6句,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共4分。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2.(9分)(1)xùn悯 jì(共3分。每空1分)(2)促侠 促狭(共2分。每空1分)(3)①清雅 ②淡泊(共2分)(4)你被这份美好牵引着读下去。(共2分)【解析】(1)题第一空给加点字注音可使用部首查字法,“逊”可查“辶”部,然后查6画找到对应的字及页码即可确定读音;或者根据固定词语搭配,先查“谦”,再找到“谦逊”,即可确定读音;第二空根据拼音写汉字,“mǐn”查字典时可以先查出这个注音的字,再根据固定词语搭配“悲mǐn”来确定该字的写法;第三空“霁”字可查“雨”部,然后查6画找到对应的字及页码来确定读音。(2)题属于同音形近字误用,“侠” 用来形容人,如“侠客”“侠义”,常含褒义,而“狭”即“窄”的意思,引申为形容人的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小的范围,因此应将“侠”改为“狭”,“促狭”用来形容爱捉弄人或者刁钻。(3)题结合语境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分别与“浊俗”“奢华”意思相对,“浊俗”中的“浊”“俗”分别与“清雅”中的“清”“雅”相对;“奢华”强调物质的奢侈,“淡泊”常形容人不慕名利,因此“淡泊”与“奢华”相对。(4)题要求将文中画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找到句中的动作发出者即“这份美好”,动作的承受者即“你”,在主动句中,“动作的发出者”放在主语的位置,“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宾语的位置,在改写成被动句时要将主语、宾语的位置互换,然后在宾语后面加上表示被动含义的被动词“被”。3.(4分)(1)老舍 他省吃俭用买的车被大兵抢走了,他为此而难过(共2分。每空1分。第二空意思对即可得分)(2)海底两万里 潜艇(共2分。每空1分)【解析】(1)题根据关键词“祥子”可以判断语段出自名著《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子一生三起三落的辛酸经历,他人生中的“一落”讲述的就是自己连人带车被大兵捉了去,理想第一次破灭,因此从关键词句“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可以判断出故事情节,推断出“祥子落了泪”的原因是自己辛苦攒钱买来的车被抢走,而那车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希望。(2)题根据关键词“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诺第留斯号”“环球探险旅行”可以判断出该部名著是《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的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发现了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然后带着仆人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在海底进行了两万里环球探险的故事。
4.(12分)(1)示例:自古安徽多俊杰,留得正气撼天地。(共3分。紧扣主题1分,表达2分)
【解析】拟写宣传标语时,一定要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要简洁明了,针对性要强,还可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标语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该活动主题是“探寻安徽杰出人物”,可以围绕安徽杰出人物的巨大影响等方面来写。(2)①第三个顿号(或:和)(共2分)
②示例一:有“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清官包拯
示例二:有“用兵如神,精忠报国”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共2分。内容、句式各占1分。答案不限于此,符合要求即可)
③过程
进程(共2分。每空1分)
【解析】第①小题考查顿号的用法,顿号常用在表示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等词连用,因此将第三个顿号或“和”删去即可。第②小题题干有两点要求需注意,一是“仿照画线句特点”,二是“写安徽名人”,画线句句式特点是“有+引用内容+人名”,再选择所熟悉的一位安徽名人,进行仿写即可。第③小题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推动……的历史过程”应改为“推动……的历史进程”,“过程”强调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进程”侧重“进”,指“向前移动”,与动词“推动”相照应。因此应将“过程”改为“进程”。
(3)官东大哥,你好!我是中学生杨帆,你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壮举,你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着十三亿中国人。你是安徽人的骄傲!我要以你为榜样,向你学习!(共3分。内容2分,表达得体1分。)
【解析】此题结合了时事热点,是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具体运用的表现。作答该题,首先要注意多关注热点新闻,学会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思考热点。其次,注意分析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官东是大学生,考生可称呼其为官东大哥,以示礼貌,然后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其次要表达对他感人事迹的赞扬以及以他为榜样学习的决心。
二、(55分)[一](18分)
5.(3分)站到“巨人”中间,就是真诚地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本文通过“即便是个矮子,也要站到巨人中间”这句话引出论点,然后从如何正确认识“站在巨人中间”及“站在巨人中间”不必自惭形秽,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站到‘巨人’中间,关键看心站到了哪里”,即真诚地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由此可知文章的观点。
6.(4分)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共4分。道理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②段开头便说“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接着通过“稻草定律”的例子对观点进行论证,从而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7.(4分)(1)“六分半书”本指郑板桥所创的书法字体,这里比喻郑板桥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2)该词从“眼高手低”变式而来,用来表现钱学森在聚集了世界拔尖人才的大学里,敢于创新,善于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生动有趣。(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句子出自第④段,郑板桥模仿前人的书法虽然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自己的风格不突出,后来他取各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的“六分半书”,才成为清代享有盛誉的书画家。所以“六分半书”是郑板桥所创的书体,也突显了他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2)题中词语“眼高手高”是由“眼高手低”演化而来,用在这里形容钱学森的学习态度,第⑤段写到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这所高等学府中,并不因站到巨人中间而觉得自己也成了巨人,而是处处与他人竞赛,勇于创新。用“眼高手高”来形容显得十分贴切、生动有趣。
8.(4分)第(1)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站到‘巨人’中间,就是真诚地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第(1)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见到贤能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第(2)句的意思是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应该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应该自省,第(1)句与本文的中心论点相符。(共4分。找出合适的名言得2分,理由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站到‘巨人’中间,就是真诚地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然后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分析选择合适的道理论据,第(1)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见到贤能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第(2)句的意思是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应该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应该自省。由此可知,第(1)句与本文中心论点相符。
9.(3分)①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汲取巨人的智慧和长处;②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③要有“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的心态。(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第③④⑤段具体讲述了“站在巨人中间”之后的做法,通过列举名人事例从三方面进行论证。牛顿的“谦逊之辞”照应了第③段开头的中心句“‘站到巨人中间’,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第④段从郑板桥练书法的事例得出“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的结论;从第⑤段钱学森的事例可以总结出“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的结论,由此即可得出答案。[二](22分)
10.(6分)众多青果急于成熟;柿子的淡定成长。(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第③至⑦段写的两件事,概括时语言要简洁。经分析可知:第③④段写了一件事,写众多青果(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急于成熟;第⑤~⑦段写了柿子淡定成长。
11.(4分)通过写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最终都是焦急地涂抹自己,说明它们的红不算是中国红;与下文写柿子红不是涂抹、装扮自己,而是彻里透外地洗心革面地浸染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柿子的品性。(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④段写它们在对待成熟时,橘子“涂抹了一层黄色就算熟了”,梨“只是橙黄了圆溜溜的外皮”,苹果“还没待红色涂满抹匀,便急火火宣告了成熟”,枣子虽然红遍全身,却在最后阶段没有守住“从容”,这与下文写柿子不涂抹自己、从容不迫、彻里透外地将自己浸染成中国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突出柿子的品性。
12.(5分)使用顶针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柿子红不迷乱心性、忙乱手脚的过程,使表达格调清新,环环紧扣,富有气势,引人入胜。(共5分。修辞2分,表达效果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答题时要明确“从修辞的角度”的要求。观察画线句可知,从“中黄”开始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和下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相同,所以是顶针的修辞手法。同时,连用了6个结构相似的短句,可见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顶针的修辞使内容环环相扣,排比则增强语势,在这里写出了柿子红不迷乱心性、忙乱手脚的过程,凸显其高贵的品格。
13.(4分)强调了柿子不随波逐流,淡定、从容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对柿子的赞美之情。(共4分。特点2分,作者感情2分)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将词语的本义与在特殊环境中的语境义结合在一起。“从未”指从来没有。“柿子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是相对众青果来说的,众青果为了显示自己,急于早日成熟,而柿子却不是这样,它“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可见柿子不随波逐流,而是淡定、从容。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柿子的赞美之情。
14.(3分)①是全文的线索;②题目点明文章的中心;③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柿子红”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柿子红”也就是中国红,文章歌颂了具有像柿子红一样,总是不涂抹、装扮自己,没有欲望,谦和退让一生,把露脸的机遇礼让他人的精神的人,所以题目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同时“柿子红”这个标题新颖温馨,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15分)15.(5分)(1)亲自(2)遇,遇到(3)希望,期望(4)除去(5)表明、显扬(共5分。每空1分)16.(4分)(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2)(我)因此深为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文言句式。(1)句中“苟”是“苟且”的意思,“闻达”是“扬名显达”的意思;本句中“于乱世”“于诸侯”是状语后置的用法,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2)句中“由是”可译为“因此”,“感激”是“感动而振奋”的意思,“驱驰”是“奔走效劳”的意思。17.(2分)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句话,它出现在选文第二段,在文中作者表明自己临危受命以来殚精竭虑,接着写到“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此”指代的内容就在它前面的句子中,这里作者谈到了两件事,一是“五月渡泸”,巩固南方,二是希望“北定中原”,总结概括即可。
18.(4分)表明自己的忠心,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实现出师目标,完成先帝未完的大业。(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选文回忆了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为北伐事业所做的准备,出师在即,诸葛亮对后主上表陈情,除了表露忠心之外,更多的是要后主认清形势,明白蜀国一路走来的不易,更要勿忘先帝遗诏,发愤图强,共同完成大业。
三、(55分)
19.(55分)佳作赏析
学会分享
幽山空谷,谁用琴声走进你的心田…… 高原平川,谁用心声拉响你的琴弦……
——题记
一曲“高山流水”,让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实在生活中,学会与人分享,将会其乐无穷。
学会分享,生活中就多一份相知。
“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嵇康的一句话道破了竹林的寂静。有这样一片竹林,小径通幽,竹叶拂面,上有青天一线开,下有美酒洒落草席间,不知道是竹林吸引了七位贤人,还是七位贤人成就了竹林。从此“竹林七贤”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呼朋引伴,读书喝酒。有风邀风,有月邀月,“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有书齐读,有酒共享,隐身于自然,享乐于自然。酣歌纵酒,谈玄清议,抚琴吟诗,该是何等的悠情快意!与天并丰,与地俱成。他们在逍遥中一起欢呼,在追求中一起呐喊。多念世间人,于乱世中寻一方幽静,于幽静中多一份分享,拭去心头的寂寞,多一处生活的精彩。
学会分享,生活中就少了一份寂寞。旋律优美而沉静的《二泉映月》,拨动了无数中外听众的心弦。一生坎坷的阿炳,用音乐传递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从他的乐曲里,我们听到的只是呼唤和抗争。是的,阿炳不孤独,他对音乐与美的无限向往,与世人一起分享。他希望人们能够分享他的作品,有了别人的分享,他的生活就不再是一片黑暗。于是,轻轻一捻,简单的琴弦弹奏出了世间的精彩。
学会分享,生活就增添了一份精彩。
分享是一种心境,学会分享,生活就多了一份相逢,少了一份痛苦,增添了一份精彩。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立意新颖的考场佳作。文章结构上,开头运用题记概括文章主旨,提纲挈领;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明“学会分享”的意义,详略得当。在阐述分享的意义时,没有围绕物质的分享来谈,而是从精神的层面进行阐述,立意新颖。另外,整句与散句的灵活运用以及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2018年安徽中考模拟卷(三)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 句,不得多选) ....6·......①悠哉悠哉,____......
2010年思想品德中考模拟卷(二)回首一年间,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刻骨铭心的事件、那一张张自信和希望交织的脸庞,有时让我们激动不已,有时让我们沉思良久。我们梳理出......
2017年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 题 卷一(30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领略了北国妖娆而又气势......
机密★启用前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冲刺卷(二)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分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
2013年中考模拟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道小题,共16分。其中1~8小题每小题1分,9~12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3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