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资料_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5:37: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中段考复习资料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民间文化的强国动力

罗杨

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文化上的表达,民间文化融于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

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大概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几千年民间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那种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提升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浮现出来的。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所以,王安石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对于青少年来说,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选自《学习时报》2012年6月4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承载体,是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推动者。

B.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者,它在文化上表达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凝聚民族情感,承载文化血脉。

C.民间文化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品格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D.民间文化具有很大的凝聚作用,其一旦迷失,就会使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严重破坏、民心涣散。

E.“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它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A.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是对本国民间文化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认识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国家的复兴和强盛。

B.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落后挨打,虽历经艰难,却不离不散,靠的是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而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力量。

C.孕育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春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使全球华人向往团聚,这足以证明民间文化强大的凝聚力。D.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已经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14.文中引述王安石和苏轼的话,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4分)

15.为什么说“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综合全文,请加以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是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料学家也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嵋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显现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是物所固有,持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B.对于“美是心的产品”的问题,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说法都不一致,这些说法不可能都错误,但可能都正确。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峨嵋山有“庄严”、“厚重”的概念,但是它也须先有使人觉得有这种概念的可能性,人们才能欣赏到它这样的概念。

E.直觉与形象一样,都离不开物,没有物,直觉就不能活动,没有形象的直觉也就没有美感。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寻找美的本质属性。

B.由于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因此信理智的哲学家都不能欣赏艺术。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 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14.文中说“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请指出

“我”的贡献是什么,松的贡献又是什么?(4分)

15.人们常说“情人眼底出西施。”依据文意,分析“情人眼底”为什么会出“西施”?(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1)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2)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此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3)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袼物明辨”、“慎思笃行”、“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条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主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巳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4)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5)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笫17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因而,中国教育要回归传统。D.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E.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13.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14.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具体成就与影响的?请分条归纳(4分)

15.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4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民间文化的强国动力》参考答案

12.BD(A.原文第1自然段第1句的表达为“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说“民间文化是„„推动者”不恰当。C.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第3句,应表述为“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人们品格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生存环境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E.于文无据。根据第3自然段第3句,看不出“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之意。)

13.C(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第2、3句,“国家的复兴和强盛”应改为“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B.将或然当必然。根据第2自然段第4句,应在“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前加“大概”。D.根据原文第3自然段第2句“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说其“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不恰当。)

14.①引用王安石的话意在说明,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2分)

②引用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根植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弘扬民间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2分)

二、《美与自然》参考答案

12.【理解、分析文意】DE(5分)A“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理解错误,应为“此观点具有普遍性”。B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C“本质区别”错,从“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可知道它们本质相似。

13.【分析综合】D(3分)A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B过于绝对。C错在“先”与“然后”,据第三段“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

14.【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我的贡献是,松的形象是凭着我的人情创造出来的;松的贡献是,松的形象不能无中生有,松为我贡献了可以创造成美的物。(4分)

1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1)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2)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4分)

三、《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12. AC(A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是因为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前后没有因果关系。)13.B“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文中并无此意。14.①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形式、内涵基本相同; ②中国的算学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③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两方大学几乎同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重要借鉴,④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为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借鉴.(答对一点得一分,如果没有概括,答对四点得3分)

15.①要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2分,尊重自己的传统,使民族自信、自强,得l分;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不给分);

②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2分)

论述类文本训练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

高中语文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

诚信类论述

对“诚信社会,从我做起”认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雄鸡下成长的世代华夏儿女,都具备了中华本色。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印证着:为了五星红旗更加......

论述类作文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局......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教学目标】一、熟知考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各个考点的解答方法。二、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导入......

下载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