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设计_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1:28: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考纲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掌握解答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论述类阅读的解题方法及技巧。教学方法:题组训练—方法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特点说起

二、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对科技说明文的考察,改为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考查角度上,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点,注重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辨认、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题组训练,方法探究

例题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2010全国课标卷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语词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所谈的“书”究竟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考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的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分别表述“书”,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B项原文是说由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才使得“书”“金”“石”“画”并称,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在历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B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属“无中生有”。从文化常识看,虽然在历史上“金”“石”“画”的影响也较深远,但是跟书法相比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例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2011全国课标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 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 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 道:“国群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 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2、下列 理解 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文言文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试题答案】 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级。

【试题解析】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有误。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表意不符,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例题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2008全国课标卷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显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怒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A项的表述,“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正确归纳;但是“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则脱离了原文的话题背景,偷换了概念。

四、方法总结

选择题答题技巧:

①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②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③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注意:干扰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08全国课标卷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是B。本题意在考查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变形”的理解。从原文来看,“变形”指的是艺术“变形”。文章主要从艺术“变形”的实质、艺术“变形”在美学范畴的意义、艺术“变形”的广义狭义划分以及艺术“变形”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变异,虽然与文章中的艺术“变形”相区别,但是原文在谈到他们时也说“这些„变形‟”,可见,这种变异也被一些人称为“变形”。因此,B项的表述“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是不正确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正确答案是C。C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照原文,可知这一项的表述实际上将原文中的“常”换成了“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条件关系迥异,也就“变形”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绝对化了。因此,C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删繁就简三秋叶,求同存异二月花——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 李芸教学目标:掌握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一般论述类文本(必考)的阅读方法,重点是快速、全面、准确地......

诚信类论述

对“诚信社会,从我做起”认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雄鸡下成长的世代华夏儿女,都具备了中华本色。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印证着:为了五星红旗更加......

论述类作文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局......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一定的文体知识,整体观照,局部对比分析。理解、筛选、整合、推断与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积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

下载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