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在贡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截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 卅载根植南粤大地
华南理工大学在贡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华南理工大学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国家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融入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勇立潮头,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变化谋变化、融入发展促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三部曲:在改革开放中闯出发展新路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国内较早经受了两种体制交替带来的阵痛。能否改革沿袭了多年的办学体制与模式,走出一条既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又能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新路?学校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冲破封闭的办学格局,自求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978—1992 拨乱反正,恢复建设,踏上发展新征程
改革开放之初,华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在办学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员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各项工作得到快速的恢复性发展。众多名师呕心沥血、精心耕耘,培育出一大批至今仍在影响着社会的精英人才,为打造华南名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提出了“服务面向重心下移,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上升”的口号,把“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华南特别是广东,面向全国,通过为地方服务体现为全国服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管、文的多科性办学格局。
1993—200
2改革体制,良性互动,开创教育新局面
90年代,华工人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全国高校率先改革办学体制,开创省部共建之先河,形成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办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1996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来学校视察时说:“‘共建’二字的发明权在你们这里,发源地在这里。‘共建’现在不但在你们这里开花结果,而且在全国开花结果。我们找到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办大学的方法。”
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于1995年进入“211工程”,于2001年进入“985工程”,开始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根据更高的办学起点和目标,学校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经费年均增长24%,实到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2%;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并不断强化,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
2003以来
抢抓机遇,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大提升
进入新世纪,学校用两年时间在广州大学城建成了一个占地1670多亩的现代化新校区,极大地扩展了办学空间。积极承担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于2004年开始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抓住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机遇,加快发展人文社科学科,形成了以工见长、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办学格局。研究生规模突破1万人,新建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7%,完成了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重大转变。这五年,是华工办学规模扩展最快、办学资源增加最多、办学条件改善最明显,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也是各项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标志性成果:三十年造就名校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是华工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这30年,学校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的重大突破;逐步确立和深化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实现了由多科性向综合性、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的重大转变;为社会培养了十余万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果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校根据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学科门类从1978年的2个发展至10个,覆盖了广东全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共有73个本科招生专业,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博士点,175个硕士点,其中理科博士点达3个,人文社科博士点达7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占全部学科专业的三分之一。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已有工程硕士(21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
人才培养规模稳步增长。3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建立了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防生教育、博士后工作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1978年,学校有在校生6397人,其中研究生50人;到2008年,全日制本科生达到25025人,研究生达到14610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学生30476人,留学生521人,各类在校生总规模达到70853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倍多。一大批校友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重要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科技精英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1999年起实施“大师+团队”的兴华人才工程。2003年实施旨在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百人计划”,先后五批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00名,加大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3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53%;外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8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达到78%。有两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20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成果二: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学科调整和创新,着力强化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学科水平。目前,共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轻工、建筑、食品、化工、材料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
30年来,学校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培养模式,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创新创造创业型(三创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1999年和2007年两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生在参加国际国内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五年累计获国际奖项23个、全国奖项230个。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门国家精品课程、7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基地。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
成果三:服务经济社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本着“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服务理念,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参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回报社会各界对学校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
良性互动之下,学校的科研经费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1985年仅500万元,1992年突破2000万元,2000年突破1亿元,2002年、2005年分别突破2亿元、3亿元,2007年达到4.44亿元。30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万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1项,973计划项目49项,863计划项目1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6项,科研实到经费达30亿元。
学术水平显著提升。SCI收录论文在1993年时仅有31篇,到2006年达到563篇,增长近20倍(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2位);EI收录论文在1993年时仅有25篇,到2006年时达到880篇,增长34倍(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5位)。累计发表三大索引论文达6731篇。
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30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1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5项,省部级一等奖67项;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2007年的539件,累计申请专利2531件(其中发明专利1741件),获授权专利1278件(其中发明专利595件)。成果转化率、专利实施率均超过30%。近15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前十位。
科研基地不断壮大,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一批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
成果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师生互派、科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已派出到美、法、英、澳等国的本科交换生150余人,派出了130多名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选择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学位和联合培养。学校还经常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校长等众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访问,累计授予180余位著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学校每年派出400多人次的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或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接收和培养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留学生。学校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近几年来先后参与了欧盟QualiPSO开源软件质量平台等50多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先后与国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联合组建了中法工程中心、中美研究中心、中意研究中心、华工—普渡大学国际旅游研究中心、糖业国际合作研发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承办了轻工、食品、自动控制、材料、建筑等领域的50多场次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形成了定位清晰、平等交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从而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成果五:办学资源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1978年,学校固定资产约1亿元,2007年达到45.2亿元,增长44倍。1978年,学校校园面积172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至2007年底,校园面积增加至294万多平方米,扩大了71%,校舍总面积达到181万平方米,增加了5.5倍。
图书馆面积和藏书量不断扩大。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图书馆面积6.7万平方米,增长5.3倍;藏书510万册,增长近9倍。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学校教学实验设备先进齐全,建有一大批现代化分析测试和实验中心,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网络中心、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建有各类高标准运动场馆,各项办学资源大幅增加。
创新理念:在新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
华工党委书记王迎军说:“30年来,华工人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不但产生了教学、科研等方面数量众多的标志性成果,而且逐步积累、沉淀、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这些,已经成为学校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直面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华工人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大法宝。30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因为有了办学体制上的解放思想,他们开创了“共建”之先河;因为有了在人事管理上的思想解放,他们通过团队建设实现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突破;因为有了学科建设上的思想解放,他们发展起了人文社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成了综合性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工人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善于抓住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敢于直面和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行的高校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学校健康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30年来,学校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很好地贯彻和执行了这一制度。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很好地体现了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方面,学校领导班子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各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得到充分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凝聚和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员工,发展依靠师生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师生员工,努力构建和谐华工。
跳出教育看教育,适应变化谋变化,融入发展促发展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开放办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改革,是华工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学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提出的挑战,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的“两个转轨”,建立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90年代以来,学校提出“开展共建与联合办学,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创新体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广东各地建立了10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了1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的学科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人力资源建设、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了紧密对接。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使得学校更为广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地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华工人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办学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深刻变革,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从变化的环境中汲取发展的新动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通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牢牢抓住学术发展这条主线
改革开放30年来,华工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大学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1978年学校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大学”,到2008年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他们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重点,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举措。
校长李元元说:“学术质量和水平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线,坚持学术立校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学术建设、谋学术发展。我们要坚持学术价值观,把学术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基本导向,增强学术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促进学术发展的体制机制,追求学术卓越,提高学术水平。”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正在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广东正在加速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面对新形势,如何深化改革、如何扩大开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并获得自身的同步发展?华工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始终把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始终把构建和谐华工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发展的根本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期待华南理工大学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多地造福于南粤大地,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
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
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张永志〔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要素流向和体制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分析,分析六盘水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提出六盘水实现跨式发展的对......
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报告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福建联通实现跨越式发展调查问卷1.您对公司跨越式发展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 我认为,福建联通现阶段追求跨越式发展是已经具备条件,并且是必须实现的。福建联通已经具备了实现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