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_外国文学史现实主义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04:03: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外国文学史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第二节 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创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柏林之围》描写了一个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官, 八十多岁的儒弗上校, 在病中幻想着所向披靡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 而实际上却是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终因幻想破灭而死去 《柏林之围》艺术特色

一、构思新颖奇特

《柏林之围》分为三个部分: 儒弗上校的昏死、复活、死亡。现实— 幻觉—现实的三部曲

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儒弗上校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三、语言简洁凝炼

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

短短的四句话, 从四个角度描绘了巴黎被围的巨大场景, 作者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高度凝炼的艺术技巧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战争事实上法国的失败和老上校幻想法国胜利的对比 小孙女对他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精心照料,使得老上校的精神得到满足,怡然自得,但与此同时小孙女的内心却强忍着祖国沦亡和父亲被俘的巨大悲痛,这对比既使人感到刻骨铭心,难以承受,又觉得它唯其如此才合情合理。大环境的险峻与小环境的安乐形成的对比 延伸思考

如何理解儒弗上校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坚持人道主义传统,批判反思社会现实。

2、文学表现空间拓展,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题材。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第三节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杰出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著名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终生致力于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人类的不朽事业。在漫长而不知疲倦的文学生涯中,他以“革命戏剧”、“名人传记”、“长河小说”三大作品系列构筑了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大厦。生平与思想

1、求学和执教生涯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14岁前往巴黎求学,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抛弃了宗教信仰,爱读斯宾诺莎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并潜心研究音乐,从而熟知德国音乐,尤其崇拜贝多芬。

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曾在巴黎的几所中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执教音乐、艺术。

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

2、创作历程

罗兰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家,但对文学创作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21岁时便拟订了一个终生写作计划。22岁时,给托尔斯泰写信,得到长达38页的回信,勉励他为人类崇高理想而奋斗。“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

“艺术不应为某一特殊阶级之所有物……艺术若不转向民众,则绝无生存之理”,“革命同路人”

罗兰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伟大的战斗”,矢志不移地探索人类进步的理想。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虽然西方世界的诅咒漫骂响成一片,但他勇敢地挺身而出,多次撰文声援布尔什维克和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列宁逝世时,他发表悼词,重申拥护十月革命。即使在斯大林血腥清党期间,他也强忍内心痛苦,坚持拥护“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劳动共和国”。

去世前几个月,还抱病前往苏联大使馆祝贺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一度幻想甘地主义同列宁路线结合,后来发现欧洲革命只能走苏联的道路。苏联舆论“革命同路人”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高尔基,高尔基称其为”法国的托尔斯泰”。欧罗巴的良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超乎混战之上》(1915)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两次大战期间,他发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 和巴比塞、爱因斯坦共同担任名誉主席。1932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反战大会上,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

1944年12月30日,这位著作颇丰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他在《与过去告别》中曾经这样自豪地总结漫长而又坎坷的一生:“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脑袋!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50岁之前,罗曼·罗兰一直默默无闻,深居简出。50岁以后,罗曼·罗兰声名鹊起,成为整个欧洲争论的焦点。争论伴随着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罗曼·罗兰逝世后,有关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文学艺术界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击败罗兰,他注定要为世人所理解。罗曼·罗兰的创作 人民戏剧

罗兰热爱莎士比亚,信奉启蒙思想,缅怀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堕落为帝国主义和颓废文学充斥文坛的严峻现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自己能“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生涯从尝试创立“人民戏剧”起步。革命戏剧:《群狼》、《丹东》、《7月14日》 信仰戏剧:《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

在这些作品中,贯穿他一生创作的那种以巨大的热情呼唤英雄主义和激励民族信心的倾向已初露端倪。但由于历史内容严重失实,艺术上也不成熟,未获成功。名人传记

20世纪初,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甘地传》等。

思想矛盾性:他一方面赞美历史名人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寄改造社会的希望于英雄主义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透露出对当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造成的重大影响的“罗曼·罗兰主义”的思想轮廓

写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法国社会充满了庸俗与丑恶,一个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罗曼罗兰觉得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榜样来拯救人类。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人物形象:贝多芬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大师,是性格的英雄。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是天才的英雄,从小就显露出极高超的绘画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地上划起来,弯曲的线条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图案。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是道德的英雄。《名人传》的艺术特点: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从大处落笔;风格多变 长河小说

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21—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小说分《安乃德和西尔薇》、《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四卷,以叛逆的女性、法国知识分子安乃德的人生经历为情节主线。

《欣悦的灵魂》小说着重描写了母子两人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全部心理过程;成功地反映了西方进步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动荡中,探索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

安乃德一位力求上进、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自由,支持苏联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的斗争); 叛逆女性

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她渴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都感到不满,这与当时的资产阶级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雅克 勃里索

《欣悦的灵魂》艺术特点:不但是一部长河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长河小说

一部真挚而坚毅、柔韧而顽强的女性的灵魂史

主人公安乃德的生命流向的大致线路:探索、痛苦、搏斗、欣悦、死亡这样一种灵魂的五部曲。

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法语原意为“河流”)及其故事,象征着她的生命犹如一条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河流,展示了一种非但永不退缩永不屈服,并且要征服苦难扫涤雾障而赴向未来的灵魂的力量。哲理小说

通过人生的悲欢苦乐、成败得失,最后达到精神的和谐和灵魂的升华。罗曼·罗兰的贡献

“真诚”是罗兰一生为人和创作根本,他屹立于新世纪地平线,被世人公认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在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罗曼·罗兰是一位既继承沿袭19世纪传统又勇敢开拓大胆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对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建设的贡献在于:

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罗兰在创作中热衷于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的表现,让心理分析和心态描写处于作品首要的主导的位置,不仅以主人公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而且通过心灵的多棱折光深刻地再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

2、在典型性格的塑造上,他不经意于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性格不是在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中而是在跟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英雄主题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描写“真正的人”是他的美学理想,着力表现主人公高于环境的性格机制和不受环境支配的道德激情成了他的典型化目标。

3、罗兰树立了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每个人身上都有20个不同的人”,他描写的正面形象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他总是把握住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推进到崇高境界。

4、小说体裁的革新。

他从一开始就“坚决地跟法国文学中所规定的、一般的制度断绝了关系”。不仅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入同一文本,浑然融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对罗兰的评价:世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分为爱罗兰的人和恨罗兰的人。“只在国外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而法国人自己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接纳他。” 东方学者肯定罗兰:

1.批判社会现实、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2.罗兰是世界大同的倡导者.3.应该客观地将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区分开来.西方学者冷淡罗兰:

1.罗兰的反战立场,被斥为“卖国贼 ”.2.罗兰的亲苏立场.3.艺术风格:风格上的平庸,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道德和社会学的分析所造成的极大累赘.名句赏析

1、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4,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7,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摆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具体作品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巨大。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 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导语:外国文学可分为好几个时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时期都有哪些代表名著吧!(一)史前神话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2、古希......

73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三)第四节 俄罗斯的太阳——抒情诗人普希金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熟悉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阅读其现实主义的小说; 理解“小人物”、......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点】(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使其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

下载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