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由阅读,就没有语文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先把高考对付过去,反正这些书都是你的,将来有的是时间看!”相信有不少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局面:父母一边要求用功读书,一边又对所谓的“课外书”忧心忡忡。对中学生看课外书,家长老师一直纠结困顿,既爱又忧。应试教育面前,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如何面对学生的阅读?倪江在去年底推出的新书《理想语文》中,分享了他对语文的看法与困惑。
倪江,现为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一个有着27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对他,金华人可能并不陌生,在2005年转到杭外之前,他一直是金华八中的老师。他的语文课上得好,很受学生欢迎,并曾在媒体上发表了不少文采与思想兼长的影评、语文教学思考类的文章。《理想语文》是倪江的第一本专著,也可以看作是他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的结晶。在《理想语文》中,他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教学理想———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语文教育。
“禁止阅读”要不得
前天,记者电话采访了倪江。他的谈话,首先从“禁止阅读”开始。他坦言,现在的“禁止阅读”,更多的是以教育和功利的名义。连他自己,也曾禁止过学生阅读琼瑶、三毛、金庸、古龙等作家的作品。
这样的“取缔”是对的吗?倪江发现,当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给阅读设了许多“条条框框”时,阅读离自由也就越来越远。学生既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也没有自由阅读的基本素养。钳制自由带来的是一种惯性,使之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持续产生影响。语文,是最不应该被一元化的思维框死的。对于阅读,对于写作,出现标准答案,出现主题思想不符合要求而降低得分的事,是“专制”的产物。这样的标准,暴露出的恰巧是教育者的狭隘无知,也很容易钳制孩子们在表达上的多元化。
“阅读什么,怎么读,说到底是个人的天赋权利,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不能够随便剥夺人的基本权利。”倪江认为,只有对阅读保持足够的宽容,才能让这种行为更加接近本质,就像有人质疑杭外图书馆还有玄幻类图书,学校老师对此解释,如果不进,学生们也会想别的办法找来看,倒不如大大方方让他们阅读。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读书时并不喜欢字词句段篇章的题海复习,那样太枯燥乏味,纯粹为应试,并不能满足我们自身的真正兴趣。很多人正是在紧张的高中阶段,开始狂看金庸、琼瑶等人的小说。不少人就是在偷看那些“禁止阅读”的读物时练就了扎实的阅读基本功,为博览群书奠定了基础。
很多语文老师承认,年少轻狂的时候,武侠小说成就了少年的英雄梦想;怀春的多情少女,从琼瑶三毛中获得了对爱情的满足;正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少年人才沉迷于异想天开的科学幻想小说。倪江认为,自由阅读,是一种充满发现的快乐,是心灵的一种自我满足,是语文自我建构的最佳方式。现实情况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取舍往往因考试范围而定。把课外阅读变成做题,把课外阅读书目变成强制性,这是语文阅读的万劫不复。
阅读是一场有趣的历险
自由阅读是世界性阅读理念,传统语文教学曾经有过的风景,却是当下语文阅读缺失的理想。解除束缚、释放心灵,是语文重回活力和自由的关键。倪江在书中用到了一个词:阉割。教师阉割了教材,课堂教育阉割了学生的想象,最后,被阉割者又执行了对下一代的阉割。
太多教育者唯知识唯分数论,就看不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不是在清规戒律中臣服,成了唯唯诺诺的顺民,再也没有作为一个人对世界的独立的自由的感知;就是在唯标准答案唯套路中逃离,成了学习的叛逆者,再也不愿从书本学习中获得成长。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根本的是对人的思想改造和精神重塑。”倪江告诉记者,语文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有着很大的教学自主权,对教材的使用和课外阅读的引导至关重要。语文的本质和阅读的关联度非常高,光靠教材里的文选或篇目,光靠应试教育的方法,光靠规划性、约束性、功利性很强的所谓“阅读”,形不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语文让人自由、自主、终生学习的能力。
倪江说,语文学习原本就不是短平快的技巧训练班,而是一个悠长的思维训练和人格培养的过程。你没有给那个独特的人存在的空间,给他自由,怎么能够指望培养出独立的有责任的公民?真实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善恶并存,美丑同炉。我们无法给予别人他们想
要的世界,理想语文,唯一能做的是培养他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一位大哲学家曾经说过,你的语言能够到达的极限,就是你的世界的极限。语文学习自由,就是给生命自由。其实,语文老师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的仅仅是一些篇章结构的技巧或者特定的解读,语言的感觉是老师无法传授的,也无法通过整齐划一的教学得到。
语文的学习正如游泳,只有在文字里惊心动魄地“出生入死”,才能体味其中的滋味,也能更加自由地成长。
可是,这样的自由阅读,会不会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对此,倪江表示,阅读是一场历险,更是一场对于个体而言意义宏大的自我建构过程。一些看似没用的书,往往是一条神秘而富有诱惑力的隧洞,这要比按照“清规戒律”,在平静的大海上“安全游泳”有趣得多。
所以,在全程掌控的成长里,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成长。理想语文和自由阅读,更像一场语文老师正在实践的“教育革命”。
这是一份太理想主义的书单?
颇具深度的阅读书单
教育的真谛不是强制,而是一种吸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往往对书单或者书目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但是,我们该给孩子推荐阅读一些什么?倪江老师给出了答案:经典。我们用有限的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去那些经历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文字中,细细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生命需要的东西,便是经典阅读的意义所在。
倪江在书中列出的一份杭外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书单和电影分级目录,列出了100多本书、20部深度电影,给人相当的震撼。记者看到,这份读书单中既有北岛《午夜之门》《青灯》,梁文道《常识》,龙应台《目送》,巴金《随想录》等通俗文学作品,也有索尔仁尼琴纪实小说《古拉格群岛》,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川端康成《花未眠》,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等西方名著,更有罗素《西方哲学史》,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哈耶克论著《通往奴役之路》,叔本华《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帕斯卡《思想录》,以及《道德经》《理想国》《乌托邦》《诗经选注》等较艰深的国内外经
典,涉及生命哲学、艺术美学、自由精神、宗教伦理等各种领域。20部电影里,普通级的包括《罗生门》《楚门的世界》《霸王别姬》等,还有针对电影“发烧友”的深度影单,包括《狗镇》《暗恋桃花源》《Hello树先生!》等。
对于这样的书单和电影目录,网上有人高兴得如获至宝,也有很多人对书单的深度广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份太理想主义的目录,会给学生负担,怕学生贪多而导致消化不良。但这样一份博约精取的书单,给成长中的阅读人提供了一条可以按图索骥的捷径。倪江说,杭外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很强。这样的书单,就是方便他们自由选择,这恰巧是对阅读自由的一种尊重。学生在读书观影之后,都有一系列后续活动,如学生间交流,作报告,写心得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能量。“书单的广度和深度,或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焦虑,但正是因为这份焦虑,给了人保持谦虚、不断努力的动力。阅读有时候就像是人生,巨大的付出和挑战,经历苦闷和痛苦,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成长。这是成长无法回避的必然经历。”
鼓励学生多看好电影
倪江表示,杭外老师一直都有给学生开书单的传统,而且不是胡乱开,人云亦云,推荐书目都是自己读过,电影都是老师事先看过,并有一定感悟的,并且会不断更新。因为他们的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和领域,如有的擅长古典文学,有的喜欢外国小说。“和阅读相比,影像文学更直观,也有深度。我看电影较多,乐于探索电影艺术。推荐书单里的20部影片,大部分都是我推荐的。”
与一般语文老师不同,倪江似乎特别青睐语文与观影的结合,而且推荐的都是些相对小众的电影。“文学书籍是优质的文字媒介,能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常看。但优质的影像媒介,有思想质地、情感质地,学生接触却很少。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人生、生活、死亡等有了思考,所以我喜欢推荐一些有哲理的影片,引发学生的哲学思考。”倪江说,电影与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是电影非常快,一般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是浓缩的艺术,其包含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质量,丝毫不亚于阅读。
经典著作如何阅读,电影如何欣赏?倪江表示,对高中生而言,有的书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但他一直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我们不过借此明理,借此摆渡自我,借以步向更广阔的人生,“晦涩处姑且放过,有心得处做圈点勾画或者记录之”。然后,你会发现,宏阔的视野给人助益良多,你发现自己不会再被蒙蔽,不会再在洞穴里生存,光明会照亮你的生活。同时,他也告诫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认同而不崇拜,反对而不偏激,学术的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芽。“新语文”流派
当今社会各界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一直颇高,也有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尝试,并出现了不少“新语文”流派,其共同特点是致力于语文课程的生态改良,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前不久,杭州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也推出了一本新书《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郭初阳是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也曾就职于杭外,他与蔡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2010年,三人合著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倪江和郭初阳等人都是同道中人,也是熟识的朋友。他的《理想语文》与郭初阳的新书作为同类题材的作品,引起中国教育报的关注。倪江表示,中国教育报前不久策划了他和郭初阳的一个对话,谈教育,谈语文,谈考试,谈阅读„„篇幅大概有5000字,很快将刊发。他的《理想语文》一书,还入选了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全国教师喜欢的100本书”。其实,在此之前,倪江的《理想语文》就已经引起不少有影响的媒体的关注和推介,如《新京报》对其作了整版报道。语文,到底该怎么学才有意义?倪江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如果语文和个体的生命成长相联系,如果语文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浸润过程,这样的语文才是真语文。让自己的生命展示在众人面前,这是人活着的最大动力。语文的学习,完全可以为绝大多数生命展示自己提供最大的帮助。这是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成长,关系到一个人以怎样的心灵活在世上的一种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习霍懋征有感攀枝花市第十九小学郭静红昨天下午在学校进行全体教师培训时,邹书记讲了霍懋征老师的事迹,并观看了霍懋征老师事迹报告会,使我感动不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08年4月19日,全国素质教育专家、北京五中张毅副校长及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付宜红博士,在稻庄镇华骜集团会议厅作了两场精彩的报告。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课堂充满快乐!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刘伟平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回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是的,茫茫人海,相逢并不容易,今生能为师生,那可是前世修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摘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通道,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因 此,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学生,是升华......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张子晴,个性敏感、好胜,可以说是什么事都要追求完美,所以平时学习上比较认真、上进强。特别是学习上对学习的认真、执著。可就是这点也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